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2481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闪存,包括:一基底;一形成于该基底上的第一绝缘层;一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上的控制栅极;以及两个分别和该基底共平面的浮置栅极,其分别设置于该控制栅极的两侧。由于控制栅极可同时控制两个浮置栅极,因此可同时进行两组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对元件效率的提升确有实质性帮助。且因设计原理来自浮置栅极数量的增加,而非栅极尺寸的微缩,因此,又可避免因尺寸微缩造成的例如短沟道效应或热载流子效应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存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浮置栅极的闪存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存储装置中,闪存(flash memory)是一种非易失性(non-volatile) 存储器,且属于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PROM)。 一般而言,闪存具有两个栅极(一浮置栅极与一控制栅极), 其中浮置栅极用以存储电荷,控制栅极则用以控制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浮置 栅极的位置在控制栅极之下,由于与外部电路并没有连接,是处于浮置状态。 控制栅极则通常与字线(word line)连接。闪存的优点是其可针对整个存储器 区块进行擦除,且擦除速度快,约只需1至2秒。因此,近年来,闪存已广 泛运用在各种电子消费性产品上,例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移动电话、 手提电脑或随身听等。在集成电路芯片上制作高密度的半导体元件时,必须考虑如何縮小每一 个存储单元(memory cdl)的大小与电力消耗,以使其操作速度加快。在传统的平面晶体管设计中,为了获得一更小尺寸的存储单元,必须尽量将晶体管 的栅极长度縮短,以减少存储单元的横向面积。然而,在公知闪存的制造工 艺中,若将栅极长度微縮至大约45纳米或以下时,浮置栅极介电层将很难 随之继续向下微縮,致使元件受限于上述尺寸,无法朝更小尺寸发展。另当 线宽縮小时,也易产生短沟道效应或热载流子效应而降低元件可靠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闪存,包括 一基底; 一形成于该基底上 的第一绝缘层; 一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上的控制栅极;以及两个分别和该基 底共平面的浮置栅极,其分别设置于该控制栅极的两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双浮置栅极的闪存。在其存储单元中, 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控制栅极两侧的浮置栅极。由于控制栅极可同吋控制两 个浮置栅极,因此可同时进行两组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对元件效率的提升确 有实质性帮助。且因设计原理来自浮置栅极数量的增加,而非栅极尺寸的微 縮,因此,又可避免因尺寸微縮造成的例如短沟道效应或热载流子效应的缺 点。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一优选实 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说明一闪存装置的平面配置。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说明一闪存的结构,为一沿图1A-A剖面 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图3A 3C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说明一闪存的制造方法。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闪存12 基底14 第一绝缘层(氧化层)16 控制栅极18、 120~浮置栅极20 第二绝缘层(氧化层)22 源极24~漏极26 沟道28 p-n结30 氧化铝层32、 38-图案化氮化层34~沟槽36 多晶娃层40 间隙壁4100 有源区110 栅极层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 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 一种闪存装置。图1为一闪存 装置的平面配置图。图2为图1沿A-A剖面线所得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1中,标记100表示一有源区,标记110表示一栅极层,而位于栅极 层110两侧的标记120则表示两浮置栅极。图2中,闪存IO包括一基底12、 一第一绝缘层14、 一控制栅极16、两 浮置栅极18以及一第二绝缘层20。第一绝缘层14形成于基底12上。控制 栅极16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4上。两浮置栅极18分别与基底12共平面,设 置于控制栅极16的两侧。第二绝缘层20形成于控制栅极16与第一绝缘层 14之间以及形成于控制栅极16与两浮置栅极18之间。上述基底12可为一 p型或n型硅基底。第一绝缘层14可为一氧化层。 控制栅极16可由多晶硅所构成。浮置栅极18可由高介电常数材质所构成。 高介电常数材质可包括氮化物或氧化物,其中氮化物可为氮化硅(silicon nitride),而氧化物可为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铪(hafnium oxide)、氧化锆 (zirconium oxide)或氧化铝(aluminum oxide)。第二绝缘层20可为一氧化层。闪存10还包括一源极22与一漏极24,形成于基底12中,并分别位于 控制栅极16的两侧。在基底12中,还包括一沟道26,形成于源极22与漏 极24之间。此外,在沟道26与源/漏极(22/24)之间还包括形成有一 p-n结(p-n junction) 28。 p-n结28可为一渐变结(graded junction),其浓度变化范围在20 微米内大约可从lxl(T降至lxl017。与公知具有一控制栅极与单一浮置栅极的闪存结构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一 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双浮置栅极的闪存。在其存储单元中,具有两分别设 置于控制栅极两侧的浮置栅极。由于控制栅极可同时控制两个浮置栅极,因 此可同时进行两组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对元件效率的提升确有实质性帮助。 且因设计原理来自浮置栅极数量的增加,而非栅极尺寸的微縮,因此,又可 避免因尺寸微縮造成的例如短沟道效应或热载流子效应的缺点。当电子被浮置栅极收集后便会停驻在浮置栅极内,使临界电压上升,如果想要移除浮置栅极中的电子,如同其它可擦除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PROM), 闪存也是在浮置栅极与 源极或基底间,加诸一高电场,以促使浮置栅极上的电子穿遂通过氧化层至 源极或基底上。请参阅图3A 3C,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 一种闪存的制造方法。首先, 如图3A所示,提供一基底12之后依序于基底12上形成一氧化层(第一绝缘 层)14与一氧化铝层30。接着,于氧化铝层30上形成一图案化氮化层32。随后,以图案化氮化层32为一掩模,蚀刻氧化铝层30至露出氧化层14, 以定义出一沟槽34,如图3B所示。待除去图案化氮化层32后,坦覆性地 形成一氧化层(第二绝缘层)20于氧化铝层30表面(未示出)及沟槽34的侧壁 与底部。随后,覆盖一多晶硅层36于氧化层20上(未示出)并填入沟槽34。 接着,通过例如化学机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 CMP)的平坦化步骤 除去氧化铝层30上的氧化层20与多晶硅层36,以在沟槽34中形成一控制 栅极16。随后,形成另一图案化氮化层38于多晶硅层36上,并在图案化氮 化层38两侧形成间隙壁40。接着,以图案化氮化层38与间隙壁40为掩模,蚀刻氧化铝层30,以定 义出两浮置栅极18,如图3C所示,至此,即完成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 一具 有双浮置栅极闪存10的制作。本专利技术闪存结构可由任何适合的半导体工艺 制得,并不限定上述制法。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 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与修改,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闪存,包括: 一基底; 一形成于该基底上的第一绝缘层; 一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上的控制栅极;以及 两分别和该基底共平面的浮置栅极,其分别设置于该控制栅极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闪存,包括一基底;一形成于该基底上的第一绝缘层;一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层上的控制栅极;以及两分别和该基底共平面的浮置栅极,其分别设置于该控制栅极的两侧。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存,其中该控制栅极由多晶硅构成。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存,其中所述浮置栅极由高介电常数材质构成。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存,其中所述浮置栅极由氮化物或氧化物构成。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闪存,其中所述浮置栅极包括氮化硅。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闪存,其中所述浮置栅极包括氧化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成廖伟明王哲麒黄建章
申请(专利权)人: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