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433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及其用途。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包含特异性结合靶分子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和特异性结合内化效应子蛋白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可以是能够同时结合靶分子和内化效应子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方案中,靶分子和内化效应子蛋白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导致减弱靶分子的活性至比靶分子单独结合时更大的程度。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案中,靶分子是肿瘤相关抗原,并且肿瘤相关抗原和内化效应子蛋白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造成或促进定向杀伤肿瘤细胞。细胞。细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及其用途
[0001]本申请是CN201380020750.9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性蛋白领域,并且尤其涉及能够在体外或在体内失活、阻断、减弱、消除一种或多种靶分子和/或减少其浓度的治疗性蛋白的领域。
[0003]背景
[0004]治疗性疗法经常需要失活或阻断作用于细胞或在其附近发挥作用的一种或多种靶分子。例如,基于抗体治疗药经常通过与细胞表面上表达的特定抗原或与可溶性配体结合,因而干扰抗原的正常生物学活性来发挥作用。已经显示针对多种细胞因子(例如,IL

1、IL

4、IL

6、IL

13、IL

22、IL

25、IL

33等)或其相应受体的抗体和其他结合构建体例如可用于广泛类型的人类病痛和疾病。这种类型的治疗要一般通过阻断细胞因子和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作用以减弱或抑制细胞信号传导。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以不必要地涉及阻断靶分子与另一种组分物理相互作用的方式失活靶分子或抑制其活性将是治疗性上有益。其中可以实现这类非阻断性减弱靶分子的一种方式将减少靶分子的胞外或细胞表面浓度。虽然用于减少给出靶分子的量或浓度的遗传策略和基于核酸的策略是本领域已知的,但是这类策略经常在治疗性环境下巨大的技术复杂性和未预料的副作用方面令人忧虑。因此,需要替代性策略以促进出于治疗目的失活或减弱各种靶分子。
[0005]专利技术简述
[0006]本专利技术至少部分地基于以下概念:通过促进或造成在靶分子和内化效应子蛋白之间的物理结合减弱或失活靶分子。通过这种类型的分子间物理连接,可以迫使靶分子连同内化效应子蛋白一起内化至细胞中,并且由胞内降解装置加工,或否则减弱、隔绝或失活。这种机制代表一种在不必要阻断靶分子和其结合配偶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失活或减弱靶分子活性的新颖和创新性策略。
[0007]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同时结合靶分子(T)和内化效应子蛋白(E)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所述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包含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D1)和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D2);其中D1特异性结合T并且D2特异性结合E;并且其中T和E由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减弱T的活性至比T由D1单独结合时更大的程度。增强的T活性减弱可以归因于T通过其与E物理连接的受迫内化/降解;然而,其他作用机制是可能的并且不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排除。
[0008]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使用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以失活或减弱靶分子(T)活性的方法。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以下方式失活或减弱靶分子活性的方法:使T和内化效应子蛋白(E)与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接触,其中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包含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D1)和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D2);并且其中D1特异性结合T,并且其中D2特异性结合E;并且其中T和E由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减弱T的活性至比T由D1单独结合时更大的程度。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方案中,D1和/或D2包含至少一个抗体可变区。例如在一些实
施方案中,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可以是双特异性抗体,其中D1包含特异性结合T的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对(HCVR/LCVR),并且其中D2包含特异性结合E的HCVR/LCVR对。可选地,D1和/或D2可以包含与靶分子(T)和/或内化效应子蛋白(E)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肽或多肽。例如,如果靶分子是细胞表面受体,则D1可以包含特异性结合细胞表面受体靶分子的配体的一部分。类似地,如果内化效应子蛋白是细胞表面内化受体,随后D2可以包含特异性结合细胞表面内化受体的配体的一部分。在某些实施方案中,D1包含特异性结合T的抗体可变区,并且D2包含特异性结合E的肽或多肽。在另外的其他实施方案中,D1包含特异性结合T的肽或多肽,并且D2包含特异性结合E的抗体可变区。然而,在任何布局中,最终结果是T和E能够直接地物理连接或通过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T和E间接地物理连接。
[0010]其他实施方案将从后续详述的回顾中变得显而易见。
[0011]附图简述
[0012]图1(小图A

D)提供本专利技术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的4种示例性总体作用机制的示意图。在每个所示的布局中D1是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D2是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T是靶分子;E是内化效应子蛋白;和R是结合E时内化的受体。小图A描述其中T和E同时为膜结合的情况。小图B描述其中T为可溶解并且E为膜结合的情况。小图C描述以下情况,其中T是膜结合的并且E是通过E和R的相互作用与细胞相互作用并内化至其中的可溶性蛋白。小图D描述以下情况,其中T是可溶性的并且E是通过E和R的相互作用与细胞相互作用并内化至其中的可溶性蛋白。
[0013]图2显示与DKK1

mFc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温育不同时间量(0、15、30和60分钟)后,对两个不同细胞(仅表达FcγR1的细胞

1和表达Krm2和FcγR1的细胞

2)进行的免疫沉淀实验的结果。
[0014]图3显示在抗IL

4R/抗CD63多特异性抗原结合蛋白(“ab缀合物”)或对照构建体(“对照1”和“对照2”)存在和不存在下在各种浓度的IL

4时,由Stat6

luc报道HEK293细胞产生的IL

4诱导的相对发光。
[0015]图4显示以图3中所示实验相同的方式所实施的实验的结果,差异在于CD63表达因针对CD63的siRNA在报道细胞系中显著减少。
[0016]图5显示以图3和图4中所示实验相同的方式所实施的实验的结果,差异在于在添加IL

4配体之前,将报道细胞与多特异性抗原结合蛋白(“Ab缀合物”)或对照构建体(“对照1”和“对照2”)温育2小时或过夜。上行的柱状图代表在表达正常水平CD63的细胞(“未转染”)中实施的实验的结果,而下行的柱状图代表在CD63表达因针对CD63的siRNA在报道细胞系中显著减少的细胞中实施的实验的结果。
[0017]图6显示以图3和图4中所示实验相同的方式所实施的实验的结果,差异在于在添加IL

4配体之前,将报道细胞与抗IL

4R/抗CD63多特异性抗原结合蛋白(“Ab缀合物”)或对照构建体(“对照1”和“对照2”)温育15分钟、30分钟、1小时或2小时。
[0018]图7显示其中Stat6

luc报道细胞将在多个稀释度的抗IL

4R x抗CD63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或对照构建体(抗IL

4R单特异性或仅结合IL

4R的模拟双特异性)存在下用10pM IL

4处理的实验的结果。
[0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其包含: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D1);和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D2);并且其中D1特异性结合靶分子(T);并且其中D2特异性结合内化效应子蛋白(E);其中T和E由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同时结合减弱T的活性至比T由D1单独结合时更大的程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其中E是直接内化至细胞中的细胞表面表达的分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其中E选自CD63、MHC

I、Kremen

1、Kremen

2、LRP5、LRP6、转铁蛋白受体、LDLr、MAL、V

ATP酶和ASGR。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其中D2包含特异性结合E的配体或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N
申请(专利权)人:瑞泽恩制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