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40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所述IGBT模块组件包括散热板,设置在散热板上的多个IGBT模块,以及并联连接多个IGBT模块的连接铜排;IGBT模块包括通过连接铜排两两连接的第一IGBT器件组、第二IGBT器件组和第三IGBT器件组;散热板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第一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一侧,第二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二侧,第三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二散热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流单元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达到了提升变流单元的电气性能水平的效果。提升变流单元的电气性能水平的效果。提升变流单元的电气性能水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电子系统中,变流单元是将直流变交流或将交流变直流的结构器件,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变流单元结构的连接示意图。由图1可看出,现有技术的变流单元一般由三个相同结构的相单元构成,每个相单元内部均通过分支连接铜排将一定数量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串并联,构成一个满足电气性能需求的IGBT模块组件,IGBT模块组件再和绝缘材料、壳体等结构件一起构成一个相单元。这种变流单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结构件数量较多,材料利用率低,整体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变流单元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一种IGBT模块组件,包括散热板,设置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多个IGBT模块,以及并联连接所述多个IGBT模块的连接铜排;
[0006]所述IGBT模块包括通过所述连接铜排两两连接的第一IGBT器件组、第二IGBT器件组和第三IGBT器件组;
[0007]所述散热板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
[0008]所述第一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侧。
[0009]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连接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连接的P极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连接的O极铜排、与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连接的N极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连接的多个第一并联铜排、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连接的多个第二并联铜排;
[0010]所述P极铜排、所述O极铜排和所述N极铜排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并联铜排和所述多个第二并联铜排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0011]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一并联铜排包括多个第一并联接入端,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包括多个第二并联接入端,所述第一并联接入端和所述第二并联接入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交错排列。
[0012]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呈弯折状;
[0013]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二并联接入端连接的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并联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一并联接入端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0014]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
[0015]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位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
[0016]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包括第一O极输出端,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包括第二O极输出端;
[0017]所述第一并联铜排还包括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并联连接端,所述第二并联铜排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的第二并联连接端;
[0018]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端与所述第一O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端与所述第二O极输出端连接。
[0019]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包括第三P极输出端和第三N极输出端;
[0020]所述第三P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并联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三N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并联接入端连接。
[0021]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还包括U相引脚、V相引脚、W相引脚和接地引脚,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的远离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侧设置有盖板,所述U相引脚、所述V相引脚、所述W相引脚和所述接地引脚设置在所述盖板外围,并沿第一方向反向延伸。
[0022]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包括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包括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包括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
[0023]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和所述第一O极输出端连接;
[0024]所述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和所述第二O极输出端连接;
[0025]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漏极与所述第三P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源极与所述第六晶体管T6的漏极连接,并与所述U相引脚、V相引脚或W相引脚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T6的源极与所述第三N极输出端连接。
[0026]可选地,上述IGBT模块组件中,所述P极铜排与所述O极铜排之间设置有绝缘膜,所述O极铜排与所述N极铜排之间设置有绝缘膜。
[0027]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变流单元结构,包括如上述的IGBT模块组件,以及支架;
[0028]所述IGBT模块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0029]本技术提供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至少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30]本技术提出的一种IGBT模块组件及变流单元结构,通过散热板,设置在散热
板上的多个IGBT模块,以及并联连接多个IGBT模块的连接铜排构成IGBT模块组件,不需要单独设置相单元结构,拆装较方便,维护更容易;通过一组连接铜排两两连接IGBT模块中的第一IGBT器件组、第二IGBT器件组和第三IGBT器件组,不需要多余设置连接铜排,电气回路短,杂散电感低;通过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第一散热板,以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散热板,并将第一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一侧,将第二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二侧,将第三IGBT器件组设置在第二散热板的一侧,结构更紧凑,空间占用少。本技术还通过将所有IGBT模块与连接铜排、散热器等结构件组装在一个支架上,构成一体式变流单元结构,相比现有技术采用的结构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并且电气回路短,杂散电感低,提升了变流单元的电气性能水平,从而增加了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现有技术中变流单元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IGBT模块组件的右视结构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GBT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设置在所述散热板上的多个IGBT模块,以及并联连接所述多个IGBT模块的连接铜排;所述IGBT模块包括通过所述连接铜排两两连接的第一IGBT器件组、第二IGBT器件组和第三IGBT器件组;所述散热板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连接的P极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连接的O极铜排、与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连接的N极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三IGBT器件组连接的多个第一并联铜排、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连接的多个第二并联铜排;所述P极铜排、所述O极铜排和所述N极铜排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并联铜排和所述多个第二并联铜排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IGBT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联铜排包括多个第一并联接入端,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包括多个第二并联接入端,所述第一并联接入端和所述第二并联接入端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交错排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IGBT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呈弯折状;所述第二并联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二并联接入端连接的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并联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一并联接入端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IGBT器件组和所述第二IGBT器件组位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IGBT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来红赵敏邓小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