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顶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56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顶出组件,所述内顶出组件沿前后方向滑动设置于成型滑块内,所述内顶出组件前端适于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安装孔柱,所述内顶出组件后端适于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活动模板;所述内顶出组件包括顶杆、底杆和复位弹簧,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杆沿前后方向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所述安装孔柱,所述底杆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限位面,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顶杆上且位于所述底杆和所述成型滑块之间,所述复位弹簧可迫使所述内顶出组件向后滑动。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能避免粘模并有效进行脱模的优点。能避免粘模并有效进行脱模的优点。能避免粘模并有效进行脱模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顶出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和图2所示,为一款汽车的中央通道塑件(100),中央通道塑件(100)前侧为与车架连接的固定板(101),固定板(101)上设有呈网格状排布的加强筋(102),固定板(101)上还设置有向前延伸的安装孔柱(103)。中央通道塑件(100)通过注塑成型,固定板(101)处一般采用侧抽芯机构脱模;而加强筋(102)和安装孔柱(103)的设置极大的增加了固定板(101)和侧抽芯机构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板(101)和模具之间的粘膜力增大;尤其是安装孔柱(103)处,因为具有较大的深度,需要型芯伸入成型,具有更大的粘膜力。若侧抽芯机构强行进行一步到位的脱模,很容易造成粘膜、脱模不良、产品变形等状况的发生。
[0003]因此,如何对中央通道塑件的脱模结构和脱模方式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粘模问题,成型质量高,加工效率高的注塑模具的复合驱动脱模机构。
[0005]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动作可靠,能避免粘模并有效进行脱模的内顶出组件。
[0006]本申请的还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驱动功能,且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驱动组件。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注塑模具的复合驱动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滑块、驱动组件、内顶出组件和活动模板。/>[0008]所述成型滑块沿前后方向滑动设置,所述成型滑块前端适于成型固定板。
[0009]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成型滑块向后分步进行一次滑动和二次滑动。
[0010]所述内顶出组件沿前后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成型滑块内,所述内顶出组件前端适于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安装孔柱,所述内顶出组件后端适于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所述活动模板。
[0011]所述活动模板适于沿上下方向移动实现开合模,所述活动模板前端设置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垂直于前后方向,所述内顶出组件后端抵触所述限位面。
[0012]所述活动模板向上移动开始开模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成型滑块向后进行一次滑动,所述成型滑块前端脱离所述固定板实现一次脱模,同时所述限位面始终抵触所述内顶出组件,并限制所述内顶出组件向后滑动;所述活动模板继续向上移动,所述内顶出组件后端脱离所述限位面,所述驱动组件继续驱动所述成型滑块向后进行二次滑动,所述内顶出组件前端脱离所述安装孔柱实现二次脱模。
[0013]作为优选,所述内顶出组件包括顶杆、底杆和复位弹簧,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杆沿前
后方向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所述安装孔柱,所述底杆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所述限位面,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顶杆上且位于所述底杆和所述成型滑块之间,所述复位弹簧可迫使所述内顶出组件向后滑动。顶杆和底杆的分段设置主要是方便安装和维护,同时也有利于转杆的安装。
[0014]作为改进,所述内顶出组件还包括转杆,所述限位面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顶杆可转动的连接所述底杆,所述转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杆内,且所述转杆前端向前穿过所述底杆并同心固定连接所述顶杆,所述转杆后端向后穿过所述底杆并抵触所述限位面,所述转杆后端还偏心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适于活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活动模板上下移动时,所述滑柱可在所述滑槽内活动,继而驱动所述转杆和所述顶杆转动;且所述滑柱可沿上下方向进出所述滑槽。转杆和限位面的配合本质是属于曲柄滑块结构,利用活动模板的线性位移转化成转杆的转动实现联动。
[0015]作为优选,所述滑槽包括驱动段和退出段,所述驱动段为倾斜设置的直线段,所述退出段为沿上下方向开设的直线段,且所述驱动段下端平滑连接所述退出段上端,所述退出段下端开口,所述驱动段和所述退出段的夹角α>90
°
。直线段参数设计简单,且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适合作为驱动段和退出段;而夹角α>90
°
设置可以避免滑柱从驱动段进入退出段或退出段进入驱动段时发生卡滞,保证联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16]其工作原理如下:所述活动模板向上移动开始开模时,所述滑柱从初始位置沿着所述驱动段斜向下活动,进而驱动所述转杆和所述顶杆转动;所述活动模板继续向上移动,所述滑柱从所述驱动段进入所述退出段,所述滑柱沿着所述退出段向下滑动,直到所述内顶出组件脱离所述限位面,所述滑柱从所述滑槽退出;所述活动模板向下移动进行合模时,所述滑柱从所述退出段下端进入,并沿着所述退出段向上滑动,再沿着所述驱动段斜向上活动,直到所述滑柱复位至初始位置。
[0017]作为优选,所述滑槽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呈开口向下的喇叭状结构,所述导向段上端平滑连接所述退出段下端,所述导向段下端的开口范围大于所述滑柱的活动范围;所述活动模板向下移动进行合模时,所述滑柱从所述导向段导向进入所述退出段。在滑柱脱离滑槽时,转杆可能会因为重力或震动作用下发生自转,从而导致合模时滑柱不能准确进入滑槽;而导向段的设置,确保了转杆无论在什么位置,在合模时滑柱都能顺利进入滑槽。
[0018]作为优选,所述滑柱在所述驱动段活动时,所述转杆和所述顶杆的转动角度不超过90
°
。上述转动角度的设置,一方面考虑到顶杆只要转过较小的角度,就能顺利脱模,若角度转动过大还会对安装孔柱造成磨损,影响成型质量;另一方面转动角度不超过90
°
就能完全避免滑柱经过死点,保证联动的可靠性。
[0019]作为优选,所述底杆前端开设有T型槽,所述顶杆后端设置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卡设于所述T型槽内,所述底杆和所述顶杆通过所述连接盘和所述T型槽的配合,实现沿前后方向的限位和转动连接。上述结构设置具有简单可靠,安装方便,运动稳定的优点。
[0020]作为优选,所述底杆后端上方开设有复位切面,所述活动模板向下移动进行合模时,所述活动模板下端适于抵触所述复位切面并驱动所述内顶出组件向前滑动,直到所述底杆后端抵触所述限位面完成合模。上述结构能保证合模到位,避免出现干涉或卡滞。
[0021]作为优选,所述成型滑块下端向后方延伸出联动板,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斜导柱和
延时驱动件,所述斜导柱上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活动模板上,所述斜导柱下端滑动设置于所述联动板上,所述斜导柱从上至下由前往后倾斜,所述活动模板向上移动开始开模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斜导柱和所述联动板的配合驱动所述成型滑块向后进行一次滑动;所述延时驱动件适于联动所述联动板,且在所述斜导柱脱离所述联动板时,所述延时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成型滑块向后进行二次滑动。上述结构可以简单可靠的实现驱动组件驱动成型滑块向后分步进行一次滑动和二次滑动。
[002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延时驱动件为油缸,所述联动板后方开设有拉槽,所述油缸上固定设置有拉块,所述拉块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拉槽内,且所述油缸可通过所述拉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顶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出组件沿前后方向滑动设置于成型滑块内,所述内顶出组件前端适于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安装孔柱,所述内顶出组件后端适于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活动模板;所述内顶出组件包括顶杆、底杆和复位弹簧,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杆沿前后方向固定连接,所述顶杆向前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成型所述安装孔柱,所述底杆向后穿过所述成型滑块并适于抵触限位面,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顶杆上且位于所述底杆和所述成型滑块之间,所述复位弹簧可迫使所述内顶出组件向后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顶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出组件还包括转杆,所述限位面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顶杆可转动的连接所述底杆,所述转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杆内,且所述转杆前端向前穿过所述底杆并同心固定连接所述顶杆,所述转杆后端向后穿过所述底杆并抵触所述限位面,所述转杆后端还偏心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适于活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活动模板上下移动时,所述滑柱可在所述滑槽内活动,继而驱动所述转杆和所述顶杆转动;且所述滑柱可沿上下方向进出所述滑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顶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包括驱动段和退出段,所述驱动段为倾斜设置的直线段,所述退出段为沿上下方向开设的直线段,且所述驱动段下端平滑连接所述退出段上端,所述退出段下端开口,所述驱动段和所述退出段的夹角α>90
°
;所述活动模板向上移动开始开模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波施孝剑陈武镇冯一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明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