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614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包括立管、前车轮、前叉及连接臂,所述前叉连接于立管与连接臂之间,连接臂与前车轮相连接,前叉的第一端与立管下端相连接,前叉自后向前延伸而使其第二端位于前车轮之上,连接臂的第一端与前叉的第一端转动连接,连接臂的第二端与前车轮的轮轴相连接,前叉与连接臂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该V形结构的两臂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前叉前置,从而使前叉与连接臂之间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之后,由于前叉与连接臂的转动衔接位置位于前车轮之上,减震机构也位于前车轮之上且充分靠近震动源,能更好、更及时的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提高减震效果。提高减震效果。提高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滑板车
,具体指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滑板车减震机构大多设置在后轮,减震机构结构复杂,且占用的安装空间大,减震幅度相对较小,越野舒适性不佳。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15361719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滑板车》(申请号:CN202121757439.0)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车身、手把和前后轮,前轮设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与手把底部相连的前叉,与前叉端部相连的活动件,及分别与活动件和前叉相连的弹性组件,活动件包括与前轮的转轴相连的连接段体及延伸段体,延伸段体自连接段体侧边向前叉所在方向延伸,且呈弧形,该延伸段体的端部与前叉开口端转动连接。
[0004]上述结构利用前叉、活动件和弹性组件之间的活动连接增大了减震的震幅度,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但是,由于上述结构的前叉后置、位于前车轮后侧,在前车轮的行进过程中,仍旧存在对地面冲击吸收不及时的问题;且其减震机构设置在前叉两侧,为了平衡减震效果,只能在前叉两侧分别设置一组减震机构,导致整体结构复杂。
[0005]因此,对于目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及时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提高减震效果的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包括立管、前车轮、前叉及连接臂,所述前叉连接于立管与连接臂之间,所述连接臂与前车轮相连接,所述前叉的第一端与立管下端相连接,所述前叉自后向前延伸而使其第二端位于前车轮之上,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与前叉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与前车轮的轮轴相连接,所述前叉与连接臂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该V形结构的两臂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
[0009]优选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伸缩杆、伸缩套及弹簧,所述伸缩杆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前叉的上部,所述伸缩套的下端能转动地约束在连接臂中部且靠近前车轮的顶部布置,所述伸缩杆与伸缩套相插配伸缩连接,所述弹簧使二者始终保持相对伸展的趋势。本技术将减震机构约束在前车轮上方,减震机构随前叉与连接臂的配合结构伸缩,从而在充分接近震动源处吸收冲击,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
[0010]优选地,所述前叉上部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一轴,该第一轴上转动连接有接头,所述伸缩杆的上端与接头插配连接,所述连接臂的中部设置有横向布置在前车轮之上的第二轴,所述伸缩杆的下端设置有与该第二轴转动连接的轴孔。采用上述配合结构对减震机构的上下端进行可转动地约束,在滑板车行进过程中,减震机构可随震动实时伸缩及对伸缩
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臂成形为H状结构,其第一竖向部分与第二竖向部分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前车轮的轮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轴连接于第一竖向部分与第二竖向部分之间且位于横向部分之上,所述横向部分靠近前车轮的外周布置。H状的连接臂能很好的平衡向前叉传递的震动力,从而使前车轮两侧的震动被均衡吸收,提高减震效果。
[0012]为了便于装配,所述伸缩杆上端的外周设置有第一挡片,所述伸缩套的下端的外周设置有第二挡片,所述弹簧套置在伸缩杆、伸缩套的外周,所述弹簧的上端与第一挡片相抵、下端与第二挡片相抵。
[0013]在本技术中,所述连接臂的上端与前叉的第二端通过轴与轴套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将前叉前置,从而使前叉与连接臂之间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之后,由于前叉与连接臂的转动衔接位置位于前车轮之上,减震机构也位于前车轮之上且充分靠近震动源,能更好、更及时的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提高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前轮减震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前叉与连接臂的装配图;
[0018]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包括立管1、前车轮2、前叉3及连接臂4,前叉3连接于立管1与连接臂4之间,连接臂4与前车轮2相连接。
[0021]在本实施例中,前叉3采用前置的设置方式,前叉3的第一端与立管1下端相连接,前叉3自后向前延伸而使其第二端位于前车轮2之上,连接臂4的第一端与前叉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连接臂4的第二端与前车轮2的轮轴21相连接,连接臂4的上端与前叉3的第二端通过轴与轴套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前叉3与连接臂4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a,该V形结构a的两臂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5。
[0022]具体的,减震机构5包括伸缩杆51、伸缩套52及弹簧53,伸缩杆51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前叉3的上部,伸缩套52的下端能转动地约束在连接臂4中部且靠近前车轮2的顶部布置,伸缩杆51与伸缩套52相插配伸缩连接,弹簧53使二者始终保持相对伸展的趋势。将减震机构5约束在前车轮2上方,减震机构5随前叉3与连接臂4的配合结构伸缩,从而在充分接近震动源处吸收冲击,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
[0023]前叉3上部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一轴31,该第一轴31上转动连接有接头32,伸缩杆51的上端与接头32插配连接,连接臂4的中部设置有横向布置在前车轮2之上的第二轴40,伸缩杆51的下端设置有与该第二轴40转动连接的轴孔。采用上述配合结构对减震机构5的上下端进行可转动地约束,在滑板车行进过程中,减震机构5可随震动实时伸缩及对伸缩角
度进行调整,从而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0024]本实施例的连接臂4成形为H状结构,其第一竖向部分41与第二竖向部分42的下端分别与前车轮2的轮轴21相连接,第二轴40连接于第一竖向部分41与第二竖向部分42之间且位于横向部分43之上,横向部分43靠近前车轮2的外周布置。H状的连接臂4能很好的平衡向前叉3传递的震动力,从而使前车轮2两侧的震动被均衡吸收,提高减震效果。
[0025]为了便于装配,伸缩杆51上端的外周设置有第一挡片511,伸缩套52的下端的外周设置有第二挡片521,弹簧53套置在伸缩杆51、伸缩套52的外周,弹簧53的上端与第一挡片511相抵、下端与第二挡片521相抵。
[0026]本实施例将前叉3前置,从而使前叉3与连接臂4之间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a,采用这样的结构之后,由于前叉3与连接臂4的转动衔接位置位于前车轮2之上,减震机构5也位于前车轮2之上且充分靠近震动源,能更好、更及时的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提高减震效果;且本实施例只要设置一组减震机构5即可,简化了整体结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0027]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包括立管(1)、前车轮(2)、前叉(3)及连接臂(4),所述前叉(3)连接于立管(1)与连接臂(4)之间,所述连接臂(4)与前车轮(2)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3)的第一端与立管(1)下端相连接,所述前叉(3)自后向前延伸而使其第二端位于前车轮(2)之上,所述连接臂(4)的第一端与前叉(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臂(4)的第二端与前车轮(2)的轮轴(21)相连接,所述前叉(3)与连接臂(4)形成开口朝后的V形结构(a),该V形结构(a)的两臂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伸缩杆(51)、伸缩套(52)及弹簧(53),所述伸缩杆(51)的上端能转动地约束在前叉(3)的上部,所述伸缩套(52)的下端能转动地约束在连接臂(4)中部且靠近前车轮(2)的顶部布置,所述伸缩杆(51)与伸缩套(52)相插配伸缩连接,所述弹簧(53)使二者始终保持相对伸展的趋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3)上部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一轴(31),该第一轴(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淘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行悦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