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718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包括调节座、储气筒、储油缸和工作缸,调节座一端与储气筒连接,其另一端与储油缸连接,储油缸内设置工作缸,调节座内设置油路结构,油路结构分别是储气筒与工作缸、储气筒与储油缸形成的双回路结构,储气筒外接悬架系统下叉臂,调节座的外部开设注油孔,注油孔与调节座的内孔连通,调节座的外部还设置调节阀,储气筒内设置浮动活塞组件,储气筒的下端设置气嘴盖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设置储气筒减少了减振器的零件数量和减振器整体结构尺寸,实现了减振器较低零件成本和径向空间布置的更大通用性;通过双筒结构形式实现了双回路的油路设计。设计。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
,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减振器,一般是安装在汽车上,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同时在经过不平的路面时,用于抑制路面的冲击,用以达到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的目的。
[0003]现有的减振器结构,主要采用油气混合的结构;即使是油气分离的减振器,也均为单筒式减振器;但是目前传统减振器的容易出现泡沫化问题,而且用户无法根据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场景,独立、分段调节压缩或复原阻尼力,驾乘感受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调节座、储气筒、储油缸和工作缸,所述调节座一端与储气筒连接,其另一端与储油缸连接,所述储油缸内设置工作缸,所述调节座内设置油路结构,所述油路结构分别是储气筒与工作缸、储气筒与储油缸形成的双回路结构,所述储气筒外接悬架系统下叉臂,所述调节座的外部开设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调节座的内孔连通,所述调节座的外部还设置调节阀,所述储气筒内设置浮动活塞组件,所述储气筒的下端设置气嘴盖组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筒与调节座的连接可以是卡圈、螺纹或一体式连接形式。
[000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阀可根据产品定位,安装手动旋钮或电磁阀可调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注油孔位于浮动活塞组件的端面以上部位。
[0009]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筒的下端也可为为封闭式结构。
[0010]一种减振器,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
[0011]一种汽车,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的减振器。
[0012]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
[0013]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设置储气筒减少了减振器的零件数量和减振器整体结构尺寸,实现了减振器较低零件成本和径向空间布置的更大通用性;通过双筒结构形式实现了双回路的油路设计;采用该结构的减振器,用户可根据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场景,独立、分段调节压缩或复原阻尼力,进一步提升驾乘感受。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调节座、2储气筒、3储油缸、4工作缸、5注油孔、6调节阀、7浮动活塞组件、8气嘴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0]实施例1
[0021]参看图1

2,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包括调节座1、储气筒2、储油缸3和工作缸4,调节座1一端与储气筒2连接,其另一端与储油缸3连接,储油缸3内设置工作缸4,调节座1内设置油路结构(图中未示),油路结构分别是储气筒2与工作缸4、储气筒2与储油缸3形成的双回路结构,储气筒2外接悬架系统下叉臂,调节座1的外部开设注油孔5,注油孔5与调节座1的内孔连通,调节座1的外部还设置调节阀6,储气筒2内设置浮动活塞组件7,储气筒1的下端设置气嘴盖组件8。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用于与悬架系统下叉臂连接及调节座连接,通过双筒(储油缸3和工作缸4)的结构,实现了油液流道的双回路,进一步的实现了压缩和复原阻尼力独立可调;
[0022]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当减振器处于压缩工况时,减振器油液从调节座1的注油孔5穿过压缩阀系(图中未示),根据压缩阀系配置或调节挡位不同,产生不同的压缩阻尼力,穿过压缩阀(图中未示)的油液,一部分油液进入了储气筒,一部分油液通过复原阀(图中未示)的出油口且穿过单向阀进入储油缸3和工作缸4之间型腔,补充复原侧空间体积;当减振器在复原(拉伸)工况下,一部分减振器油液从储气筒2穿过压缩阀的单向阀通过调节座1的内孔进入工作缸4的压缩侧,一部分减振器油液从复原阀的储油缸3和工作缸4之间型腔穿过复原阀系,根据复原阀系配置或调节挡位不同,产生不同的复原阻尼力。实现了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更大的阻尼带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用户可根据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场景,独立、分段调节压缩或复原阻尼力,进一步提升驾乘感受。
[0023]本实施例中,储气筒与调节座的连接可以是卡圈、螺纹或一体式连接形式。储气筒2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成圆柱形结构。
[0024]本实施例中,调节阀可根据产品定位,安装手动旋钮或电磁阀可调结构。
[0025]本实施例中,注油孔位于浮动活塞组件的端面以上部位。
[0026]本实施例中,储气筒的下端也可为为封闭式结构,即可省去气嘴盖组件8。
[0027]实施例2
[0028]一种减振器,包括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的结构特征。
[0029]实施例3
[0030]一种汽车,包括采用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的减振器。
[0031]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座、储气筒、储油缸和工作缸,所述调节座一端与储气筒连接,其另一端与储油缸连接,所述储油缸内设置工作缸,所述调节座内设置油路结构,所述油路结构分别是储气筒与工作缸、储气筒与储油缸形成的双回路结构,所述储气筒外接悬架系统下叉臂,所述调节座的外部开设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调节座的内孔连通,所述调节座的外部还设置调节阀,所述储气筒内设置浮动活塞组件,所述储气筒的下端设置气嘴盖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气分离双筒双阀压缩复原独立可调的减振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筒与调节座的连接可以是卡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太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