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54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之中的从一端逐渐变窄的穿透硅通道、由衬底上表面延伸进入衬底的硬掩膜区,其中此硬掩膜围绕穿透硅通道的上方部分、位于衬底上的介电层、以及由介电层的上表面向穿透硅通道延伸的金属柱,其中金属柱包含与穿透硅通道的填充材料相同的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外形从一端逐渐变窄的穿透硅通道(Through-SiliconVia)的集成电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元件(例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及电容等)的集成密度持续增 加,使得集成电路专利技术与半导体产业持续不断地快速成长。其中,集成密度的 改善最主要是源自于反复不断地降低最小关键尺寸,以允许更多元件被集成在 一个特定的芯片区域中。集成密度的改善基本上是二维的范畴,集成电路元件所占据的空间,基本 上位于半导体晶片的表面。虽然光刻工艺的惊人发展,已经对二维集成电路制 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集成密度在二维中所能达到的改进程度仍然存 在本质上的限制。其中一个限制条件来自于制造这些元件所需的最小尺寸。当 要将更多元件纳入单一芯片时,就必须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另一个限制条件则来自于,当元件数量增加时,连接元件之间的内连线的 数目和长度也大幅度增加。当内连线的数目和长度大幅度增加时,电路阻容延 迟(RC Delay)和能量消耗也会随之增加。解决上述限制条件的方案中,以三维集成电路和叠层芯片最常被使用。穿 透硅通道在三维集成电路和叠层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包括:    衬底;    穿透硅通道,位于该衬底之内,其中该穿透硅通道从一端逐渐变窄;    硬掩膜,由该衬底的上表面延伸进入该衬底,其中该硬掩膜环绕该穿透硅通道的上方部分;    多个介电层,位于该衬底上方;以及    金属柱,由该介电层的上表面延伸至该穿透硅通道,其中该金属柱包括与该穿透硅通道的填充材料相同的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7-5-16 11/803,7831、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包括衬底;穿透硅通道,位于该衬底之内,其中该穿透硅通道从一端逐渐变窄;硬掩膜,由该衬底的上表面延伸进入该衬底,其中该硬掩膜环绕该穿透硅通道的上方部分;多个介电层,位于该衬底上方;以及金属柱,由该介电层的上表面延伸至该穿透硅通道,其中该金属柱包括与该穿透硅通道的填充材料相同的材料。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的蚀 刻终止层,位于该介电层与该硬掩膜之间,其中该蚀刻终止层仅环绕该金属 柱的下方部分。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蚀刻终止层是 多晶硅层,且该衬底是硅衬底。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硬掩膜的厚度 小于该穿透硅通道的高度。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硬掩膜的厚度 小于1 y m。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透硅通道的 侧壁具有小于90。的倾斜角度。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浅沟槽 绝缘区,用来绝缘多个有源器件,其中该硬掩膜与该浅沟槽绝缘区具有相同 的厚度,并且由相同材料所构成。8、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承先郭正铮卿恺明陈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