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7936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12
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包括一泵体,泵体包括一前盖、一后盖及设置于前盖与后盖之间的本体,本体中心同轴的设有环形的腔室;一驱动组件,包括一内齿圈可转动的设置于腔室内,以及一驱动轴可转动的设置于内齿圈内,内齿圈与腔室为同轴设置,驱动轴具有一外齿部,外齿部与内齿圈局部啮合,驱动轴的轴心与本体偏心设置;一压力保持器组件,设置于内齿圈与外齿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升温热变形时,同心式本体能均匀的以同心圆方向升温变形,使腔室保持良好的真圆度,使内齿圈与腔室之间具有良好的同轴度,因此不会因为本体与内齿圈的不同轴产生磨损现象,造成油泵的损坏,进而提升油泵使用寿命及隐定的流量与压力输出。出。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


[0001]本技术涉及齿轮泵浦
,特别是涉及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一般习知的齿轮泵浦是利用动力源(例如马达)驱动外齿轴1,然后利用外齿轴1与内齿圈2的局部啮合关系带动内齿圈2同步转动,在两者转动的过程中即可将流体(例如液压油)自进油口H1吸入本体3的腔室4内,然后从出油口H2将加压后的流体排出腔室4外。此外,藉由一个压力组件5将腔室4区分成高、低压腔,并且对流体在径向形成压力补偿,进而使外齿轴1、内齿圈2与压力组件5之间形成几无间隙的密封状态。
[0003]然而以前述习知技术的结构来说,外齿轴1与本体3采用同轴心设计,至于腔室4与内齿圈2则是采用偏心设计,因为腔室4呈偏心的关系,使得本体3的壁厚会有一边薄一边厚的不均匀状况,在此情况下,本体3在油泵的持续运作下逐渐升温,并导至本体3的热膨胀变形,由于本体3并非同心圆设计,而导致在升温热变形时,本体3变形为非真圆,尤其在高速高压的状态下,变形度更大,而失去本体3与内齿圈2的同轴度,进而造成腔室4内的第一高压阻隔区7A与第二高压阻隔区7B的磨损,进而导至高压腔内的高压流体由受损的第一高压阻隔区7A与第二高压阻隔区7B外泄其高压流体,如此便会让在高压油槽6内的高压流体发生压力骤降及流量流失的问题,而使油泵失去效能。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内齿泵,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密封性、提升油泵使用寿命及隐定的流量与压力输出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包括:
[0007]一泵体,所述泵体包括一前盖、一后盖及设置于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的本体,所述前盖设有一进油口,所述后盖设有一出油口,所述本体中心同轴的设有环形的腔室,所述腔室连通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
[0008]一驱动组件,包括一内齿圈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腔室内,以及一驱动轴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内齿圈内,所述内齿圈与所述腔室为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轴具有一外齿部,所述外齿部与所述内齿圈局部啮合,所述驱动轴的轴心与所述本体偏心设置;
[0009]一压力保持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内齿圈与所述外齿部之间。
[0010]进一步,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有驱动部凸出于所述前盖外。
[0011]进一步,所述前盖设有一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后盖设有一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出油通道均与所述驱动轴轴向平行,且所述进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及所述驱动轴三者位于不同轴线上。
[0012]进一步,所述进油口与所述进油通道垂直,或/和,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出油通道垂直。
[0013]进一步,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泵体的同一侧。
[0014]进一步,所述本体为圆形或方形,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凸设有凸环,所述腔室的两端套设于所述凸环上。
[0015]进一步,所述压力保持器组件包括一月牙状的压力保持器正片及一弧形的压力保持器副片,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的外周面设有容槽,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设置于所述容槽内,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与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之间形成导压槽,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于所述容槽的边缘内凹设有第一弹片槽和第二弹片槽,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抵顶于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所述第二弹片抵顶于位于所述第二弹片槽内的保压棒,所述保压棒抵顶于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以使所述保压棒受所述第二弹片的抵顶而将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朝向所述内齿圈的齿部推顶。
[0016]进一步,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的前后两侧面设有保压侧片,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的前后两侧面分别设有一嵌槽,所述嵌槽内设有顶置柱,所述顶置柱的一端位于所述所述嵌槽内,另一端穿过所述保压侧片且固定于所述前盖或所述后盖。
[0017]进一步,所述嵌槽与所述容槽之间设有挡墙,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挡墙。
[0018]进一步,所述压力保持器组件包括一顶置轴,所述顶置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所述顶置轴的的外周设有一凹陷部,一月牙状的压力保持器正片部分容纳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的内周面抵靠于所述顶置轴,外周面设有容槽,所述容槽内容置有压力保持器副片,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凹陷部,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与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之间形成导压槽,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于所述容槽的边缘内凹设有第一弹片槽和第二弹片槽,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抵顶于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所述第二弹片抵顶于位于所述第二弹片槽内的保压棒,所述保压棒抵顶于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以使所述保压棒受所述第二弹片的抵顶而将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朝向所述内齿圈的齿部推顶。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同心式本体内环形的腔室与本体同轴设置,因此在升温热变形时,同心式本体能均匀的以同心方向升温变形,使腔室保持良好的真圆度,使内齿圈与腔室之间具有良好的同轴度,因此同心式本体在内齿圈转动过程中能够维持同轴运转,不会因为同心式本体与内齿圈的不同轴产生磨损现象,造成油泵的损坏,进而提升油泵使用寿命及隐定的流量与压力输出。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
技术介绍
习知齿轮泵浦的径向剖视图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的立体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的轴向剖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另一视角的轴向剖
视图;
[0026]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的径向剖视图;
[0027]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中压力保持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同心式本体高压内齿泵中压力保持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的径向剖视图;
[0030]图中,1—外齿轴、2—内齿圈、3—本体、4—腔室、5—压力保持器组件、6—高压油槽、7A—第一高压阻隔区、7B—第二高压阻隔区、H1—进油口、H2—出油口、10—内齿泵、20—泵体、21—前盖、212—进油口、214—进油通道、216—凸环、22后盖、221—出油口、223—出油通道、23—本体、232—腔室、24—螺栓、25—第一轴孔、26—第二轴孔、27—定位销、28—第一销孔、29—第二销孔、30—驱动组件、32—内齿圈、34—驱动轴、342—外齿部、344—驱动部、35—滑动轴承、40—压力保持器组件、41—压力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泵体,所述泵体包括一前盖、一后盖及设置于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的本体,所述前盖设有一进油口,所述后盖设有一出油口,所述本体中心同轴的设有环形的腔室,所述腔室连通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一驱动组件,包括一内齿圈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腔室内,以及一驱动轴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内齿圈内,所述内齿圈与所述腔室为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轴具有一外齿部,所述外齿部与所述内齿圈局部啮合,所述驱动轴的轴心与所述本体偏心设置;一压力保持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内齿圈与所述外齿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有驱动部凸出于所述前盖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设有一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后盖设有一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出油通道均与所述驱动轴轴向平行,且所述进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及所述驱动轴三者位于不同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与所述进油通道垂直,或/和,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出油通道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泵体的同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圆形或方形,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凸设有凸环,所述腔室的两端套设于所述凸环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心式本体伺服节能高压内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保持器组件包括一月牙状的压力保持器正片及一弧形的压力保持器副片,所述压力保持器正片的外周面设有容槽,所述压力保持器副片设置于所述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义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泰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