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708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移动装置,自移动装置,包括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驱动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自移动装置自移动,所述自移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包括顶面和接收部,接收部包括自所述顶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接收部还包括凸出于所述顶面的凸起,所述凸起的内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共面。配重块使得自移动装置的重心足够低,从而在移动过程中不易翻倒;而凸起不仅可以加深接收部的深度,而且可以与自移动装置的其它部件抵接从而支撑对应的部件,结构设计合理。结构设计合理。结构设计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移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自移动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自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市售的自移动机器人,在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及越过障碍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翻倒的情况,尤其是,在机器人底盘上扩充功能模块时,会因为重心发生偏移而发生倾倒。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自移动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翻倒。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移动装置包括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驱动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自移动装置自移动,所述自移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包括顶面和接收部,接收部包括自所述顶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接收部还包括凸出于所述顶面的凸起,所述凸起的内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连接。
[0005]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配重块包括底面和自所述底面向上凹陷形成的底槽,所述底槽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所述配重块还包括贯穿所述底槽和所述凹槽的若干个通孔,所述凹槽接收独立功能组件,固定装置从所述底槽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独立功能组件与配重块相对固定。
[0006]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顶面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容纳孔,所述第一容纳孔用于接收柱状部件,所述配重块包括底面,所述底面设置与所述第一容纳孔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固定装置从所述第二容纳孔插入并将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柱状部件相连接。
[0007]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支架设有收容所述配重块的收容槽,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收容槽形状匹配,所述自移动装置包括顶盖和底盖,所述收容槽设于支架靠近所述底盖的一侧。
[0008]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收容槽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装置的底部与所述配重块的底面平齐,或者,所述固定装置的底部高于所述配重块的底面。
[0009]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配重块的底面与所述收容槽的边缘平齐,或所述配重块的底面高于所述收容槽的边缘。
[0010]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配重块具有中轴线,所述配重块相对所述中轴线结构对称。
[0011]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自移动装置具有第一中轴线,所述配重块具有第二中轴线,所述第一中轴线和所述第二中轴线重合。
[0012]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所述接收部用于接收独立功能组件,所述独立功能
组件与所述接收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独立功能组件独立于所述自移动装置实现对应的功能。
[0013]可选地,上述的自移动装置中,将所述自移动装置与所述独立功能组件视为自移动系统,所述配重块使得所述自移动系统的重心位于所述自移动系统的高度的二分之一之下。
[001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5]本技术提供的自移动装置,在自移动装置重设置配重块使得自移动装置的重心降低,使得自移动装置在移动过程中不易翻倒;在配重块上设置用于接收功能组件连接结构的凹槽,增加功能组件的稳定性,此外,接收部设置有凸起,不仅可以加深接收部的深度,提高功能组件的稳定性,而且可以与自移动装置的其它部件抵接从而支撑对应的部件,结构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自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自移动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的自移动装置打开第一盖子和第二盖子扣的立体图;
[0020]图4是图1所示的自移动装置打开底盖30后的立体图;
[0021]图5和图6是图4所示的自移动装置的配重块的立体图。
[0022]图7是图1所示的自移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

自移动装置;20

驱动轮;22

接收部;24

开口;26

第一盖子;28

顶盖;30

底盖;32

支架;34

配重块;36

收容槽;38

螺纹孔;40

万向轮;42

应用扩展部;44

通信扩展口;46

电源扩展口;48

第二盖子;23

凸起;33

配重块的顶面;35

配重块的底面;37

第一容纳孔;39

第二容纳孔;41

配重块的底槽;43

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7]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相对自移动装置正常工作时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
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可活动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请结合图1和图2,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移动装置100,自移动装置100包括驱动组件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控制驱动组件带动自移动装置100自移动。具体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轮20、驱动驱动轮20的驱动马达;控制组件包括与马达通信连接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包括通信连接的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检测自移动装置100所处的环境信息,控制模块根据环境信息控制驱动马达,从而驱动自移动装置100的移动路径。例如,检测模块检测到自移动装置100前方有障碍,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移动装置(100),包括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驱动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自移动装置(100)自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移动装置(100)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配重块(34),所述配重块(34)包括顶面(33)和接收部(22),接收部(22)包括自所述顶面(33)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接收部(22)还包括凸出于所述顶面(33)的凸起(23),所述凸起(23)的内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34)包括底面(35)和自所述底面(35)向上凹陷形成的底槽(41),所述底槽(41)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所述配重块(34)还包括贯穿所述底槽(41)和所述凹槽的若干个通孔(43),所述凹槽接收独立功能组件,固定装置从所述底槽(41)穿过所述通孔(43)将所述独立功能组件与配重块(34)相对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33)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容纳孔(37),所述第一容纳孔(37)用于接收柱状部件,所述配重块(34)包括底面(35),所述底面(35)设置与所述第一容纳孔(37)对应的第二容纳孔(39),固定装置从所述第二容纳孔(39)插入并将所述配重块(34)与所述柱状部件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收容所述配重块(34)的收容槽(36),所述配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宝锁彭涛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