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间接耦合的硅光敏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408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属于硅光敏管技术.以平面工艺制作的硅光敏器件,是把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器件直接做在接受入射光的PN结(简称光敏PN结)上的,这种方式称为光敏PN结与电器件的直接耦合.由于光敏PN结的面积较大,导至光敏器件电参数和成品率下降.我们利用开路PN结在光照下的侧向注入效应,实现了光敏PN结与电器件的间接耦合,不仅克服了光敏器件的上述缺点,也为制作击穿电压高暗电流小的新型光敏器件开辟了道路.(*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硅光敏管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作出之前,硅光敏管是把二极管·三极管、达林顿管等电器件直接做在接收入射光的PN结(简称光敏PN结)上的,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光敏PN结与电器件的直接耦合。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构,所以它成为目前国内外硅光敏器件唯一的结构形式。由于光敏PN结面积大因而其电特性较差,直接耦合到电器件就造成整个光敏器件的暗电流、击穿电压等电参数恶化和成品率下降。针对这些缺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光敏PN结与电器件实行间接耦合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要点是,利用光敏PN结的侧向注入效应,实现它与电器件的间接耦合,从而达到把光敏PN结与电器件的直接耦合改为间接耦合的目的。光敏PN结是由大面积的开路PN结构成的。在光照稳定之后,其光电流特性可由下式表示Io(eq vocKT-1)=I1]]>式中I1是光敏PN结收集的光生电流,VOC]]>是它的开路电压,I0是其暗电流,q是电子电荷,K是玻尔兹曼常数,T是绝对温度。上式表明,光敏PN结一方面收集光生电流I1,同时也存在注入电流Io(eq vocKT-1 )]]>。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光敏PN结的邻侧作一如图1所示的电器件,即能收集到它的注入电流,将其直接输出或进行放大后再输出,实现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其技术方案如下1.用电阻率为2-100Ωcm的N型硅单晶或外延片作光敏器件的衬底材料(8);2.按常规平面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 以上(7);3.光刻互相分开的光敏区(1)和电器件区(3),光敏区包围电器件区,它们的间距为7-15μm(2,5);4.硼扩散形成光敏PN结(4)和电器件区(6),其掺杂浓度为5×1017-1019cm-3,结深3-4μm。5.根据需要,在电器件区可做二极管、三极管、达林顿管或他种电器件。利用本专利技术不仅能提高光敏器件的电参数和成品率,还可制作出一系列暗电流小和击穿电压高的特种光敏器件。图1是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间接耦合方法的俯视图。1是光敏区,2是耦合区,3是电器件区。图2是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间接耦合方法的剖视图。4是光敏PN结的P型区,5是耦合区,6是电器件区,7是氧化层,8是衬底N型区。图3是高反压光敏二极管的版图。9是光敏区,10是耦合区,11是二极管区,12是发射区铝电极。图4是高反压光敏二极管的剖视图。13是光敏PN结的P型区,14是耦合区,15是二极管发射区铝电极,16是二极管P型区,17是氧化层,18是光敏二极管N型衬底。图5是高反压光敏三极管的版图。19是光敏区,20是耦合区,21是三极管基区,22是三极管发射区,23是三极管发射区铝电极。图6是高反压光敏三极管的剖视图。24是光敏PN结的P型区,25是耦合区,26是三极管发射区铝电极,27是三极管发射区,28是三极管基区,29是氧化层,30是N型衬底。图7是高反压达林顿光敏管的版图。31是光敏区,32是耦合区,33是达林顿结构前级三极管的发射区,34是前级三极管的基区,35是连接前级三极管发射区到达林顿结构后级三极管基区的铝条,36是前后两级三极管的隔离区,37是后级三极管的基区,38是后级三极管的发射区,39是后级三极管发射区铝电极。图8是高反压达林顿光敏管的剖视图。40是光敏PN结的P型区,41是耦合区,42是达林顿结构前级三极管的发射区,43是连接前后两级三极管的铝条,44是前级三极管的基区,45是前后两级三极管的隔离区,46是后级三极管发射区铝电极,47是后级三极管的发射区,48是后级三极管的基区,49是氧化层,50是达林顿光敏管的N型衬底。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一用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可以制作高反压光敏二极管。其技术方案如下1.用电阻率为10-100Ωcm的N型硅单晶作光敏二极管的衬底材料(18);2.按常规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 以上(17);3.光刻如图3所示的光敏区(9)和二极管区(11),光敏区包围二极管区,它们的间距为10-15μm(10,14)4.硼扩散形成如图4所示的光敏PN结(13)和二极管(16),其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结深是3-4μm;5.光刻二极管发射区的引线孔;6.蒸铝,反刻出发射区铝电极(12,15);7.以下工艺与制作通常硅光敏二极管相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二。用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可制作高反压光敏三极管,技术方案如下1.用电阻率为5-100Ωcm的N型硅单晶或外延片作光敏三极管的衬底材料(30);2.按常规平面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 以上(29);3.光刻如图5所示的光敏区(19)和三极管区(21,22),光敏区包围三极管区,它们的间距为10-15μm(20,25);4.硼扩散形成如图5和图6所示的光敏PN结(24)和三极管的基区(28),其掺杂浓度为5×1017-5×1018cm-3,结深为3-4μm;5.光刻三极管的发射区(22,27),然后进行磷扩散,使三极管的放大系数大于100;6.光刻出发射区的引线孔,蒸铝,然后反刻出发射区的铝电极(23,2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三。用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可以制作高反压达林顿光敏管,其技术方案如下1.用电阻率为2-10Ωcm的N型外延片作达林顿光敏管的衬底材料(50);2.按常规平面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 以上(49);3.光刻如图7所示的光敏区(31)和达林顿管区(33,34,36,37,38),光敏区包围达林顿管区,它们的间距为7-10μm(32,41);4.硼扩散如图7和图8所示的光敏PN结(40)和达林顿管的两个基区(34,44,37,48),其掺杂浓度为5×1017-5×1012cm-3结深为3-4μm;5.光刻达林顿管的两个发射区(33,42,38,47),然后进行磷扩散,使每个三极管的放大系数大于100;6.光刻达林顿管两个发射区的引线孔和后级三极管基区的引线孔,蒸铝,反刻出达林顿管连接前后两级三极管的铝条(35,43)和后级三极管发射区铝电极(39,46);7.以下工艺与普通达林顿光敏管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用电阻率为2-100Ωcm的N型硅单晶或外延片作光敏器件的衬底材料(8);按常规平面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埃以上(7);硼扩散形成光敏PN结(4)和电器件区(6),其掺杂浓度为5×10↑[17]-10↑[19]cm↑[-3],结深3-4μm;其特征在于硼扩散以前,光刻出互相分开的光敏区(1)和电器件区(3),光敏区包围电器件区,它们的间距为7-15μm(2,5)。

【技术特征摘要】
1.光敏PN结侧向注入电器件的间接耦合方法,用电阻率为2-100Ωcm的N型硅单晶或外延片作光敏器件的衬底材料(8);按常规平面工艺氧化硅片,氧化层厚6000以上(7);硼扩散形成光敏PN结(4)和电器件区(6),其掺杂浓度为5×1017-1019cm-3,结深3-4μm;其特征在于硼扩散以前,光刻出互相分开的光敏区(1)和电器件区(3),光敏区包围电器件区,它们的间距为7-15μm(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民才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