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84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因例如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10)具备底板通道(14)、第一横梁(32)、第一加强构件(48)及第二加强构件(49)。底板通道在底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横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与底板通道接合。第一加强构件具有分别从通道顶部(24)及通道侧壁(25)分离的第一上部(51)及第一左侧部(52)。第二加强构件与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上部接合,且与第一横梁的顶部(43)附近接合。一横梁的顶部(43)附近接合。一横梁的顶部(43)附近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车身下部结构,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为了针对因侧面碰撞产生的冲击载荷而确保底板通道的刚性,在底板通道的内部具备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配置成上部及侧部分别与底板通道的顶部及底板通道的侧壁分离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第6354729号公报(专利文献1))。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的概要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5]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加强构件的上部及侧部配置成分别与底板通道的顶部及底板通道的侧壁分离的状态,因此在例如因侧面碰撞等产生的冲击载荷从横梁向底板通道的侧壁输入了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输入的冲击载荷使底板通道(通道)的侧壁等发生变形。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由于因例如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的车身下部结构。
[0007]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的方案。
[0009](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通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板通道14),其在车身的底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横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侧的第一横梁32),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通道接合;第一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加强构件48、109),其固定于所述通道的内部,且具有分别从所述通道的顶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道顶部24)及所述通道的侧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侧的通道侧壁25、26)分离的上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上部51)及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左侧部52、第一右侧部53);以及第二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加强构件49、105),其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所述上部接合,且在所述横梁的顶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顶部43)附近具有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的接合部72a、73a、左右侧的第二突出端部107、108)。
[0010]根据该结构,使第一加强构件的上部及侧部分别从通道的顶部及通道的侧壁分离。而且,将第二加强构件与第一加强构件的上部和横梁的顶部附近接合。因此,能够相对于例如因侧面碰撞输入到横梁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冲击载荷而提高通道的刚性。由此,能够由第二加强构件经由横梁来承受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了的冲击载荷,能够防止通道发生变形。
[0011](2)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所述上部配置在与所述横梁的所述顶部大致
同一高度。
[0012]根据该结构,将第一加强构件的上部配置在与横梁的顶部大致同一高度。因此,能够将与第一加强构件的上部接合了的第二加强构件配置在与横梁的顶部大致同一高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的刚性。由此,能够由第二加强构件更良好地承受因侧面碰撞等经由横梁输入到通道的冲击载荷,能够防止通道发生变形。
[0013](3)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加强构件与从所述横梁的所述顶部延伸的上部凸缘(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凸缘46)以重叠的状态接合于所述通道的所述侧壁。
[0014]根据该结构,第二加强构件与上部凸缘以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接合于通道的侧壁。因此,无需将通道的侧壁形成为用于将第二加强构件和上部凸缘接合的专用的形状。由此,能够提高生产率及组装性。
[0015](4)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侧的第二突出端部107、108)与位于所述横梁的所述顶部的下方的所述通道接合。
[0016]根据该结构,在横梁的顶部的下方配置通道,在通道上接合第二加强构件的端部。因此,能够将第二加强构件的端部配置在与横梁的顶部大致同一高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的刚性。由此,能够由第二加强构件来更良好地承受因侧面碰撞等经由横梁输入到通道的冲击载荷,能够防止通道发生变形。
[0017](5)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沿着所述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宽方向左外侧部13a、车宽方向右外侧部13b)而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侧的下边梁21),所述横梁的外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端部32b)与所述下边梁接合,且所述横梁在所述外端部的附近(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端部的附近43b)具有弯曲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47)。
[0018]根据该结构,将横梁的外端部与下边梁接合,且在外端部的附近形成有弯曲部。因此,在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使弯曲部适当地发生变形。由此,通过弯曲部来吸收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从而能够进一步良好地防止因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
[0019](6)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还具备:另一横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侧的第二横梁33),其在所述横梁的车身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框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右的第一框架75),其固定于所述横梁及所述另一横梁,且在各横梁之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0020]根据该结构,在横梁的车身后方具备另一横梁,在横梁及另一横梁上固定框架并使框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通过横梁、另一横梁及框架来支承底板。由此,能够提高底板的刚性,能够抑制底板的振动。
[0021]这里,由横梁、另一横梁及框架支承的底板例如是与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员的脚下相当的部分,能够提高商品性。
[0022](7)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还具备在所述底板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单元82),所述框架位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左外端部82a)的上方。
[0023]根据该结构,使框架位于蓄电池单元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的上方。由此,能够由框
架来承受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能够保护蓄电池单元(即,蓄电池)免受冲击载荷的影响。
[0024](8)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单元紧固连结于所述框架。
[0025]根据该结构,框架配置在底板的上方。另外,蓄电池单元配置在底板的下方。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蓄电池单元紧固连结于框架,由此能够通过蓄电池单元及框架来进一步提高底板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底板的振动。
[0026]专利技术效果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由于例如因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将图1的车身下部结构用II-II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0030]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主要部分分解的立体图。
[0031]图4是将图2的IV部放大的剖视图。
[0032]图5是从图1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分解出蓄电池装置的立体图。
[0033]图6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分解的立体图。
[0034]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通道,其在车身的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横梁,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通道接合;第一加强构件,其固定于所述通道的内部,且具有分别从所述通道的顶部及所述通道的侧壁分离的上部及侧部;以及第二加强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所述上部接合,且在所述横梁的顶部附近具有接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所述上部配置在与所述横梁的所述顶部大致同一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与从所述横梁的所述顶部延伸的上部凸缘以重叠的状态接合于所述通道的所述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边悟安井健立胁正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