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的折叠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905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的折叠机构,包括立杆及折叠基座,立杆用于与车把手相连接,折叠基座用于与车身相连接,折叠基座的上端与立杆下端转动连接,立杆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插口,折叠基座的上端具有能与该插口相插配连接的连接柱,插口内周壁与连接柱外周壁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插口与连接柱插配连接的方式使车的立杆相对于车身处于立起状态,由于插配面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当配合处发生磨损时,可随时调整连接柱插入插口中的深度而对磨损处进行自动补偿,保持连接柱与插口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从而提高装配后的稳定性,降低磨损及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的折叠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的折叠机构。
技术介绍
车辆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传统的例如电动车、自行车等,新式的例如电动滑板车等。目前的电动滑板车大多具有折叠功能,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615646U的中国技术专利《滑板车折叠结构》(申请号:CN201620376636.0)、授权公告号为CN20769791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折叠式滑板车》(申请号:CN201721597397.2)、申请公开号为CN10779227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折叠式滑板车》(申请号:CN201711199918.3)分别披露了滑板车的不同折叠结构。现有的滑板车折叠结构主要分为三类:(1)与通过快拆螺丝压力进行预紧,即通过快拆螺丝提供的压力通过锁紧圈预压两个链接件进行锁紧;(2)通过快拆螺丝提供预紧力卡住卡扣进行锁紧;(3)直接横插管销进行连接。对于上述折叠结构的连接方式来说,由于配件加工尺寸不可能完全做到紧配,装配件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而滑板车主要是站立骑行,骑行时把手部位的冲击力传递到折叠锁紧结构处时,力矩会放大很多倍,这就导致现有的折叠结构在初期使用时虽然能实现紧配,但随着时间增长,磨损逐渐严重,装配结构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不仅会发出异音,影响用户骑行感觉,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发生折叠结构断裂等而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随时进行磨损补偿从而使连接处始终保持紧配而降低磨损、避免产生异音、提高用户体验感的车的折叠机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的折叠机构,包括立杆及折叠基座,所述立杆用于与车把手相连接,所述折叠基座用于与车身相连接,且该折叠基座的上端与所述立杆下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插口,相应的,所述折叠基座的上端具有能与该插口相插配连接的连接柱,且所述插口内周壁与连接柱外周壁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作为改进,所述连接柱下部的外周壁成形为上端小、下端大的第一锥形面,相应的,所述插口下部的内周壁成形为能与第一锥形面相配合贴紧的第二锥形面。该结构有利于提高插口与连接柱之间的装配稳定性,缩小装配间隙,从而降低磨损。进一步改进,出厂状态下,所述第二锥形面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一锥形面上端的内径。该结构可在发生磨损后随时调整连接柱插入插口中的深度,从而对磨损处进行自动补偿,保持连接柱与插口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提高装配后的稳定性,降低磨损及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插口包括自下而上相互衔接的第一插口、第二插口,且第二插口的内径小于第一插口的内径,相应的,所述连接柱包括能与第一插口相插配连接的第一连接柱及自该第一连接柱的上端向上延伸、能与第二插口相插配连接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插口的内周壁构成所述的第一锥形面,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周壁构成所述的第二锥形面。通过上述第一插口与第一连接柱、第二插口与第二连接柱的双重紧配将立杆与折叠基座连接在一起,有利于降低磨损,减少异音,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延长折叠机构的使用寿命。为了便于实现折叠,所述立杆侧壁上开有自下端向上延伸且与第一插口相贯通、能供第二连接柱的至少上部穿过的让位口。优选地,所述立杆下端的侧壁上开有上下延伸且与第一插口、第二插口贯通的长孔,所述第二连接柱上设置有垂直其轴向布置的连接轴,该连接轴能上下滑移且周向转动的连接于所述长孔中。该结构便于将折叠基座转动连接于立杆上,且配合立杆与折叠基座的上下移动,从而适配锁紧状态及折叠状态。优选地,所述长孔的上端对应第二插口中上部布置,所述长孔的下端对应第一插口的中下部布置。该结构可使立杆与折叠基座的上下相对移动具有适应的行程,以便于快速实现锁紧状态定位或折叠状态定位。优选地,所述让位口的上端不高于第一插口上端的高度。该结构有利于在满足折叠功能的同时,兼顾连接结构的牢固及稳定性。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杆外周套置有能上下滑移的锁紧套,该锁紧套的上端约束在立杆上,该锁紧套的下端与所述折叠基座脱卸式锁紧连接。该结构可在使用状态(折叠机构锁紧状态)下,对折叠机构的锁紧状态进行限位,防止立杆与折叠基座之间发生上下位移而影响使用。为了便于对立杆与折叠基座进行锁紧,所述折叠基座的外周设置有位于第一连接柱下方的外螺纹,相应的,所述锁紧套的内周壁上具有与该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进一步优选,所述锁紧套的侧壁上开有自下端向上延伸的缺口,该缺口使所述锁紧套的下部形成C形结构,该C形结构的两端处连接有能使其相对抱紧的快拆组件。该结构在螺纹锁紧的状态下,进一步加强锁紧套的锁紧力,有利于提高锁紧后立杆与折叠基座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因骑行中的振动引起锁紧套松动。为了便于生产及装配,所述立杆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的第一插口、第二插口及让位口均开设于该连接头上。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杆下端的侧壁上开有上下延伸且与插口的上下部均贯通的长孔,所述连接柱在靠近上端处设置有垂直其轴向布置的连接轴,该连接轴能上下滑移且周向转动的连接于所述长孔中;所述立杆侧壁上开有自下端向上延伸且与插口下部相贯通、能供连接柱的至少上部穿过的让位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插口与连接柱插配连接的方式使车的立杆相对于车身处于立起状态,而由于插配面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因此当配合处发生磨损时,可随时调整连接柱插入插口中的深度而对磨损处进行自动补偿,保持连接柱与插口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从而提高装配后的稳定性,降低磨损及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竖立状态);图3为图2的分解图;图4为图2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折叠状态);图6为图5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以电动滑板车为例,对车的折叠机构进行说明,当然该折叠机构也可以在自行车、电动车等车辆上使用。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车的折叠机构a包括立杆1及折叠基座2,立杆1用于与滑板车100的把手101相连接,折叠基座2用于与滑板车100的车身102相连接,且该折叠基座2的上端与立杆1下端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折叠。本实施例立杆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头10,该连接头10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插口1a,相应的,折叠基座2的上端具有能与该插口1a相插配连接的连接柱20,且插口1a内周壁与连接柱20外周壁的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具体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插口1a包括自下而上相互衔接的第一插口11、第二插口12,且第二插口12的内径小于第一插口11的内径,相应的,连接柱20包括能与第一插口11相插配连接的第一连接柱21及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的折叠机构,包括立杆(1)及折叠基座(2),所述立杆(1)用于与车把手相连接,所述折叠基座(2)用于与车身相连接,且该折叠基座(2)的上端与所述立杆(1)下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插口(1a),相应的,所述折叠基座(2)的上端具有能与该插口(1a)相插配连接的连接柱(20),且所述插口(1a)内周壁与连接柱(20)外周壁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的折叠机构,包括立杆(1)及折叠基座(2),所述立杆(1)用于与车把手相连接,所述折叠基座(2)用于与车身相连接,且该折叠基座(2)的上端与所述立杆(1)下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插口(1a),相应的,所述折叠基座(2)的上端具有能与该插口(1a)相插配连接的连接柱(20),且所述插口(1a)内周壁与连接柱(20)外周壁的至少下部通过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面配合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20)下部的外周壁成形为上端小、下端大的第一锥形面(211),相应的,所述插口(1a)下部的内周壁成形为能与第一锥形面(211)相配合贴紧的第二锥形面(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出厂状态下,所述第二锥形面(111)上端的内径小于第一锥形面(211)上端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1a)包括自下而上相互衔接的第一插口(11)、第二插口(12),且第二插口(12)的内径小于第一插口(11)的内径,相应的,所述连接柱包括能与第一插口(11)相插配连接的第一连接柱(21)及自该第一连接柱(21)的上端向上延伸、能与第二插口(12)相插配连接的第二连接柱(22);所述第一插口(11)的内周壁构成所述的第一锥形面(211),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外周壁构成所述的第二锥形面(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侧壁上开有自下端向上延伸且与第一插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金梅叶立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行悦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