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544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电缆的缆芯电连接的触头、与电缆的屏蔽电连接的护套,以及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的外壳。可通过电容调节板来调节由触头和与触头相连的缆芯及绝缘体的暴露在屏蔽之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之间的电容,从而使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与同轴电缆相连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使用同轴电缆时存在着要在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和与电缆相连的物体的特性阻抗之间实现匹配的问题。如果特性阻抗不匹配,在同轴电缆的连接点处就会产生反射波,这导致了电压驻波比(VSWR)下降。因此,在实践中使用具有适合于待连接物体的特性阻抗的同轴电缆。对于将与这种同轴电缆相连的同轴连接器来说,已知有通过对其形状进行革新性变化来降低尺寸和成本的技术(见已公布但未审查的日本申请No.2002-164132)。为了将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相连,将作为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的缆芯和作为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屏蔽分开,使得它们分别与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结果,同轴电缆的缆芯部分地暴露于屏蔽之外。在这种状态下,在通过同轴电缆来传输几千兆赫的高频信号时,无法保持特性阻抗的匹配,因此VSWR下降。这里,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Z0可如下所述地来表达:Z0=R+j2πfLG+j2πfC---(1)]]>其中,R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Ω/cm);G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导(1/Ωcm);L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感(H/m);C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F/m)。然而,在高频时,由于电阻R和电导G可以被忽略,因此特性阻抗Z0取决于电感L与电容C-->之比。在同轴电缆的缆芯部分地暴露于屏蔽之外的情况下,在阻抗Z0中加入了暴露于屏蔽之外的缆芯部分的电感电抗XL1。XL1=2πfL                       (2)由于在传输信号为几百兆赫时缆芯的暴露部分的电感L1的值非常小,因此缆芯的暴露部分的电感电抗XL1可被忽略。然而,对于千兆赫级的传输信号而言,电感电抗XL1的值增大,因而不能忽略电感电抗XL1。这样就无法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VSWR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频率特性优良的同轴连接器,即使在经由同轴电缆来传输千兆赫级的高频信号时,也可以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能够提高VSWR。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和外壳。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可以调节由触头和内导体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该部分和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和外壳。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可以调节由触头和内导体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该部分和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与内导体相连的触头、外壳以及与外导体相连的护套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等于同轴电缆上的其中内导体被外导体完全覆盖的区域的特性阻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外壳、形成于护套中的平坦区域以及形成于触头中的调节区-->域。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调节区域与护套的平坦区域相对,而外壳处于它们之间。可根据调节区域的大小来增大或减小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与内导体相连的触头、外壳以及与外导体相连的护套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调节区域的大小使得该平均特性阻抗等于同轴电缆上的其中内导体被外导体完全覆盖的区域的特性阻抗。在任一上述方面中,进行调节以使当与连接器相连时,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为预定值。因此,即使在经由同轴电缆来传输千兆赫级的高频信号时,也可以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能够提高VSWR。附图说明从下述介绍中并结合附图,可以更完全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和另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图1A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同轴连接器的顶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2A是沿图1A中的线IIA-IIA的剖视图;图2B是沿图1A中的线IIB-IIB的剖视图;图3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触头的顶视图;图3B是图3A所示触头的侧视图;图4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外壳的顶视图;图4B是图4A所示外壳的侧视图;图4C是图4A所示外壳的后视图;图5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护套的顶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护套的侧视图;图5C是图5A所示护套的正视图;和图6是显示了图1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图1A和1B是可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同轴连接器1的外部视图。图1A是同轴连接器1的顶视图,而图1B是同轴连接器1的左侧视图。图1B中的箭头表示同轴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未示出)相连的方向。图2A和2B是显示了同轴连接器1的剖面结构的视图。图2A是同轴连接器1沿图1A中的线IIA-IIA的剖视图,而图2B是同轴连接器1沿图1A中的线IIB-IIB的剖视图。如图1A,1B,2A和2B所示,同轴连接器1具有触头2、外壳3和护套4。同轴连接器1还具有位于其底侧(图1B的下侧)的接头6,其用于如下所述地与另一连接器相连。也就是说,处于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状态下的同轴连接器1可在与同轴电缆50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与另一连接器相连。同轴电缆50具有作为可传输信号的内导体的缆芯51、覆盖了缆芯51的外周边的绝缘体52、作为覆盖了绝缘体52的外周边的外导体的屏蔽53,以及覆盖了屏蔽53的外周边的外皮54。同轴电缆50在缆芯51、绝缘体52、屏蔽53以此顺序在各个预定长度处暴露出来的状态下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参考图3A和3B来说明触头2。图3A和3B是触头2的外部视图。图3A是触头2的顶视图,而图3B是触头2的左侧视图。触头2为金属件,其可与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电连接,并且与和同轴连接器1相连的另一连接器电连接。触头2具有作为电容调节区域或调节区域的电容调节板11、作为内部夹的缆芯夹12,以及插脚接合件13a和13b。电容调节板11是一薄板,其可调节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电容调节板11形成于触头2上的接近同轴电缆50的末端的前端处(图3A和3B中的左侧)。电容调节板11具有-->形成为直线的前端,在另一端的相对侧(图3A中的上侧和下侧)处形成有缺口。电容调节板11根据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而形成为具有预定大小的形状,该电容具有可使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的同轴电缆50具有预定值特性阻抗(如50Ω)的值。如上所述,同轴电缆50在传输高频信号时具有特性阻抗Z0,其由缆芯51的电抗L与缆芯51和屏蔽53之间的电容C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见公式(1))。然而,由于在同轴电缆50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时绝缘体52与缆芯51部分地暴露于屏蔽53之外,因此在缆芯51上的未被屏蔽53所覆盖的部段、即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所覆盖的部段中产生了新的电感电抗XL。因此,当高频信号经由连接器1传输时,电感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的触头;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的护套;和支撑了所述触头并使所述触头与所述护套绝缘的外壳;其中,可以调节由所述触头和所述内导体上的与所述触头相连但未被所述外导 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所述部分和所述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所述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7-17 275823/03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的触头;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的护套;和支撑了所述触头并使所述触头与所述护套绝缘的外壳;其中,可以调节由所述触头和所述内导体上的与所述触头相连但未被所述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所述部分和所述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所述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和护套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电容调节区域,可以调节所述电容调节区域,使得所述部分和所述护套之间的电容具有为所述同轴电缆提供预定值的特性阻抗所需的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调节区域制成为薄板的形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触头和护套中的电容调节区域相对的部分具有与所述电容调节区域平行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调节区域形成为沿着所述同轴电缆的轴线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调节区域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线上具有其宽度,所述宽度根据在所述部分和所述护套之间所需要保证的电容来确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具有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的内部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夹住所述触头的触头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具有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外皮的外皮夹、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外部夹和用于夹住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茎田启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