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34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其中,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包括:三相绕组,每一相绕组均包括多个相带;其中,每个相带均包括两个扁铜线线圈,所述扁铜线线圈自一个线圈槽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在两个线圈槽的相邻层之间顺次进出,直至引出端从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且,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出端与另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入端焊接连接,构成相带;其中,上层与下层沿定子铁芯的径向由内至外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扁铜线线圈在线圈槽中的双层叠绕,简化了插线工艺,减少了扁铜线电机焊点数量。减少了扁铜线电机焊点数量。减少了扁铜线电机焊点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扁线绕组电机多采用Hairpin或者I-Pin绕组工艺制作电枢绕组,即将预制成型的单根扁线插入定子,再扭转引出线端成型,最后焊接引出线端。但是,无论是Hairpin还是I-Pin工艺,均存在生产工艺复杂、焊接点多、生产效率偏低的问题。例如,48槽8极10层扁铜线电枢绕组电机,采用Hairpin绕组工艺需要240个焊接点,I-pin绕组工艺需要480个焊接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以解决现有电机绕组工艺中存在的生产工艺复杂、焊接点多、生产效率偏低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布设在定子铁芯中,且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开设有多个线圈槽,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包括:三相绕组,每一相绕组均包括多个相带;其中,每个相带均包括两个扁铜线线圈,所述扁铜线线圈自一个线圈槽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在两个线圈槽的相邻层之间顺次进出,直至引出端从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且,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出端与另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入端焊接连接,构成相带;其中,上层与下层为所述线圈槽中的线圈层,上层与下层沿定子铁芯的径向由内至外分布。
[0006]优选地,所述绕组中,反电势相位相同的相带串联,反电势相位相反的相带反相串联,所述绕组的一个引出端位于一个相带的线圈槽的上层,另一个引出端位于与所述一个相带的反电势相位相反的相带的线圈槽的上层。
[0007]优选地,每个所述线圈槽均设置有多个线圈层,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由内至外顺次排布,所述扁铜线线圈的两个引出端分别位于一个线圈槽的最内层和另一个线圈槽的最外层。
[0008]优选地,每个所述线圈槽均设置有10个线圈层,其中,由所述定子铁芯的内部沿径向至外部,第1层至第5层为上层,第6层至第10层为下层。
[0009]优选地,所述扁铜线线圈的一个有效边在第一线圈槽的第1层,另一个有效边在第二线圈槽的第6层,并引回至所述第一线圈槽的第2层,依次从第一线圈槽和第二线圈槽之间的相邻线圈层进出,直至引出端自第二线圈槽的第10层引出。
[0010]优选地,每个扁铜线线圈的线圈端部的弯曲角度相同。
[0011]优选地,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为整距绕组或短距绕组。
[0012]优选地,三相绕组的三根引出线焊接形成星点。
[0013]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如上所述的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其中,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布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中。
[0014]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子。
[001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及包括其的定子、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扁铜线线圈自一个线圈槽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实现扁铜线线圈在线圈槽中的双层叠绕,并且,同一个相带中的一根扁铜线线圈的引出端与另一根扁铜线线圈的引入端焊接,简化了插线工艺,减少了扁铜线电机焊点数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U相绕组原理展开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V相绕组原理展开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W相绕组原理展开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三相绕组原理连接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线圈槽的导体分布图;
[002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的焊接点示意图;
[0025]图中,1、定子铁芯;11、线圈槽;2、扁铜线线圈;21、第一扁铜线线圈;22、第二扁铜线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布设在定子铁芯1中,且所述定子铁芯1的齿部开设有多个线圈槽11。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包括三相绕组,分别以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表示,如图1-图4所示,每一相绕组均包括多个相带;其中,每个相带均包括两个扁铜线线圈2,所述扁铜线线圈2自一个线圈槽11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11的下层引出,并在两个线圈槽11的相邻层之间顺次进出,直至引出端从另一个线圈槽11的下层引出,并且,一个扁铜线线圈2的引出端与另一个扁铜线线圈2的引入端焊接连接,构成相带,其中,上层与下层为线圈槽11中的线圈层,上层与下层沿定子铁芯1的径向由内至外分布,逐渐远离圆心,上层与下层均可以包括多个线圈层,将线圈槽11中靠近定子铁芯1圆心的部分线圈层划分为上层,将另一部分线圈层划分为下层,具体的上下层的划分根据线圈槽11中的线圈层数量确定。其中,所述扁铜线线圈2由一根扁铜线在模具上绕制若干圈,然后拉伸扭转成型,成型后线圈有2个引出端,在引出端上分别设置焊接点。
[0028]具体地,对于一个相带中的两个扁铜线线圈2,以第一扁铜线线圈21和第二扁铜线线圈22表示。第一扁铜线线圈21的一个有效边在第一线圈槽的上层,另一个有效边在相应的第二线圈槽的下层,并引回至所述第一线圈槽的上层,所述第一扁铜线线圈21在所述第一线圈槽与所述第二线圈槽之间叠绕,直至引出端从所述第二线圈槽的下层引出;第二扁铜线线圈22以相同的方式在第三线圈槽与相应的第四线圈槽之间叠绕,引出端从所述第四线圈槽的下层引出,且第二扁铜线线圈22的引入端与第一扁铜线线圈21的引出端焊接连接,构成相带。因此,对于每个线圈槽11,其上层和下层均缠绕有线圈,且同一线圈槽11的上层和下层的线圈分属于不同的相带。其中,第一线圈槽与第二线圈槽之间的距离为节距;第三线圈槽与第四线圈槽之间的距离为节距;第一线圈槽与第三线圈槽相邻。
[0029]本技术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通过扁铜线线圈自一个线圈槽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实现扁铜线线圈在线圈槽中的双层叠绕,并且,同一个相带中的一根扁铜线线圈的引出端与另一根扁铜线线圈的引入端焊接,简化了插线工艺,减少了扁铜线电机焊点数量。
[0030]以定子铁芯1中开设48个线圈槽8极电机,整距Y=6,每槽导体数N=10,并联支路数为1为例说明。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布设在定子铁芯中,且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开设有多个线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包括:三相绕组,每一相绕组均包括多个相带;其中,每个相带均包括两个扁铜线线圈,所述扁铜线线圈自一个线圈槽的上层引入,自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在两个线圈槽的相邻层之间顺次进出,直至引出端从另一个线圈槽的下层引出,并且,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出端与另一个扁铜线线圈的引入端焊接连接,构成相带;其中,上层与下层为所述线圈槽中的线圈层,上层与下层沿定子铁芯的径向由内至外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中,反电势相位相同的相带串联,反电势相位相反的相带反相串联,所述绕组的一个引出端位于一个相带的线圈槽的上层,另一个引出端位于与所述一个相带的反电势相位相反的相带的线圈槽的上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线双层叠绕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线圈槽均设置有多个线圈层,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由内至外顺次排布,所述扁铜线线圈的两个引出端分别位于一个线圈槽的最内层和另一个线圈槽的最外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镇薛勇喻皓王文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