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23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电子设备的电源按钮部分的静电耐压。电源按钮(11)的形状为,具有电源按钮主体(11a)和四边的带形状的凸缘部(11b),且在该凸缘部(11b)的X2一侧形成沿电源按钮主体(11a)周面的槽部(11c)。前面板(12)为具有沿其开口(12a)的边缘向X1方向上突出的四边框形状的包围肋部(12b)的形状。槽部(11c)和包围肋部(12b)嵌合,间隙(15)具有长距离(L2),从而静电耐压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特别涉及电子设备的前面板的操作部件部分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
技术介绍
图6表示现有电子设备的电源按钮附近的构造。标记1为电源按钮,标记2为前面板,标记3为印刷电路板,标记4为电源开关。电源按钮1及前面板2皆为合成树脂制造,且是电绝缘性。印刷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其它电子部件。电源按钮1的构成为,嵌合到前面板2的开口2a中,且操作者用手指尖按电源按钮1时,电源按钮1向X1方向位移,突起部1b按压电源开关4,使电源开关4启动。电源按钮1和前面板2的开口2a之间存在间隙5,即使间隙5极窄也必定存在。为便于表示,将间隙5扩大表示。在例如操作者过度带电的情况下,操作者进行用手指尖按压电源按钮1的操作时,根据情况,通过间隙5,操作者手指尖与印刷电路板3之间发生放电,有时会损坏电源开关4。于是,以往,通过成为电源按钮1的凸缘部1a具有规定宽度W1的构成,而使从开口2a沿电源按钮1的周面到达凸缘部1a端的路径为L字形状,并得到路径的距离L1,且提高静电耐压。现有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在进行ESD(静电放电)实验时,静电耐压约为15kV。近年来,为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存在使静电耐压更高的要求。在使电源按钮1的凸缘部1a的宽度W1扩展,并得到沿面距离L1时,静电耐压变得更高。但是,从电子设备的外形形状来看,使电源按钮1的凸缘部1a的宽度W1扩展的程度有限。此外,印刷电路板3上设置避雷针那样的部件(未图示),静电放电落在该部件上,而成为静电放电应对构造。但是,该情况下,部件数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本专利技术在具有电绝缘性的面板和为电绝缘性且嵌合到上述面板的开口中的操作部件的电子设备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具有操作部主体和从该操作部主体伸出的凸缘部,而且在上述凸缘部中的与上述面板相对的面上形成沿操作部主体周围的槽部,上述面板在其里面具有沿上述开口边缘的包围肋部,上述操作部件的结构为,其操作部主体嵌合到上述面板的包围肋部的内侧,且其槽部与上述面板的包围肋部嵌合。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凸缘部形成槽部,在面板上形成包围肋部,通过槽部嵌合到包围肋部,将沿槽部内面的长度加到间隙的长度中,从而静电耐压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的剖视图。图2是将图1中前面板和电源按钮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1中电源按钮及前面板的轮廓与图6中电源开关及前面板的轮廓重叠表示的图。图4是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的剖视图。图5是将图4中前面板和电源按钮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现有电子设备的电源按钮附近构造的图。图中10、10A-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1、11A-电源按钮,11a-电源按钮主体,11b-凸缘部,11c-槽部,11d-外侧壁部,11g-伸出部,12-前面板,12a-开口,12b-包围肋部,13-印刷电路板,14-电源开关,15、15A-间隙。具体实施例方式其次,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1图1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图2分解表示前面板12和电源按钮11。图3是将电源按钮11及前面板12的轮廓(用实线表示)与图6中现有的电源开关1及前面板2的轮廓(用双点划线表示)重叠表示的图。标记11是按压操作的电源按钮,标记12是前面板,标记13是印刷电路板,标记14是电源开关。电源按钮11及前面板12皆由合成树脂制造,且为电绝缘性。印刷电路板13在前面板12的里面一侧接近前面板12而配置。电源开关14安装到印刷电路板13上,且位于电源按钮11里侧。X1是按压电源开关14的方向。印刷电路板13和前面板12之间的距离Q与以往相同。电源按钮11嵌合到前面板12的开口12a中,在操作者用手指尖按压电源按钮11时,电源按钮11向X1方向位移,按压电源开关14,使电源开关14工作。电源按钮11和前面板12的开口12a之间必定存在微小的间隙15。为便于表示,将间隙15扩大表示。电源按钮11的形状为,从X2一侧观察为四边形,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电源按钮主体11a和从该电源按钮主体11a的X1端向周围伸出的四角的带形状的凸缘部11b,且在该凸缘部11b的X2一侧形成了沿电源按钮主体11a周面的槽部11c。上述凸缘部11b的厚度t1是将现有电源按钮1的凸缘部1a和突起部1b(参照图6)对齐的厚度。伸出宽度W1与现有电源按钮1的凸缘部1a的宽度相同。标记11d是外侧壁部,且是凸缘部11b的周围部分,形成槽部11c的外侧,并为框形状。此外,一对板簧部11e从凸缘部11b延伸,各板簧部11e连接到安装部11f上。前面板12为具有沿其开口12a边缘向X1方向突出的四边框形状的包围肋部12b的形状。电源按钮11的槽部11c和前面板12的包围肋部12b为互相嵌合的关系。该电源按钮11,将安装部11f在前面板12里面固定安装,如图1所示,该电源按钮主体11a嵌合到开口12a及包围肋部12b内侧,且电源按钮11的槽部11c与前面板12的包围肋部12b嵌合,即,前面板12的包围肋部12b在进入电源按钮11的槽部11c中的状态下,配置于前面板12的里面一侧。电源按钮11由与其一体的板簧部11e在X2方向上加力。这里,参照图1中扩大表示的图,对上述间隙15的路径进行观察。间隙15以开口12a的边缘为起点A1,在X1方向上延伸到槽部11d底的点A2,在该点A2向X2方向变向,在外侧壁部11d和包围肋部12b之间于X2方向上延伸,并在外侧壁部11d的上端的点A3终止。该间隙15不是L字形状,而是大致U字形状,且具有距离L2。由于前面板12的包围肋部12b进入电源按钮11的槽部11c,所以沿电源按钮11的上述槽部11c的内面的部分将包含在沿面距离内。这样,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没有使电源按钮11从X2方向观察情况下的尺寸特别大,且上述间隙15的距离L2与现有距离L1比较而变长。在进行ESD实验时,静电耐压比以往高5kV,约为20kV。因此,根据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没有使电源按钮11的尺寸特别大,而且没有设置避雷针那样的特别部件等而将印刷电路板13进行接地强化等特别改造,并可提高静电耐压。实施例2图4及图5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A。该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A与图1及图2所示的上述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的不同是电源按钮11A的形状不同。电源按钮11A具有从凸缘部11b的前端即外侧壁部11d的前端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1g。伸出部11g与前面板12的里面相对。因此,间隙15A,以开口12a的边缘为起点A1,经过点A2,到达点A3,之后,继续延伸,在伸出部11g端的点A4终止。该间隙15A的距离L3与上述实施例1的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的间隙15的距离L2相比较长。因此,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A的静电耐压变得更高。上述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10、10A可同样适用于电源按钮11、11A以外的按压操作按钮、转动操作旋钮等部分。在专利申请的范围内,操作部件对应于电源按钮11、11A。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的静电放电应对构造,在具有电绝缘性的面板和为电绝缘性且嵌合到上述面板的开口中的操作部件的电子设备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具有操作部主体和从该操作部主体伸出的凸缘部,而且在上述凸缘部中的与上述面板相对的面上形成沿操作部 主体周围的槽部,上述面板在其里面具有沿上述开口边缘的包围肋部,上述操作部件的结构为,其操作部主体嵌合到上述面板的包围肋部的内侧,且其槽部与上述面板的包围肋部嵌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实藤佳樋则芳野茂荒田寅夫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