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9620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28
电磁线圈具备:线圈,其在轴向的两端具有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构件,其与所述第1端面接触,且具有供所述线圈的所述线材通过的槽;以及绝缘性的树脂,其以至少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2端面的方式形成,所述树脂从所述外周面经由所述第2端面连续地覆盖所述线圈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剖面。面。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磁线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线圈。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电磁螺线管中使用的电磁线圈是在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线圈架上,将由导体形成的绕组以规定的匝数卷绕成多层而形成。在这样的电磁线圈中,一般为了小型轻量化,要求绕线方法为整列卷绕、线圈架为薄壁。
[0003]作为本申请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下记的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卷绕绕组时不使线圈架变形或产生卷绕混乱地达成电磁线圈的小型化,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其在线圈架10的一个凸缘部12上设置将绕组20引出的切口部14,并且在半径方向上形成了从卷绕部11到规定位置的厚壁部12a和从所述规定的位置到外周的薄壁部12b(参照摘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18

1861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5]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电磁线圈的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如果进一步使线圈架卷绕部的壁厚变薄,增加卷绕的线圈的匝数,则线圈架有可能变形。因此,无法达成电磁线圈的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6]本专利技术的电磁线圈具备:线圈,其在轴向的两端具有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构件,其与所述第1端面接触,具有供所述线圈的所述线材通过的槽;以及绝缘性的树脂,其以至少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2端面的方式形成,所述树脂从所述外周面经由所述第2端面连续地覆盖所述线圈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专利技术的效果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电磁线圈的小型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说明螺线管的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2是说明螺线管的可动范围的剖面概略图。图3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4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5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的问题的剖面概略图。图6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的问题的剖面概略图。
图7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的问题的剖面概略图。图8是说明现有的电磁线圈的问题的剖面概略图。图9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10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1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1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构造的剖面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电磁螺线管的构造)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包含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电磁螺线管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是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10的电磁螺线管100的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如图1、2所示,电磁螺线管100具备电磁线圈10、可动铁心20、外框21、衬套(轴承)22以及23、轴24、固定铁心25以及26、螺栓27而构成。
[0010]电磁线圈10包含卷绕导体而形成的线圈而构成,通过流动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供给的电流而生成磁场。另外,关于电磁线圈10的构造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参照图9、10进行说明。
[0011]可动铁心20、外框21、固定铁心25以及26使用铁等磁性体分别形成,在剖面观察时,以包围电磁线圈1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从而形成电磁线圈10所生成的磁场通过的磁路。轴24与可动铁心20嵌合,经由作为轴承起作用的衬套22、23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承。在电磁线圈10以及固定铁心25被外框21覆盖的状态下,螺栓27将外框21与固定铁心26结合。由此,固定铁心25以及26以规定的配置分别固定在电磁线圈10上,形成图1、2所示的电磁螺线管100。
[0012]例如,在电磁线圈10中没有电流流动时,可动铁心20位于衬套23侧,成为图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在电磁线圈10中电流流动而形成磁场时,可动铁心20以及轴24向图2的箭头方向移动。当可动铁心20仅移动距离L而与固定铁心25碰撞时,成为图2的状态,可动铁心20以及轴24停止。
[0013](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接着,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10的说明之前,使用图3、图4对现有的电磁线圈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以及图4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电磁线圈10R的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3、图4所示的电磁线圈10R是采用了现有构造的电磁线圈的一例。该电磁线圈10R通过如下来构成:在由树脂等绝缘物形成的筒状的线圈架12R上,以一定的张力卷绕铜线等导体而形成线圈11R,进而通过树脂13R覆盖线圈11R的外周面。此时,为了防止卷绕时的变形,线圈架12R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另外,在图4中表示用树脂13R覆盖线圈11R的外周面之前的状态。
[0014]在线圈架12R的上部配置有接线盘15。另外,线圈架12R和接线盘15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别形成而组合。接线盘15是具有供形成在线圈11R的两端的卷绕开始引出线14a和卷绕结束引出线14b分别通过的槽的构件。接线盘15上配置有用于连接线圈11R和线束17的端子16。如图3所示,在端子16与线束17连接了的状态下,将卷绕开始引出线14a和卷绕结束引出线14b分别缠绕在端子16上而连接,由此,线圈11R经由端子16与线束17连接。由此,能
够使经由线束17供给的电流流向线圈11R。在图4中示出了线束17没有与端子16连接的状态。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接线盘15包含端子16和线束17的连接部,通过用树脂覆盖上端面整体而被绝缘。
[0015](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的问题)接着,使用图5、图6、图7、图8对所述的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的问题进行说明。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电磁线圈10R中,为了小型化,需要使线圈架12R的壁厚变薄,增加线圈11R的层数,缩短轴长。图5、图6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电磁线圈10S的构造的剖面概略图。图5、图6所示的电磁线圈10S采用薄型的线圈架12S来代替图3、图4的线圈架12R,由此形成不增加外径而比线圈11R增加了层数的线圈11S,进而通过用树脂13S覆盖线圈11S的外周面来构成。由此,在电磁线圈10S中,比在第1比较例中说明的电磁线圈10R缩短了轴长。另外,与图4相同地,在图6中表示了用树脂13S覆盖线圈11S的外周面之前的状态、以及线束17没有与端子16连接的状态。
[0016]在第1比较例中的线圈11R和第2比较例中的线圈11S中,从卷绕开始到卷绕结束的合计匝数大致相同。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2比较例的电磁线圈10S中,通过采用薄型的线圈架12S,能够将导体比第1比较例更向内侧卷入。其结果是,能够使线圈11S在轴向上扁平,缩短轴长。
[0017]在此,对在线圈架12S上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11S的卷绕作业时的问题进行说明。在实际的卷绕作业中,如图7所示,能够在设置在卷绕机上的卷绕框37上安装线圈架12S来进行卷绕,形成线圈11S。但是,在卷绕结束后,如图8所示,如果将线圈架12S从卷绕框30拔出,则有可能因卷绕结束的状态的线圈11S的张力而线圈架12S变形。
[0018]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圈的例子,其解决所述那样的现有的电磁线圈构造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小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具备:线圈,其在轴向的两端具有第1端面以及第2端面;构件,其与所述第1端面接触,且具有供所述线圈的所述线材通过的槽;以及绝缘性的树脂,其以至少覆盖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2端面的方式形成,所述树脂从所述外周面经由所述第2端面连续地覆盖所述线圈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剖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侧的筒状的线圈架,在所述线圈架的所述第1端面侧上所述构件形成为凸缘状,线材的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雄一郎濑户信治中里典生森俊介片山洋平山中照章平尾基裕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