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7037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套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活动模具,所述活动模具的顶部两端设置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的一端套接在顶板的底部内侧壁,所述减震杆的顶部与顶板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活动模具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模具,所述固定模具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模具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在顶出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的情况,满足模具二次顶出的需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压铸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压铸是一种利用高压强制将金属熔液压入形状复杂的金属模内的一种精密铸造法,目前,在将成型后的压铸件从压铸模具内取出时,大多通过压铸模具上的顶杆将压铸件从压铸模具内顶出,但由于现有顶杆通常采用一次性顶出的方式,使压铸件与压铸模具分离,进而在顶出过程中,常常会因压铸件与型芯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
[0003]在现有技术中将成型后的压铸件从压铸模具内取出时,大多通过压铸模具上的顶杆将压铸件从压铸模具内顶出,但由于现有顶杆通常采用一次性顶出的方式,使压铸件与压铸模具分离,进而在顶出过程中,常常会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套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柱的底部通过伸缩杆与底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活动模具,所述活动模具的顶部两端设置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的一端套接在顶板的底部内侧壁,所述减震杆的顶部与顶板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活动模具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模具,所述固定模具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模具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凹槽。
[0007]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矩形箱,所述矩形箱的底部与底座的底部内侧壁固定莲内,所述矩形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机,所述液压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三个压力管,所述压力管的一端均与矩形箱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矩形箱、液压机与压力管的配合,通过矩形箱保障液压机的使用效率,预防因外在因素造成压力管出现破裂的现象,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两侧所述压力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的底部与矩形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杆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一顶杆、第一限位块与矩形箱的配合,通过矩形箱保障第一顶杆的稳定性,利用第一限位块对第一顶杆上升的位置进行限定,再通过第一顶杆顶出模具,预防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
形,提高模具的完成率。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顶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有感应块,所述感应块的外侧壁均与固定模具的底部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杆的顶端通过感应块与固定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一顶杆、感应块与固定模具的配合,通过感应块的内侧壁将第一顶杆的顶部与固定模具的底部内侧链接,保障第一顶杆的稳定向,防止第一顶杆无法定出造成模具损坏,当第一限位块的顶部接触感应块的底部时,第一顶杆不再向上定出,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顶杆之间设置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的底部与矩形箱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杆的底部固连接有压力管,所述第二顶杆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二顶杆、第二限位块与矩形箱的配合,通过矩形箱保障第二顶杆的稳定性,利用第二限位块限制第二顶杆的上升位置,利用压力管保障第二顶杆的使用效率,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顶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槽板,所述槽板的底部设置有感应块,所述第二顶杆的顶部通过感应块与固定模具的底部内侧壁活动连接。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第二顶杆、槽板与感应块的配合,通过槽板与第二顶杆的固定连接,保障装置的使用效率,再通过感应块限制第二顶杆的上升空间,满足模具二次顶出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的现象。
[00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8]1、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采用矩形箱、液压机与压力管的配合,通过矩形箱保障液压机的使用效率,预防因外在因素造成压力管出现破裂的现象,通过矩形箱保障第一顶杆的稳定性,利用第一限位块对第一顶杆上升的位置进行限定,再通过第一顶杆顶出模具,预防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提高模具的完成率,再利用第一限位块的顶部接触感应块的底部时,第一顶杆不再向上定出,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0019]2、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采用第二顶杆、第二限位块与矩形箱的配合,通过矩形箱保障第二顶杆的稳定性,利用第二限位块限制第二顶杆的上升位置,利用压力管保障第二顶杆的使用效率,第二顶杆、槽板与感应块的配合,通过槽板与第二顶杆的固定连接,保障装置的使用效率,再通过感应块限制第二顶杆的上升空间,满足模具二次顶出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因压铸件与模具内壁包紧力过大常而导致压铸件的型芯部位拉模变形的现象,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模具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模具主体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顶杆处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支撑柱连接处剖视示意图。
[0024]图中:1、模具主体;2、底座;21、顶板;3、支撑柱;31、伸缩杆;32、第一弹簧;4、活动模具;41、减震杆;42、第二弹簧;5、固定模具;51、凹槽;52、槽板;6、矩形箱;61、液压机;62、压力管;7、第一顶杆;71、第一限位块;8、第二顶杆;81、第二限位块;9、感应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包括模具主体1,模具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底座2的顶端套接有支撑柱3,支撑柱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31,伸缩杆3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32,支撑柱3的底部通过伸缩杆31与底座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21,顶板21的底部设置有活动模具4,活动模具4的顶部两端设置有减震杆41,减震杆41的一端套接在顶板21的底部内侧壁,减震杆41的顶部与顶板21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2,活动模具4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模具5,固定模具5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模具5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凹槽51,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包括模具主体(1),所述模具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顶端套接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31),所述伸缩杆(3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32),所述支撑柱(3)的底部通过伸缩杆(31)与底座(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21),所述顶板(21)的底部设置有活动模具(4),所述活动模具(4)的顶部两端设置有减震杆(41),所述减震杆(41)的一端套接在顶板(21)的底部内侧壁,所述减震杆(41)的顶部与顶板(21)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2),所述活动模具(4)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模具(5),所述固定模具(5)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模具(5)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凹槽(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内部设置有矩形箱(6),所述矩形箱(6)的底部与底座(2)的底部内侧壁固定莲内,所述矩形箱(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机(61),所述液压机(61)的输出端设置有三个压力管(62),所述压力管(6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高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百禄模具特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