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033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11),其具备:在板状的部位(43)具有开口(46)的座椅框架(22a);以及安装于板状的部位(43)的致动器(31)。由此,能够提供有助于进一步的车内的静音化的车辆用座椅。音化的车辆用座椅。音化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0月18日、申请号为:201880067763.4、专利技术名称为“车辆用座椅”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国际申请号:PCT/JP2018/038771)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例如自动四轮车这样的车辆上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0003]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相对于车辆的地板面进行升降动作的座椅垫。座椅垫具备支承座椅垫的衬垫的座椅垫框架。座椅垫框架在滑轨上支承在基础框架上。座椅垫框架通过连杆机构与基础框架连接。座椅垫框架绕连杆部件的摆动轴线相对于基础框架进行升降动作。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17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连杆机构上连接有致动器。致动器包括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通过包括依次啮合的齿轮的传动机构引起座椅垫框架的上下运动。到目前为止,在车辆用座椅的设计中,没有考虑由这样的致动器引起的振动音。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车内的静音化的车辆用座椅。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备:在板状的部位具有开口的座椅框架:和安装于所述板状的部位的致动器。
[0012]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开口配置在与所述致动器相对的位置。
[0013]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框架具有弯曲区域,该弯曲区域从所述板状的部位的边缘弯曲,通过弯曲效应提高所述边缘的刚性。
[0014]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区域在远离所述板状的部位的板面的上端折返从而形成双重壁。
[0015]根据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区域形成为夹着与所述板状的部位的板面相接的空间的对(成对区域)。
[0016]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关于所述弯曲区域,与隔着所述空间相对的间隔相比,沿着所述边缘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较长的尺寸,所述弯曲区域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将所述板状的部位划分成带状。
[0017]根据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框架在所述板状的部位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偏离所述开口的位置处具有第二开口。
[0018]根据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框架是座椅垫的侧框架,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配置在离开各个所述弯曲区域的位置。
[0019]根据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线束,其从内侧朝向外侧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以及联接器,其在所述侧框架的外侧与所述线束连接,所述联接器配置在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位置。
[0020]根据第十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框架是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的座椅垫框架,在一个侧框架的所述板状的部位安装有所述致动器并且形成有所述开口,在另一个侧框架的所述板状的部位形成有开口。
[0021]根据第十一方面,在第十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另一个侧框架上设置有数量比设置在所述一个侧框架上的开口的数量多的所述开口。
[0022]专利技术效果
[0023]根据第一方面,由于通过开口的作用来调整座椅框架的质量,因此能够针对致动器的动作振动而抑制座椅框架的共振。其结果是,座椅框架的振动音被降低。
[0024]根据第二方面,在板状的部位,在接近致动器的位置容易产生振动,因此,若在与致动器相对的位置设置开口,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共振。
[0025]根据第三方面,板状的部位的刚性通过弯曲区域的作用而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座椅框架的共振。
[0026]根据第四方面,能够可靠地提高弯曲区域的刚性。能够确保座椅框架的刚性。
[0027]根据第五方面,由于与板面相接且与开口相邻的空间被弯曲区域所夹,所以即使在板状的部位形成开口,也能够确保板状的部位的刚性。
[0028]根据第六方面,与板状的部位的扩展相比,弯曲区域沿着板状的部位的边缘较长地延伸,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板状的部位的刚性。
[0029]根据第七方面,通过在板状的部位增加开口,能够进一步降低振动音。
[0030]根据第八方面,板状的部位越远离弯曲区域越容易振动。由于在容易振动的区域配置开口和第二开口,所以能够提高共振的抑制效果。
[0031]根据第九方面,由于联接器设置在与开口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可以从侧框架的内侧通过开口确认联接器的连接状态。
[0032]根据第十方面,在另一个侧框架中,由于不能通过安装致动器而加强板状的部位的刚性,因此板状的部位的扩展大,容易产生共振,但由于在另一个侧框架上形成有开口,因此能够抑制侧框架的共振。其结果是,座椅框架的振动音被降低。
[0033]根据第十一方面,由于在另一个侧框架上不搭载致动器,因此与一个侧框架相比,在另一个侧框架上容易产生共振,但由于在另一个侧框架上形成有比一个侧框架多的开口,因此能够抑制另一个侧框架的共振。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35](第一实施方式)
[0036]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座椅框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7]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座椅垫及座椅靠背衬垫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8]图4相当于沿图2中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是座椅垫框架的放大左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39]图5是沿图4中的5

5线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0]图6相当于沿图2中的箭头6方向的视图,是座椅垫框架的放大右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1]标号说明
[0042]11:车辆用座椅
[0043]13:座椅垫
[0044]21:座椅框架
[0045]22:座椅垫框架
[0046]22a:侧框架
[0047]31:致动器
[0048]43:板状的部位
[0049]44a:弯曲区域
[0050]44b:弯曲区域
[0051]46:开口(第一开口)
[0052]47:第二开口(第二开口)
[0053]48:联接器(插座联接器)
[0054]49:线束
[0055]5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是指从坐在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
[0057]第一实施方式
[0058]图1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结构。车辆用座椅11具备:滑轨12,其例如设置在车辆的地板面上;座椅垫13,其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在滑轨12上,并承受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在板状的部位(43)上具有开口(46)的座椅框架(21);以及安装于所述板状的部位(43)的致动器(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46)配置在与所述致动器(31)相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21)具有弯曲区域(44a、44b),该弯曲区域(44a、44b)从所述板状的部位(43)的边缘弯曲,通过弯曲效应而提高所述边缘的刚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区域(44a、44b)在远离所述板状的部位(43)的板面的上端折返而形成双重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区域(44a、44b)形成为夹着与所述板状的部位(43)的板面相接的空间的对成对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弯曲区域(44a、44b),与隔着所述空间相对的间隔相比,沿着所述边缘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较长的尺寸,所述弯曲区域(44a、44b)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将所述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猪濑康夫沟井健介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