液冷式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64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其包括有一液冷头、一加压散热模块以及连接于加压散热模块与液冷头之间,可挠曲的多个导管,其中,该加压散热模块上模块化有一散热鳍片组及一加压水箱,该散热鳍片组上布设有多个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之间具有流道可供具热传导功效的流体流通;该加压水箱组装于该散热鳍片组上,其内部形成有容室与该散热鳍片组的流道相通,并具有一加压装置可对流体施加动力,令流体进入导管之内持续循环。其有效将传统的散热鳍片组、水箱及加压装置模块化,因此体积更小,装设于计算机或电子设备机壳之中时,将更为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散热模块,尤指一种有效将传统散热鳍片组、水箱及加压 装置模块化,形成体积小、易安装的结构,且具备可挠折的导管,可提供计算 机或电子设备机壳内装配的方便的液冷式散热模块。技术背景在一般的计算机或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中,其中央处理器(CPU)(或各种插接卡、电子组件)上,均设置有散热装置可用以排除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 能,藉以避免中央处理器温度逐渐升高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甚而导致故障的发生。传统的散热装置一般包括有散热鳍片组及风扇,其中该散热鳍片组贴附于 中央处理器表面,利用热传导方式将热由中央处理器转移至其散热鳍片上,再 藉由风扇吹动气流对该散热鳍片降温,如此以达到散热的效果,然而,此散热方式效率往往较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产生了散热效率更快的水冷式散 热器,在中央处理器与散热鳍片组之间进一步设置有导管、水箱及加压装置, 该导管内部流通有具热传导功效的流体(例如水);该水箱连通于导管,其 内部具有容室可供填充流体;而该加压装置可为马达或压缩机,其可对导管内 的流体施以动力,令流体沿着导管进行循环,从而加速中央处理器与散热鳍片 组之间的热传导,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上述水冷式散热器沿习已久,后来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结构,然而,现有技 术的水冷式散热器,其加压装置、水箱及散热鳍片组均分开设置,其装设于计 算机或电子设备机壳之中时,往往占据非常大的空间;且通常无法随着机壳内 部电子组件(中央处理器、各种插接卡或电子组件)的装设位置改变而配合调 整其组件或管路的结构,因而造成了使用上极大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液冷式散热模块,有效将散热鳍片组、水箱及加压装置模块化,形成体积小、易安装的结构;且其具备可挠折的导管,可提供计算机或电子设备机壳内装配的方便。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包括有一液冷头、 一加压散热模块以及连接于加压散热模块与液冷头之间,可挠曲的多个导管,其中该液冷头内部形成有热交换室供容纳流体,且具有一冷却面可贴附至中央 处理器、各种插接卡或电子组件表面,令流体经由热传导来吸收该中央处理器、 各种插接卡或电子组件工作产生的热量;该加压散热模块包括有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组装于该散热鳍片组上的加压 水箱,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上布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且可装设有风扇,其中,该散热鳍 片之间具有流道可供具热传导功效的流体(例如水)流通,藉以加速流体的 热交换;该加压水箱内部形成具有隔板的容室与该散热鳍片组的流道相通,该容室 可供盛装流体,及控制流体在该散热鳍片组的流道中的流向;此外,并具有一 加压装置,该加压装置中设置有一叶轮,该叶轮可受带动旋转而对流体施加动 力,令流体进入导管之内持续循环。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液冷式散热模块,有效将散热鳍片组、水箱及加压装置模块 化,因此,其体积更小,装设于计算机或电子设备机壳之中时,将更为简单、 方便,且不易干涉到机壳内其它电子组件(中央处理器、各种插接卡或电子组 件)的摆设位置;另外,其液冷头可藉导管的挠折而方便地装设至各不同位置 的电子组件,提供使用上的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状态侧面剖视图; 图4为加压散热模块的工作状态顶面剖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状态外观立体示意图; 其中,10散热鳍片组11散热鳍片12导流板120流道13顶盖14第一隔板15第一容室16第二容室17旋盖20风扇30液冷头31固定件32接头33底板330冷却面34热交换片40加压散热才莫块41加压水箱410出液孔411入液孑L42第二隔板43第三容室44第四容室45加压水箱盖46加压装置47外壳470出液管471第三分隔板472进液孔48叶轮49动力装置480扇叶50第一导管51第二导管60机壳61电子组件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看图1、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包括有一液冷头 30、 一加压散热模块40、 一第一导管50及一第二导管51,其中该液冷头30周缘,i殳置有固定件31可将该液冷头30固定至一电子组件61 (例如中央处理器、各种插接卡或电子组件)(请配合参看图5所示)上; 另其内部形成有热交换室供容纳流体,且具有二接头32及一由可导热金属所 制的底板33;其中,该二接头32与热交换室相通;该底板33具有一冷却面 330可贴附至上述电子组件61表面,吸收该电子组件61工作产生的热量,且 该底板33相对冷却面330另一表面上贴附有多个热交换片34,该热交换片34 位于热交换室之内,用以增加该冷却面330与流体的整体热交换面积;该加压散热;漠块40包括有一散热鳍片组IO,其上呈数组式布设有多个散热鳍片11区块,且于相邻 散热鳍片11区块之间,设置有呈等距间隔且双数(例如八)的多个导流板 12,其中该导流板12可分为相同数量(例如四比四)的第一群组及第二群 组;各导流板12侧部表面连接于散热鳍片ll一端,其为可导热金属(例如 铜、铁、铝)材质,且内部轴向形成有流道120可供具热传导功效的流体(例 如水)流通;此外,该散热鳍片组IO顶部盖合有一顶盖13,且于第一群组 及第二群组导流板12之间的相对位置上设置有一第一隔板14,从而于该顶盖 13中形成有与不同导流斧反12流道120相通的一第一容室15及一第二容室16; 另该顶盖13上盖合有一可拆卸的旋盖17供使用者填充流体进入该第一容室 15中;一风扇20,贴附于该散热鳍片组IO—侧面上,其可工作旋转而产生水平 方向气流,藉气流通过各散热鳍片ll表面来达到散热的功效;一加压水箱41,其呈方形盒体,其一侧壁上间隔穿透形成有一出液孔410 及一入液孔411,且内部于该出液孔410与该入液孔411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隔 板42,从而形成分别与该出液孔410及该入液孔411相通的第三容室43及第 四容室44,其中,该第四容室44与第一群组中的半数(例如二)导流板l2 相通;一加压水箱盖45,连接于该散热鳍片组IO底部,其贯穿形成有多个狭缝 (图中未示)可分别供该导流板12 —端露出,且其可盖合于该加压水箱41 以达成密闭;一加压装置46,设置于该加压水箱41的第三容室43之中,其具有一外 壳47及一叶轮48,其中,该外壳47内部形成有加压室, 一侧设置有一出液 管470,且顶部设置有一第三分隔板471且穿透形成有一进液孔472;该出液 管470与加压室相通,且一端相对于该加压水箱41的出液孔410;该第三分 隔板471在第三容室43之中,分隔在第二群组中的半数(例如二)导流板 12之间,藉此令第一群组与第二群组导流板12中的半数得以于第三容室43 之中相通;该进液孔472藉该第三分隔板471而与第二群组导流板U中的另 外半数导流板12 (不与第一群組导流板12相通的半数导流板12 )相互导通。该叶轮48位于加压室之中,可受一动力装置49带动旋转,其包括有多个扇叶 480,该多个扇叶480以螺旋状方式环绕成型于该叶轮48表面上;各扇叶480 呈弯弧状,其具有一前端相对于该进液孔472,及一渐细的尾端相对于该出液 管470,且其曲率由前端往尾端逐渐变大;该第一导管50及该第二导管51皆可挠曲,且与液冷头30的热交换室相 通,其中,该第一导管50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其包括有: 一液冷头,其内部形成有热交换室,且具有一冷却面; 一加压水箱模块,其包括有一散热鳍片组及一与该散热鳍片组相连接的加压水箱;其中该散热鳍片组上布设有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之间具有流道;该加压水箱内部形成有容室与该散热鳍片组的流道相通;此外,其容室内部设置有一加压装置; 多个导管,连接于加压散热模块与液冷头之间,令加压散热模块的容室与液冷头的热交换室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云玉肖启能
申请(专利权)人:富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