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多栅双沟道结构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155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多栅双沟道结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由绝缘基底(1)、SiO↓[2]缓冲层(51)、栅电极绝缘层(53)、在栅电极绝缘层(53)内的两个顶栅电极(24)、漏区(3)、源区(4)组成,SiO↓[2]缓冲层(51)上还生长有一层栅电极绝缘层(52),在栅电极绝缘层(52)内有底栅电极(23),底栅电极(23)与顶栅电极(24)通过栅电极连接孔(25)连接;在栅电极绝缘层(52)上生长有多晶硅薄膜形成的沟道(6)。本发明专利技术的TFT器件与在同样条件下制备的TFT有着同量级关态漏电流的同时,具有开态电流增加一倍、相同宽长比TFT驱动负载能力增大、提供同样电流在集成矩阵中占更小面积、有效提高开口率等优良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多晶硅(Poly-Si)有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AMOLED)的驱动阵列及周边驱动阵列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Transistor),也可用于多晶硅有源液晶显示屏(AM LCD)的驱动阵列及周边驱动阵列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Si TFT)。
技术介绍
用于Poly-Si AM OLED的TFT结构已经有多种,最常见的如自对准(Self-align)结构、栅偏移(Off-set)结构、漏极轻掺杂(LDD)结构以及双栅(dual-gate)结构等都有各自的优点及适用范围。自对准结构尽管工艺上简单易实现,但关态漏电流较大;栅偏移结构尽管能有效地降低关态漏电流,但开态电流也有明显降低;LDD结构曾作为一种新型结构,较前两种结构有着更大的优点开态电流较大,关态电流较小,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LDD结构是开关比最大的一种结构,这一点对有源驱动阵列来说尤其重要,但其工艺较复杂;双栅结构制作工艺简单且开关比较大,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栅双沟道结构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由绝缘材料基底(1)、在基底上顺次生长的SiO↓[2]缓冲层(51)、栅电极绝缘层(53)、在栅电极绝缘层(53)内的两个顶栅电极(24)、漏区(3)、源区(4)组成,其特征在于:SiO↓[2]缓冲层(51)上生长有一层栅电极绝缘层(52),在栅电极绝缘层(52)内有底栅电极(23),底栅电极(23)与顶栅电极(24)通过栅电极连接孔(25)连接;在栅电极绝缘层(52)上生长有多晶硅薄膜形成的沟道(6);漏区(3)和源区(4)的底部与沟道(6)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栅双沟道结构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由绝缘材料基底(1)、在基底上顺次生长的SiO2缓冲层(51)、栅电极绝缘层(53)、在栅电极绝缘层(53)内的两个顶栅电极(24)、漏区(3)、源区(4)组成,其特征在于SiO2缓冲层(51)上生长有一层栅电极绝缘层(52),在栅电极绝缘层(52)内有底栅电极(23),底栅电极(23)与顶栅电极(24)通过栅电极连接孔(25)连接;在栅电极绝缘层(52)上生长有多晶硅薄膜形成的沟道(6);漏区(3)和源区(4)的底部与沟道(6)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栅双沟道结构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栅电极(23)加有电压时,在沟道(6)贴近上绝缘层(53)和下绝缘层(52)的表面同时出现反型层,实现电流的两个通路,即双沟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杰张彤李传南赵毅侯晶莹刘式墉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