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片和电极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715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极片和电极组件,该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所述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所述极耳部位于所述集流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集流体的极耳部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在所述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通过铆接结构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还能实现集流体上、下两侧的金属层的导通,同时能够降低极耳的转接难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片和电极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片和电极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改善电芯的穿钉性能和抗冲击性能,锂电池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开始尝试将集流体由金属箔(如铜箔、铝箔)转化为复合集流体,该复合集流体包括绝缘层以及位于绝缘层上、下两侧的金属层。
[0003]但是,绝缘层的存在增加了极耳与复合集流体的焊接难度,同时由于中间绝缘层的存在,焊接难以实现上、下两侧金属层的导通,进而无法完成电子的有效输出;此外,随着多极耳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使极耳弯折来连接外部极耳,然而弯折过程中极耳容易翘起,导致转接难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极片和电极组件,该电极片使第一极耳与集流体通过铆接结构实现贯穿铆接,不仅能够降低第一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难度,还能实现集流体上、下两侧的金属层的导通,同时能够降低极耳的转接难度。
[0005]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极耳部位于集流体的一端;第一极耳与集流体的极耳部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
[0006]进一步地,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极耳的投影覆盖极耳部的投影。
[0007]进一步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和分别位于铆接柱两端的第一铆接件和第二铆接件;铆接柱贯穿第一极耳和极耳部,第一铆接件抵接在第一极耳远离集流体的表面,第二铆接件抵接在集流体远离第一极耳的表面。
[0008]进一步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和位于铆接柱一端的第三铆接件;铆接柱贯穿第一极耳和极耳部,第三铆接件抵接在集流体远离第一极耳的表面。
[0009]进一步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铆接柱通过第一极耳和极耳部各自的贯穿孔贯穿第一极耳和极耳部;贯穿孔在集流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01mm

5mm;和/或,贯穿孔在集流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01mm

5mm。
[0010]进一步地,集流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绝缘层以及第二金属层。
[0011]进一步地,铆接结构的数量大于1,任意相邻的两个铆接结构的距离不小于0.1mm。
[0012]进一步地,铆接结构的高度为20μm

200μm。
[0013]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若干个正极片和若干个负极片,正极片和/或负极片为上述的电极片。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极耳,第二极耳与第一极耳集合体连接;其中,第一极耳集合体为若干个第一极耳的连接结构。
[0015]进一步地,若干个第一极耳向靠近第二极耳的方向弯折并依次贴靠形成第一极耳
集合体;第二极耳具有焊接部,焊接部沿集流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极耳集合体靠近第二极耳的一端焊接于焊接部。
[0016]进一步地,第二极耳沿集流体厚度方向位于若干个第一极耳的中间位置。
[0017]本技术的实施,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极耳部位于集流体的一端;第一极耳设置在极耳部,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将第一极耳与集流体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本技术的集流体为复合集流体,采用这种铆接结构能够实现第一极耳与复合集流体的有效连接,不仅能够使位于绝缘层两侧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实现导通,有利于电子的输出,还可以实现第一极耳的有效弯折,从而降低第一极耳的转接难度。
[0019]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N个正极片和M个负极片,N≥1,M≥1,正极片和/或负极片为上述电极片,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极耳部位于集流体的一端;第一极耳设置在极耳部,第一极耳与集流体通过铆接结构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采用这种铆接结构使得集流体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导通,有利于电子的输出;还可以实现第一极耳的有效弯折,有利于多极耳结构的电极组件与外部电路进行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片的俯视图,其中(a)是电极片的俯视图;其中(b)是电极片的俯视图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片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片的第一极耳部分的俯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绝缘层;21

第一金属层;22

第二金属层;3

第一极耳;4

铆接结构;411

第一铆接件;412

第二铆接件;413

第三铆接件;42

铆接柱;43

贯穿孔;5

活性物质层;6

第一极耳集合体;7

第二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第一极耳与集流体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
[0031]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3,集流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21、绝缘层1以及第二金属层22,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极耳部位于集流体的一端;第一极耳3设置在极耳部,第一极耳3与集流体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4在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
[0032]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片可以用于电极组件中,该电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3,集流体具有邻接的主体部和极耳部,集流体的主体部用于设置活性物质层5;极耳部位于集流体的一端,第一极耳3设置在极耳部,即第一极耳3与集流体层叠设置,极耳部用于连接第一极耳。本技术的集流体是复合集流体,绝缘层1的两侧是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和第一极耳,所述集流体具有主体部和极耳部,且所述极耳部位于所述集流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集流体的极耳部通过至少一个铆接结构在所述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铆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的投影覆盖所述极耳部的投影。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和分别位于所述铆接柱两端的第一铆接件和第二铆接件;所述铆接柱贯穿所述第一极耳和极耳部,所述第一铆接件抵接在所述第一极耳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所述第二铆接件抵接在所述集流体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和位于所述铆接柱一端的第三铆接件;所述铆接柱贯穿所述第一极耳和极耳部,所述第三铆接件抵接在所述集流体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结构包括铆接柱,所述铆接柱通过所述第一极耳和极耳部各自的贯穿孔贯穿所述第一极耳和极耳部;所述贯穿孔在所述集流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01mm

5mm;和/或,所述贯穿孔在所述集流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0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晓静蒋欢车泽伟易朋彭宁曾玉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