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车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810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1
一种驱动车桥系统,该驱动车桥系统包括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支撑结构和电动马达。支撑结构支撑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以及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具有转子,该转子绕转子轴线可旋转。转子轴线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下方。在车轮轴线的下方。在车轮轴线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车桥系统


[0001]本披露内容涉及一种驱动车桥系统,该驱动车桥系统可以具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可以支撑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以及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背景
[0002]在美国专利公开号2019/0054816中公开了具有电动马达模块的车桥组件。概述
[000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驱动车桥系统。驱动车桥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车轮端部组件、第二车轮端部组件、支撑结构和电动马达。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可以各自具有轮毂,该轮毂可以绕车轮轴线旋转。支撑结构可以支撑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电动马达可以由支撑结构支撑,并且可以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电动马达可以包括转子,该转子绕转子轴线可旋转。转子轴线可以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下方,并且可以基本上垂直于转子轴线布置。
[000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驱动车桥系统。驱动车桥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车轮端部组件、第二车轮端部组件、支撑结构和电动马达。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可以各自具有轮毂,该轮毂可以绕车轮轴线旋转。支撑结构可以包括主支撑件、第一后臂、第二后臂和悬梁。主支撑件可以支撑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第一后臂可以从主支撑件沿着向后方向延伸。第二后臂可以与第一后臂间隔开,并且可以从主支撑件沿着向后方向延伸。悬梁可以安装到第一后臂和第二后臂。电动马达可以由支撑结构支撑,并且可以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电动马达可以侧向地定位在第一车轮端部组件与第一后臂之间。
附图说明
[0005]图1是驱动车桥系统的示例的平面图。
[0006]图2是图1的驱动车桥系统的一部分的后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7]按照要求,本文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实施例;然而,应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可以以各种形式和替代性形式来体现的示例。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的;一些特征可以被夸大或者最小化以示出具体部件的细节。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结构细节和功能细节不应被解释为是限制性的,而是仅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基础。
[0008]词语“纵向”和“纵向地”在本文中用于表示在车辆的前端与后端之间延伸的方向,或者在从图1所示的角度来看平行于车辆的中心平面P延伸的方向。朝前方向朝向车辆的前部或从所示的角度来看朝向图1的顶部纵向地延伸。向后方向布置为与朝前方向相反。因此,向后方向朝向车辆的后部或从所示的角度来看朝向图1的底部纵向地延伸。
[0009]词语“侧向”和“侧向地”用于表示在车辆的左侧与右侧之间延伸的方向,或者从图1和图2所示的角度来看垂直于车辆的纵向和中心平面P的方向。内侧方向朝向中心平面P侧向地延伸。外侧方向远离中心平面侧向地延伸。当部件比其他部件更靠近中心平面P定位时,该部件可以在另一个部件的内侧。当部件比其他部件更远离中心平面P定位时,该部件可以在另一个部件的外侧。
[0010]术语“基本上平行”意指与平行相同或非常接近平行,并且包括在
±2°
内彼此平行的特征或轴线。术语“基本上垂直”用于表示与垂直相同或非常接近垂直的特征或轴线,并且包括在
±2°
内彼此垂直的特征。
[0011]参考图1,示出了驱动车桥系统10的示例。驱动车桥系统10可以随车辆,例如客车、汽车、卡车等一起提供。在至少一种配置中,驱动车桥系统10可以包括支撑结构20、悬架系统22、一个或多个车轮端部组件24、差速器组件26、变速器28和电动马达30。
[0012]支撑结构20可以被配置成支撑驱动车桥系统10的部件,例如车轮端部组件24、差速器组件26、变速器28、电动马达30或它们的组合。此外,支撑结构20可以将车轮端部组件24操作性地连接到悬架系统22。在至少一种配置中,支撑结构20可以包括主支撑件40、多个臂42和悬梁44。
[0013]主支撑件40可以支撑多个车轮端部组件24。例如,主支撑件40可以主要沿着侧向方向延伸,并且可以被中心平面P大致一分为二。车轮端部组件24可以布置在主支撑件40的每个侧向端部附近(即,在主支撑件40的相反两端处)。在至少一种配置中,主支撑件40可以在每个车轮端部组件24的下方延伸、可以具有底侧50和顶侧52。
[0014]参考图2,底侧50可以面向下或朝向支撑表面60,具有驱动车桥系统10的车辆可以布置在该支撑表面上。从所示的角度来看,底侧50可以隐藏在悬梁44的后面。
[0015]参考图1和图2,顶侧52可以布置成与底侧50相反。顶侧52通常可以在车轮端部组件24之间,并且可以定位在车轮旋转轴线或车轮轴线70的下方。这种配置可以在车轮端部组件24之间提供间隙,车身结构80的一部分可以延伸穿过该间隙。更具体地,车身结构80的限定了车辆的地板或过道82的部分可以定位于车轮端部组件24之间,从而将地板或过道82更靠近车辆所布置的地面或道路定位。地板或过道82可以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穿过车轮端部组件24之间的间隙,使得地板或过道82的底部可以定位在车轮端部组件24的顶部的下方、并且在车轮轴线70的下方。在比如客车的车辆中,过道82可以是乘客过道。为清楚起见,车身结构80和过道82以虚线示出,以更清楚地示出驱动车桥系统10的其他部件。
[0016]参考图2,限定地板或过道82的车身结构80可以在顶侧52上方延伸并且可以与该顶侧间隔开,以适应例如可能在车辆转弯时发生的车身侧倾或车身结构80沿着侧向方向的倾斜。
[0017]参考图1,一个或多个臂42可以从主支撑件40延伸。在所示的配置中,描绘了四个臂,其中两个臂从主支撑件40向前或朝前延伸,两个臂从主支撑件40向后延伸。向前延伸的臂可以被称为第一前臂42
F1
和第二前臂42
F2
。向后延伸的臂可以被称为第一后臂42
R1
和第二后臂42
R2

[0018]第一前臂42
F1
可以从主支撑件40沿着朝前方向延伸。第一前臂42
F1
可以更靠近从所示角度来看布置在中心平面P的左侧的车轮端部组件24侧向地定位。为了参考方便,该车轮端部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一车轮端部组件24。
[0019]第二前臂42
F2
可以与第一前臂42
F1
间隔开。第二前臂42
F2
可以从主支撑件40沿着朝前方向延伸。第二前臂42
F2
可以更靠近从所示角度来看布置在中心平面P的右侧的车轮端部组件24侧向地定位。为了参考方便,该车轮端部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车轮端部组件24。
[0020]第一后臂42
R1
可以从主支撑件40沿着向后方向延伸。第一后臂42
R1
可以比第一前臂42
F1
更靠近中心平面P侧向地定位。因此,与第一后臂4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车桥系统,包括: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第二车轮端部组件,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各自具有绕车轮轴线可旋转的轮毂;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以及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由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和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并且包括绕转子轴线可旋转的转子,其中,所述转子轴线布置在所述车轮轴线的下方并且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车轮轴线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完全布置在所述车轮轴线的下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布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侧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被布置为更靠近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而不是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轮胎能够与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的轮毂一起旋转,并且所述电动马达布置在所述轮胎的内侧、并且在车身结构的限定过道的一部分的外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操作性地连接到差速器组件,所述差速器组件被布置为更靠近所述第一车轮端部组件而不是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并且所述差速器组件通过延伸穿过所述支撑结构的半轴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二车轮端部组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半轴布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内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半轴绕半轴轴线可旋转,所述半轴轴线布置在所述车轮轴线的下方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车轮轴线。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相对于所述半轴轴线向后布置。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其中,所述电动马达完全地相对于所述车轮轴线向后布置。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车桥系统,进一步包括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将所述电动马达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组件,其中,所述变速器沿着所述转子轴线定位在所述车轮轴线的后方。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兹
申请(专利权)人:阿文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