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258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涉及上料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靠近两侧壁均固定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的内部均设有两个第一移动件,两个所述第一移动件的一侧均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与环形板的一侧内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的另一端贯穿环形板另一侧壁并轴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双向螺杆转动,双向螺杆转动带动第一移动件向内移动,第一移动件移动带动连接件底端移动,连接件底端移动带动连接件顶端向内移动,可以起到调节U型板高度的熊爱国,从而可以达到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工作台的作用。达到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工作台的作用。达到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工作台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上料
,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等,其中上料是机械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步骤,上料就是把工件送到工作位置,并实现定位和夹紧的过程。
[0003]现有的上料机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上料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送料的稳定性较差,同时该上料机构不适应于不同高度的工作台,难以满足于不同工作台进行上料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上述背景中所提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的技术。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且靠近两侧壁均固定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的内部均设有两个第一移动件,两个所述第一移动件的一侧均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与环形板的一侧内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的另一端贯穿环形板另一侧壁并轴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环形板的一侧均设有第一电机,两个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均与双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移动件的顶部均销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凹槽的内部滑动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件的中心均在连接杆表面轴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均销轴连接有第二移动件,两个所述环形板的顶部均固定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顶部设有移动板,其中一个所述U型板的两侧内壁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单向螺杆,所述U型板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单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底部中心处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固定有抓手。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件的底部均固定有第一T型块,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下方均开设有第一T型槽,所述第一T型块在第一T型槽的内部滑动连接。
[0007]优选的,两个所述U型板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T型槽,所述第二移动件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二T型块,所述第二T型块分别在相邻的第二T型槽内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U型板的两侧内壁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贯穿移动板并与其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有放置箱和工作台。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环形板的顶部四角均嵌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部与U型板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2]1、本技术中,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双向螺杆转动,双向螺杆转动带动第一移动件向内移动,第一移动件移动带动连接件底端移动,连接件底端移动带动连接件顶端向内移动,可以起到调节U型板高度的熊爱国,从而可以达到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工作台的作用。
[0013]2、本技术中,通过第二电机带动单向螺杆转动,单向螺杆转动带动移动板移动,可以起到移动板移动稳定的效果,从而可以达到上料稳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的环形板结构内部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的伸缩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例说明:1、底板;2、环形板;3、凹槽;4、第一移动件;5、第一T型块;6、第一T型槽;7、双向螺杆;8、第一电机;9、连接杆;10、连接件;11、第二移动件;12、第二T型块;13、U型板;14、第二T型槽;15、限位杆;16、单向螺杆;17、移动板;18、第二电机;19、气缸;20、抓手;
[0019]21、放置箱;22、工作台;23、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且靠近两侧壁均固定有环形板2,环形板2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凹槽3,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2的内部均设有两个第一移动件4,两个第一移动件4的一侧均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7,双向螺杆7的一端与环形板2的一侧内壁轴承转动连接,双向螺杆7的另一端贯穿环形板2另一侧壁并轴承转动连接,两个环形板2的一侧均设有第一电机8,两个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均与双向螺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移动件4的顶部均销轴连接有连接件10,凹槽3的内部滑动有连接杆9,两个连接件10的中心均在连接杆9表面轴承转动连接,两个连接件10的另一端均销轴连接有第二移动件11,两个环形板2的顶部均固定有U型板13,U型板13的顶部设有移动板17,其中一个U型板13的两侧内壁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单向螺杆16,U型板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单向螺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移动板17的底部中心处固定有气缸19,气缸19的输出端固定有抓手20。
[0023]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通过底板1的顶部且靠近两侧壁均固定有环形板2,环形板2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凹槽3,可以起到对连接杆9进行限位的效果,再通过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2的内部均设有两个第一移动件4,两个第一移动件4的一侧均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7,双向螺杆7的一端与环形板2的一侧内壁轴承转动连接,双向螺杆7的另一端贯穿环形板2另一侧壁并轴承转动连接,两个环形板2的一侧均设有第一电机8,两个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均与双向螺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可以起到带动第一移动件4移动的效
果,再通过两个第一移动件4的顶部均销轴连接有连接件10,凹槽3的内部滑动有连接杆9,两个连接件10的中心均在连接杆9表面轴承转动连接,可以起到对连接件10限位的效果,再通过两个环形板2的顶部均固定有U型板13,U型板13的顶部设有移动板17,其中一个U型板13的两侧内壁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单向螺杆16,U型板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单向螺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可以起到带动移动板17移动的效果,再通过移动板17的底部中心处固定有气缸19,气缸19的输出端固定有抓手20,可以起到抓住物料的效果。
[0024]实施例2,如图1-4所示,第一移动件4的底部均固定有第一T型块5,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2下方均开设有第一T型槽6,第一T型块5在第一T型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两个U型板13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T型槽14,第二移动件11的顶部均固定有第二T型块12,第二T型块12分别在相邻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机械手上料机构,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靠近两侧壁均固定有环形板(2),所述环形板(2)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凹槽(3),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环形板(2)的内部均设有两个第一移动件(4),两个所述第一移动件(4)的一侧均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7),所述双向螺杆(7)的一端与环形板(2)的一侧内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7)的另一端贯穿环形板(2)另一侧壁并轴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环形板(2)的一侧均设有第一电机(8),两个所述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均与双向螺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移动件(4)的顶部均销轴连接有连接件(10),所述凹槽(3)的内部滑动有连接杆(9),两个所述连接件(10)的中心均在连接杆(9)表面轴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10)的另一端均销轴连接有第二移动件(11),两个所述环形板(2)的顶部均固定有U型板(13),所述U型板(13)的顶部设有移动板(17),其中一个所述U型板(13)的两侧内壁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单向螺杆(16),所述U型板(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18),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单向螺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城皖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