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896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包括运转装置、起吊装置和承运装置,所述运转装置起到转运和支撑的作用,所述运转装置呈矩形结构,且内部镂空,所述运转装置底面和正面敞开,所述运转装置内部顶端活动连接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起到运转和起吊的作用,所述起吊装置为长方体结构,且嵌入所述运转装置顶端内部,所述运转装置内部中心活动卡接有承运装置,所述承运装置起到承运和防震的作用,所述承运装置呈“U”形结构;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机器人进行起吊,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实现了单人即可将机器人进行运转,并且减少在运送过程中抖动对机器人的影响,避免运送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免运送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免运送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相关
,具体为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来说,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因此,可以说机器人就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实际空间运行工具,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难以进行的劳作、任务等。机器人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运输,人工搬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对机器人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包括运转装置、起吊装置和承运装置,所述运转装置起到转运和支撑的作用,所述运转装置呈矩形结构,且内部镂空,所述运转装置底面和正面敞开,所述运转装置内部顶端活动连接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起到运转和起吊的作用,所述起吊装置为长方体结构,且嵌入所述运转装置顶端内部,所述运转装置内部中心活动卡接有承运装置,所述承运装置起到承运和防震的作用,所述承运装置呈“U”形结构,所述承运装置深度延伸至所述运转装置内部底端,所述承运装置底端悬空,且最低高度不接触到地表面。
[0005]进一步的,所述运转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两侧壁中间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从所述壳体正面延伸至后侧面,所述矩形槽顶底面均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均匀分布在所述矩形槽顶底端,所述壳体底端侧壁下表面均匀固定焊接有四个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带有刹车装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起吊盘,所述起吊盘两侧面均固定焊接有侧翼齿条,所述侧翼齿条下侧啮合有齿轮,所述齿轮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起吊盘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起吊带,所述起吊带顶端缠绕在滑轮表面,所述滑轮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起吊带末端固定连接有挂钩,使得起吊带可以进行上下收缩,便于机器人的移动。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承运装置包括承运盘,所述承运盘底端侧壁向两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镶嵌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中部开设的矩形槽内,所述弹簧分别固定于所述凸起的顶底面,减少转运过程中抖动对机器人的影响。
[0008]进一步的,所述侧翼齿条镶嵌于所述壳体顶端内部,所述齿轮位于所述壳体侧壁
内,所述起吊盘的总长度为所述壳体顶面内径长度的二分之一,使得机器人可以运送到壳体内合适的位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运转装置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连接端口,便于连接牵引动力设备,便于该装置的转运。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有起吊盘,可以在壳体顶部进行伸缩运动,并在起吊盘下侧设置有壳体调节高度的起吊带,可以根据需要对机器人进行起吊,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实现了单人即可将机器人进行运转,通过在承运盘顶端两侧凸起顶底面均设置有弹簧,可以减少在运送过程中抖动对机器人的影响,通过在运送过程中,将起吊带始终保持紧绷状态,可以将机器人进行固定,避免运送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起吊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承运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运转装置;101、壳体;102、弹簧;103、万向轮;2、起吊装置;201、起吊盘;202、侧翼齿条;203、起吊带;204、齿轮;3、承运装置; 301、承运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7]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包括运转装置1、起吊装置2和承运装置3,所述运转装置1起到转运和支撑的作用,所述运转装置1呈矩形结构,且内部镂空,所述运转装置1 底面和正面敞开,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顶端活动连接有起吊装置2,所述起吊装置2起到运转和起吊的作用,所述起吊装置2为长方体结构,且嵌入所述运转装置1顶端内部,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中心活动卡接有承运装置3,所述承运装置3起到承运和防震的作用,所述承运装置3呈“U”形结构,所述承运装置3深度延伸至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底端,所述承运装置3底端悬空,且最低高度不接触到地表面。
[0018]所述运转装置1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内部两侧壁中间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从所述壳体101正面延伸至后侧面,所述矩形槽顶底面均设置有弹簧102,所述弹簧102均匀分布在所述矩形槽顶底端,所述壳体101 底端侧壁下表面均匀固定焊接有四个万向轮103,所述万向轮103带有刹车装置,所述起吊装置2包括起吊盘201,所述起吊盘201两侧面均固定焊接有侧翼齿条202,所述侧翼齿条202下侧啮合有齿轮204,所述齿轮204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起吊盘201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起吊带203,所述起吊带203顶端缠绕在滑轮表面,所述滑轮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起吊带203 末端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承运装置3包括承运盘301,所述承运盘301底端侧壁向两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镶嵌在所述壳体101内侧壁中部开设的矩形槽内,所述弹簧102分别固定于所述凸起的顶底面,所述侧翼齿条202镶嵌于所述壳体101顶端内部,所述齿轮204位于所述壳体101侧壁内,所述
起吊盘201的总长度为所述壳体101顶面内径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运转装置1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连接端口,便于连接牵引动力设备。
[0019]需要说明的是,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在工作时,首先将该装置通过万向轮103推至机器人搬运处,紧接着将该装置接通电源,之后启动第一电机,带动齿轮204进行顺时针转动,向外侧推动侧翼齿条202,同时向外侧将起吊盘201推出,推出一定长度之后,关闭第一电机,同时启动第二电机,带动滚轮滚动,将起吊带203向下侧释放,释放到合适长度之后,将两个挂钩悬挂在机器人身体内,同时再次启动第二电机向相反方向转动,收缩起吊钩带203,将机器人抬起超过承运盘301的高度,紧接着启动第一电机向相反方向转动,使得起吊盘201向壳体101内部运动,同时将机器人带入壳体101内部,紧接着启动第二电机将起吊带203向下放松,使得机器人脚面接触到承运盘301顶部表面,且起吊带203仍保持紧绷状态,紧接着在壳体 101前端连接牵引的动力设备,将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包括运转装置(1)、起吊装置(2)和承运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转装置(1)起到转运和支撑的作用,所述运转装置(1)呈矩形结构,且内部镂空,所述运转装置(1)底面和正面敞开,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顶端活动连接有起吊装置(2),所述起吊装置(2)起到运转和起吊的作用,所述起吊装置(2)为长方体结构,且嵌入所述运转装置(1)顶端内部,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中心活动卡接有承运装置(3),所述承运装置(3)起到承运和防震的作用,所述承运装置(3)呈“U”形结构,所述承运装置(3)深度延伸至所述运转装置(1)内部底端,所述承运装置(3)底端悬空,且最低高度不接触到地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生产用起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转装置(1)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内部两侧壁中间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从所述壳体(101)正面延伸至后侧面,所述矩形槽顶底面均设置有弹簧(102),所述弹簧(102)均匀分布在所述矩形槽顶底端,所述壳体(101)底端侧壁下表面均匀固定焊接有四个万向轮(103),所述万向轮(103)带有刹车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吉
申请(专利权)人:海安苏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