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6625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其中,组合泵,包括:主体,位于所述主体相对两侧的上盖和下盖,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所述上盖之间的第一泵芯组件,设置于主体与下盖之间的第二泵芯组件,用于连接并驱动第一泵芯组件和第二泵芯组件的转动轴;主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泵芯组件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容纳第二泵芯组件的第二腔体;组合泵设置有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吸入通道和第一泵出通道以及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吸入通道和第二泵出通道;还包括动作机构,当第一泵出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大于或等于设定值时,动作机构将第二吸入通道和第二泵出通道关闭。该泵结构的简单,体积小。体积小。体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高耗能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环境问题日趋凸显,而现有车辆中的60%—70%属于高能耗、高污染排放车辆,每年所消耗的燃油、机油的总量占我国成品油年产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如何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减小功率和能量的损耗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
[0003]例如,机油泵作为发动机内的组件之一,用于将机流体压力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以保证发动机各零件的正常运转。目前,机油泵大多由曲轴或平衡轴驱动,机油泵的排量与曲轴或平衡轴的转速成正比,也就是说,发动机转速越高,机油泵的排量越大,机油的供给量越大。为使机油的供给量能满足发动机低速运转时的需求,机油泵往往设计的较大,导致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或稳定运转时,机油的供给量将大于发动机各零件实际所需的机油量,从而造成机油泵功率的损失和机油的浪费。由于现有的发动机中,曲轴或平衡轴与机油泵只存在一级传动且传动比无法改变,导致机油泵轴的转速和机油泵的排量不能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整体工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无法避免机油的浪费。
[0004]另外,机油泵也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重要组件之一。变速器液压系统作为变速器主要能耗之一,其能耗情况一直是变速器设计开发关注的重点。对于液压系统来说,其功耗可以简单理解成与系统压力及流量的乘积成正比。油泵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其能耗高低直接关系到液压系统的能耗情况,目前DCT变速器一般是通过一个机械油泵依靠发动起运转驱动为液压系统供油,为了使机械油泵在发动机低转速下满足变速器的使用需求,通常需要设计较大排量油泵。对于现有技术中单一机械油泵而言,其最大功耗与液压系统的最大压力需求(高压控制油路)及最大流量需求(冷却润滑油路)的乘积成正比。
[0005]变速器的液压系统需求主要为换挡、离合器动作的高压小流量控制需求及冷却润滑的低压大流量需求,一个机械油泵为了满足系统所有工况需要必然出现超高压力及超大流量工况,造成能源的浪费。
[0006]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当前常规的自动变速器液压供油系统通常由单一的定量机械泵完成对整个液压供油系统的供给,用于系统建压(用于离合器的结合和分离、换档)、离合器和轴系的润滑。由于是定量泵,驱动单元为变速器输入轴,在高转速下,油泵供油会大大超过液压供油系统需求流量,造成油泵输出功率的严重浪费,是汽车油耗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而后出现采用变排量泵的方式,对油泵的输出流量进行一定范围的调节控制,或者采用定量泵并联电子泵的方式,以减小在停车怠速等待过程中的汽油消耗,但油泵输出功率浪费仍较大。
[0007]为了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降低自动变速箱液压系统损耗,越来越多自动变速箱液压系统采用机械泵+电子泵辅助供油系统,或双电子泵系统。
[0008]然而,采用双泵系统(无论机械泵+电子泵,还是双机械泵或者双电子泵),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降低能耗效果,但是都存在着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可靠性降低、成本大幅上升的弊端,特别是,在因没有足够的安装空间而采用共轴驱动的双泵系统时,虽然节省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却不得不以牺牲其中某个油泵的效率为代价,难以在每个泵的效率、性能和能耗之间的矛盾关系中找到平衡点。进一步地,如果是双电子泵,则还可能不得不以牺牲电机的效率为代价,难以在每个泵的效率、性能和能耗之间以及各个油泵与电机的效率、性能和能耗之间的矛盾关系中找到平衡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解决体积大的问题。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泵及组合泵系统,优化泵性能,解决能耗大、效率低的问题。
[0011]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泵,包括:主体,位于所述主体相对两侧的上盖和下盖,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所述上盖之间的第一泵芯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所述下盖之间的第二泵芯组件,用于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泵芯组件和所述第二泵芯组件的转动轴;
[0012]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泵芯组件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泵芯组件的第二腔体;
[0013]所述组合泵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吸入通道和第一泵出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吸入通道和第二泵出通道;
[0014]所述组合泵还包括动作机构,当所述第一泵出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大于或等于设定值时,所述动作机构将所述第二吸入通道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关闭,当所述第一泵出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动作机构使所述第二吸入通道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开启。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动作机构包括控制回路、压力传感器和多个控制阀,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泵出通道中介质的压力,所述控制回路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使所述控制阀动作并控制所述第二吸入通道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动作机构包括多个动作阀,该多个所述动作阀由所述第一泵出通道中的介质驱动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吸入通道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动作阀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或所述下盖上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形状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一截流件和用于使所述第一截流件复位的弹性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或所述下盖上的第四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形状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二截流件和用于使所述第二截流件复位的弹性元件。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泵出通道相连通;
[0019]所述第三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吸入通道相连通;
[0020]所述第四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出通道相连通。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通道为阶梯状通道,其开口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泵出通道相连通;
[0022]所述主体和/或所述下盖上还设置有回流通道;
[0023]所述回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吸入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开口大的一端。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吸入通道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道相对的第一截流腔,且所述第一截流腔与所述所述第一截流件形状相配合的设置;
[0025]所述第二泵出通道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通道相对的第二截流腔,且所述第二截流腔与所述第二截流件形状相配合的设置;
[0026]所述第二吸入通道还设置有第二吸入口和第二吸入流道;
[0027]所述第一截流腔位于所述第二吸入口和所述第二吸入流道之间,且所述第二吸入口和所述第二吸入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流腔相连通;
[0028]所述第二泵出通道还设置有第二泵出口和第二泵出流道;
[0029]所述第二截流腔位于所述第二泵出口和所述第二泵出流道之间,且所述第二泵出口和所述第二泵出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截流腔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泵,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1),位于所述主体(11)相对两侧的上盖(12)和下盖(13),设置于所述主体(11)与所述上盖(12)之间的第一泵芯组件(14),设置于所述主体(11)与所述下盖(13)之间的第二泵芯组件(15),用于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泵芯组件(14)和所述第二泵芯组件(15)的转动轴;所述主体(1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泵芯组件(14)的第一腔体(113)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泵芯组件(15)的第二腔体(114);所述组合泵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113)相连通的第一吸入通道(121)和第一泵出通道(122)以及与所述第二腔体(114)相连通的第二吸入通道(131)和第二泵出通道(132);所述组合泵还包括动作机构,当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中的流体压力大于或等于设定值时,所述动作机构将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132)关闭,当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中的流体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动作机构使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132)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机构包括控制回路、压力传感器和多个控制阀,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中介质的压力,所述控制回路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使所述控制阀动作并控制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132)的开启和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机构包括多个动作阀,该多个所述动作阀由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中的介质驱动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和所述第二泵出通道(132)的开启和关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阀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11)或所述下盖(13)上的第三通道(115)、与所述第三通道(115)形状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一截流件(c)和用于使所述第一截流件(c)复位的弹性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11)或所述下盖(13)上的第四通道(116)、与所述第四通道(116)形状相配合且滑动连接的第二截流件(d)和用于使所述第二截流件(d)复位的弹性元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115)和所述第四通道(116)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相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相连通;所述第四通道(1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出通道(132)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116)为阶梯状通道,其开口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泵出通道(122)相连通;所述主体(11)和/或所述下盖(13)上还设置有回流通道(117);所述回流通道(117)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吸入通道(121)和所述第四通道(116)的开口大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入通道(131)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道(115)相对的第一截流腔(1311),且所述第一截流腔(1311)与所述所述第一截流件(c)形状相配合的设置;所述第二泵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鲁川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磅礴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