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体前体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43800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所述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的部分A为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部分C为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部分A通过部分B与部分C相连接,所述的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连接在部分C抗体的抗原结合区。性的蛋白质连接在部分C抗体的抗原结合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体前体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公开了一种抗体前体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会出现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变化,同时肿瘤细胞自身可以通过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之间的转换来适应代谢环境的变化。类似的情况,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也会出现一些局部或者系统的炎症/代谢异常的反应。
[0003]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外,针对肿瘤在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的靶点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靶向治疗技术进行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周期的调节,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同样针对自身免性疫病或其他局部或系统性异常的疾病治疗中,靶向治疗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
[0004]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疗中抗体的使用最为常见,现有的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分为:具有靶向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Cetuximab;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Herceptin;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如Bevacizumab;针对免疫检查点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如Nivolumab、Pembrolizuamb、Atezolizumab、抗CD47抗体等;针对炎症因子TNF的单克隆抗体,如Infliximab、Adalimumab、Golimumab等。
[0005]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天然的抗体类型包含IgA、IgD、IgE、IgG、IgM等,其中用作肿瘤治疗的抗体常为IgG类型的抗体,IgG类型的抗体具有四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其中IgG1、IgG3可高效激活补体,并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产生ADCC作用等,某些种类的抗体还会产生CDC效应。
[0006]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是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体的Fab端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的抗原表位,其Fc端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0007]CDC(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xicity)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补体系统也可以引起机体组织或细胞的损伤,会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0008]在使用抗体药物对肿瘤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进行靶向治疗过程中,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标志性抗原在正常细胞或组织中也会有表达,因此,当抗体的Fab端与肿瘤表达的与相应的抗原表位结合时,或者与炎症部位的炎性因子结合时,也会与正常细胞所表达的相应的抗原表位或者正常组织部位的相应因子相结合,结合后产生ADCC作用、CDC效应或中和效应,与肿瘤表达的抗原表位相结合的,会杀伤肿瘤细胞,但是与正常细胞表达的抗
原表位结合的,就会误杀正常细胞,对于炎性部位的因子进行结合,可以减少炎症部位的炎性反应,对于正常部位的因子进行结合,则会中和该因子的正常生理功能(如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对正常细胞、组织或机体整体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会产生副作用。
[0009]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ADCC作用或CDC效应带来的副作用,一般会使用IgG2型抗体作为治疗用抗体,IgG2型抗体的虽然不会引起ADCC作用或CDC效应,但是其肿瘤杀伤的效果又会降低,两者产生矛盾。而对于正常因子或抗原产生的中和或杀伤作用,尚未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0010]Probody技术是一种“抗体前体”或“基于抗体的前药”技术,Probody是一类完全重组的单克隆抗体,其抗原结合位点利用封闭肽掩蔽技术进行封闭,在健康组织中保持失活(惰性)状态,而在肿瘤微或炎症环境中能被肿瘤或者炎症等特异的蛋白酶切割从而被选择性激活,暴露出抗原结合位点。
[0011]Probody药物旨在利用肿瘤微或炎症等环境中的独特条件,提高抗体对肿瘤炎症部位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药物活性、及副作用。
[0012]但是,Probody药物在进入肿瘤组织炎性部位之前缺乏靶向性,只有药物接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酶时,才会被酶切,才会发挥后续的药物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所述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的部分A为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部分C为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部分A通过部分B与部分C相连接,所述的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连接在部分C抗体的抗原结合区。
[0014]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用于封闭部分C的抗原/配体结合位点,部分A为具有靶向性的完整抗体、抗原结合片段、单链抗体、受体/配体蛋白结合片段或其他功能蛋白;部分C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为完整抗体、抗原结合片段或单链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部分A通过部分B与部分C相连接,部分B为含有肿瘤或炎症特异性蛋白酶酶切底物的连接肽。
[001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部分C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均具有与肿瘤表达的因子或者炎性因子结合的性能,在部分A的靶向作用下,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至肿瘤细胞或者相对富集到炎性部位,定位后在肿瘤的微环境或炎性环境中,肿瘤特异性蛋白酶或炎性部位的特异性蛋白酶作用于连接肽部分B,将部分A与部分C切割分离,暴露出部分C的抗原或者配基结合位点,部分C与肿瘤细胞或炎性部位第二种抗原或炎性因子结合,并产生ADCC作用、CDC效应、中和作用或激活/抑制局部免疫等功能,进一步杀伤肿瘤细胞、或中和炎性因子、或改变免疫功能,起到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0016]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具有部分A的靶向性、肿瘤特异性或炎症特异性酶的酶切性、及部分C的治疗性;在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的肿瘤或炎症部位靶向的引导下,将该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定位在肿瘤、或炎性组织,并且通过肿瘤微环境、或炎性环境中的特异性酶,进行酶切部分A的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与部分C抗体的连接肽,使得部分C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的抗原结合区、或者配基结合域得以暴露,与肿瘤、或炎性等特异性分子结合,达到肿瘤、或炎性等疾病治疗的目的。
[0017]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在肿瘤、或炎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较低剂量的抗体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作用,并且大大提高肿瘤、或炎性疾病治疗作用药物的靶向性,减少肿瘤、或炎性疾病治疗作用药物对正常细胞、组织、或系统形成的不良影响及毒副作用。
[0018]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的部分A为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部分C为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部分A通过部分B与部分C相连接,所述的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连接在部分C的抗原/配体结合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为具有靶向性的完整抗体、抗原结合片段、单链抗体、受体/配体蛋白结合片段或其他功能蛋白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A具有靶向性的蛋白质为抗VEGF完整抗体、抗VEGF单链抗体、VEGF抗原结合片段、VEGF Trap。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VEGF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具有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重链可变区具有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C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抗体受体融合蛋白为完整抗体、抗原结合片段、单链抗体或抗体受体融合蛋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C具有治疗作用的抗体为抗EGFR完整抗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EGFR完整抗体的轻链具有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重链具有SEQ ID NO: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向性抗体前体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B为含有肿瘤或炎症特异性蛋白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皓陶静张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迈博太科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