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8778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飞行体相对起降港进行精度良好的起降的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起降系统具备:飞行体(1),其具有起降部(5),且在侧视时具有规定的外径,该起降部具有起降区域;以及起降港(10),其在所述飞行体(1)的起降部(5)的起降区域包含于所述起降港(10)的起降面并接触的情况下,在侧视时所述规定的外径大于所述起降面的外缘的长度。面的外缘的长度。面的外缘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起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飞行体和用于使该飞行体起降的起降港的起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记载了在使用电池的电力进行飞行的无人飞行体的运用中,在无人飞行体的运用计划中包括用于对电池充电的供电工序(例如,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13527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从安全方面的观点等出发,要求建立高精度地进行飞行体相对起降港起降的技术,而在现有技术中处于无法充分地应对该要求的状况。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地进行飞行体相对起降港起降的技术。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获得一种起降系统,其具备:
[0011]飞行体,其具有规定起降区域的起降部,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规定的外径;以及
[0012]起降港,其具有所述起降区域以上且小于所述规定的外径的外缘。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飞行体相对起降港进行精度良好的起降的技术。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以往的飞行体上升时的飞行体的状态(A)和行进时的飞行体的状态(B)的示意图。
[0016]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飞行体上升时和悬停时的状态的图。
[0017]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飞行体的图。
[0018]图4是表示图2的飞行体行进时的状态的图。
[0019]图5是表示图2的飞行体下降时的状态的图。
[0020]图6是表示图2的飞行体与装载物脱离后的状态(再上升时)的图。
[0021]图7是飞行体的一般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实施方式的专利技术具备以下结构。
[0023][项目1][0024]一种起降系统,其具备:飞行体,其具有起降部,且在侧视时具有规定的外径,该起降部具有起降区域;以及
[0025]起降港,其在所述飞行体的起降部的起降区域包含于所述起降港的起降面并接触的情况下,在侧视时所述规定的外径大于所述起降面的外缘的长度。
[0026][项目2][0027]根据项目1所述的起降系统,其中,
[0028]所述飞行体至少具备多个旋翼和驱动所述旋翼的马达,
[0029]所述外缘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比所述马达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
[0030][项目3][0031]根据项目1或2所述的起降系统,其中,
[0032]在所述飞行体降落在所述起降港上时,所述飞行体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规定的外径的中心配置于在侧视时比所述外缘的中心更靠所述飞行体的行进方向前方。
[0033]<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003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起降系统进行说明。
[0035]<起降系统的说明>
[0036]本实施方式的起降系统由N台(N为1以上的任意整数值)飞行体和M台(M为独立于N的1以上的任意整数值)起降港构成。另外,以下,为了简化说明,对1台飞行体1向1台起降港10降落的情况进行说明。
[0037]<飞行体的说明>
[0038]如图1所示,飞行体1具备螺旋桨2(升力产生部:旋翼)、用于使螺旋桨2旋转的马达3、安装有马达3的臂4、具有起降区域且搭载装载物52的搭载部5(起降部)、以及作为配重的电池部6。飞行体1在侧视时具有规定的外径D2。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将飞行体1的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或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或铅垂方向)设为Z轴方向的、在移动体上设定的XYZ三维正交坐标系。飞行体1以图中箭头D的方向(+X方向)为行进方向(后面详细叙述)。
[0039]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按照以下的定义来区分使用术语。
[0040]前后方向:+X方向和X方向
[0041]上下方向(或铅垂方向):+Z方向和Z方向
[0042]左右方向(或水平方向):+Y方向和Y方向
[0043]行进方向(前方):+X方向
[0044]后退方向(后方):

X方向
[0045]上升方向(上方):+Z方向
[0046]下降方向(下方):

Z方向
[0047]螺旋桨2接受来自马达3的输出而旋转。通过螺旋桨2旋转,产生用于使飞行体1从出发地起飞、水平移动并在目的地起降的推进力。另外,螺旋桨2能够向右旋转、停止和向左旋转。
[0048]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2具有桨叶。桨叶(旋转体)可以为任意的数量(例如1、2、3、4或其以上)。此外,桨叶的形状可以是平坦形状、弯曲形状、扭曲形状、锥形形状、或者它们的组合等任意形状。另外,桨叶的形状能够变化(例如伸缩、折叠、弯折等)。桨叶可以是对称的(具
有相同的上部和下部表面),也可以是非对称的(具有不同形状的上部和下部表面)。桨叶能够形成为翼片、机翼或适于使桨叶在空中移动时生成气动力(例如升力、推力)的几何形状。桨叶的几何形状可以适当地选择,以优化桨叶的气动特性,如增加升力和推力、减少阻力等。
[0049]马达3用于使螺旋桨2旋转,例如,驱动单元可以包括电动马达或发动机等。桨叶能够由马达驱动,沿顺时针方向和/或逆时针方向绕马达的旋转轴(例如马达的长轴)旋转。
[0050]桨叶能够全部沿相同方向旋转,也可以独立地旋转。一些桨叶沿一个方向旋转,其他桨叶沿另一方向旋转。桨叶可以全部以相同转速旋转,也可以分别以不同转速旋转。转速可以基于移动体的尺寸(例如大小、重量)和控制状态(速度、移动方向等)自动或手动地确定。
[0051]臂4是分别支承对应的马达3和螺旋桨2的构件。在臂4上也可以设置LED等发色体,以指示旋翼机的飞行状态、飞行方向等。本实施方式的臂4能够由适当地从碳、不锈钢、铝、镁等或它们的合金或组合等中选择的原料形成。
[0052]搭载部5是用于搭载并保持装载物52的机构。搭载部5始终在规定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铅垂向下))上保持其状态,以能够维持所搭载的装载物52的位置和朝向。
[0053]更具体而言,搭载部5具有铰链(万向架)50,并构成为:以该铰链50为支点,随着搭载装载物52的飞行体1的倾斜而折弯。铰链50折弯的角度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所示,只要即使在飞行体1以前倾姿势飞行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装载物52的位置和方向保持水平即可。由此,装载物52始终以沿铅垂方向向下悬垂的状态被保持,能够保持着出发地点时的位置、状态配送到目的地。本实施方式的铰链50只能在与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移动。然而,该铰链50也可以不仅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还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054]另外,铰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起降系统,其具备:飞行体,其具有起降部,且在侧视时具有规定的外径,该起降部具有起降区域;以及起降港,其在所述飞行体的起降部的起降区域包含于所述起降港的起降面并接触的情况下,在侧视时所述规定的外径大于所述起降面的外缘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降系统,其中,所述飞行体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隆未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