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94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车辆,包括:顶盖框架组件,顶盖框架组件包括顶盖和顶盖纵梁;驾驶室框架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顶盖框架组件设于驾驶室框架组件上方,驾驶室框架组件包括后围加强结构,后围加强结构包括后围纵梁,顶盖纵梁与后围纵梁连接,且在车身结构的第一方向顶盖纵梁的投影与后围纵梁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由此,通过将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设置为在车身结构的第一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的形式,可以使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处于同一条传力路径,当车辆的顶部受到下压力时,下压力会由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共同承担,从而可以提高车身结构承载下压力的能力,可以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的安全性。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具有该车辆的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高顶卡车的顶盖框架组件位于驾驶室框架组件的上方,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不在同一条传力路径(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错位设置,或者可以理解为,车辆的长度方向,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的投影不具有重合区域)。
[0003]当车辆的顶部受到下压力时,由于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不在同一条传力路径,下压力会由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分别承担,从而导致车身结构承载下压力的能力较弱,导致车身结构的强度较弱,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该车辆的车身结构通过将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设置为在车身结构的第一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的形式,可以提高车身结构承载下压力的能力,可以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框架组件,所述顶盖框架组件包括顶盖和顶盖纵梁,所述顶盖纵梁用于支撑所述顶盖;驾驶室框架组件,在所述车身结构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框架组件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组件上方,所述驾驶室框架组件包括后围加强结构,所述后围加强结构包括后围纵梁,所述顶盖纵梁与所述后围纵梁连接,且在所述车身结构的第一方向所述顶盖纵梁的投影与所述后围纵梁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在所述车身结构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与所述顶盖纵梁连接且位于所述顶盖纵梁上方,所述顶盖纵梁朝向所述车身结构的外侧凸出以增大所述车身结构的内部空间。
[0007]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车身结构,通过将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设置为在车身结构的第一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的形式,可以使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处于同一条传力路径,当车辆的顶部受到下压力时,下压力会由顶盖纵梁和后围纵梁共同承担,从而可以提高车身结构承载下压力的能力,可以提高车身结构的强度,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车身结构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纵梁的下端与所述后围纵梁的上端连接。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顶盖纵梁与所述后围纵梁的连接处连接有所述加强件。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件设于所述后围加强结构。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子加强件和第二子加强件,所述第一子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子加强件均设于所述后围加强结构,且所述第一子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子加强件交叉设置。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加强结构还包括:后围横梁,所述后围横梁和所述后围纵梁交叉设置。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横梁和/或所述后围纵梁和/或所述顶盖纵梁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共同限定出封闭的腔体。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车身结构100;
[0023]顶盖框架组件10;顶盖11;顶盖纵梁12;内部空间13;吊床14;
[0024]驾驶室框架组件20;后围加强结构21;后围纵梁22;后围横梁23;加强件24;第一子加强件25;第二子加强件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结构100。
[0027]如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0包括:顶盖框架组件10和驾驶室框架组件20。
[0028]其中,顶盖框架组件10包括顶盖11和顶盖纵梁12,在车身结构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顶盖11设置于顶盖纵梁12的上方,顶盖11与顶盖纵梁12连接设置,顶盖纵梁12用于支撑顶盖11。
[0029]在车身结构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顶盖框架组件10设置在驾驶室框架组件20的上方。驾驶室框架组件20包括后围加强结构21,后围加强结构21包括后围纵梁22,顶盖纵梁12与后围纵梁22直接连接设置,并且,在车身结构100的第一方向(即图1
所示的前后方向),顶盖纵梁12的投影与后围纵梁22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
[0030]现有技术中,高顶卡车的顶盖框架组件位于驾驶室框架组件的上方,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不在同一条传力路径(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错位设置,或者可以理解为,车辆的长度方向,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的投影不具有重合区域)。
[0031]当车辆的顶部受到下压力时,由于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不在同一条传力路径,下压力会由顶盖框架组件的纵梁和驾驶室框架组件的纵梁分别承担,从而导致车身结构承载下压力的能力较弱,导致车身结构的强度较弱,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较差。
[0032]而在本申请中,通过将顶盖纵梁12和后围纵梁22直接连接设置,并且,通过将顶盖纵梁12和后围纵梁22设置为在车身结构100的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的形式,可以使顶盖纵梁12和后围纵梁2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不错位,可以使顶盖纵梁12和后围纵梁22处于同一条传力路径。
[0033]这样,当车身结构100受到高度方向传来的下压力时,与现有技术相比,下压力可以由顶盖纵梁12和后围纵梁22共同承担,从而可以避免车身结构100发生变形(例如,可以避免车身结构100变形为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并且,可以均匀、可靠的承载车辆顶部传来的下压力,从而可以提高车身结构100承载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框架组件(10),所述顶盖框架组件(10)包括顶盖(11)和顶盖纵梁(12),所述顶盖纵梁(12)用于支撑所述顶盖(11);驾驶室框架组件(20),在所述车身结构(100)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框架组件(10)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组件(20)上方,所述驾驶室框架组件(20)包括后围加强结构(21),所述后围加强结构(21)包括后围纵梁(22),所述顶盖纵梁(12)与所述后围纵梁(22)连接,且在所述车身结构(100)的第一方向所述顶盖纵梁(12)的投影与所述后围纵梁(22)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在所述车身结构(100)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11)与所述顶盖纵梁(12)连接且位于所述顶盖纵梁(12)上方,所述顶盖纵梁(12)朝向所述车身结构(100)的外侧凸出以增大所述车身结构(100)的内部空间(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结构(100)的高度方向,所述顶盖纵梁(12)的下端与所述后围纵梁(22)的上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件(24),所述顶盖纵梁(1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玉庭类成立杨帆苗露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