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息记录媒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12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记录层中使用有机物质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的调制度的光信息记录媒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信息记录媒体1包括:基板2,其中心部分具有贯通孔,且在作为光入射侧的其中一个面侧具有引导槽3;反射层4,其形成在所述基板2的形成有所述引导槽3的面上;记录层5,其形成在所述反射层4上,且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构成;以及设置在所述记录层5上的透光性覆盖层6,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1的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6是由硬化树脂而形成,在25℃时,与所述记录层5相对的一侧的弹性模量在34~96MPa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尤其是涉及记录层中使用了色素的蓝光光盘 (BD-R, Blu-ray Disc-Recordable)等具有更高记录密度的光信息记录媒体。
技术介绍
作为信息记录媒体,光盘等光信息记录媒体正在逐渐普及。对于所述光信息记录媒 体,具有像可记录型CD (Compact disk,光盘)(CD-R)等那样的在厚度1.2 mm、直径 120 mm或者80 mm的透光性树脂基板上依次形成反射层、记录层而形成的光信息记录 媒体。近年来,信息记录媒体要求具有更高的信息记录密度。因此,考虑的方式是使用 激光波长短且数值孔径(NA: numerical aperture)大的物镜,来实现像可记录型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DVD士R)等之类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由于利用 短波长化及高NA化来增大光盘的倾斜角度(tilt)的容许值,因此所述DVD士R具有的 构造为,将厚度0.6mm的两片透光性树脂基板黏合,并在这两片基板之间夹入反射层及 记录层。然而,近年来为了记录高精度的影像数据,要求更高的信息记录密度。因此,提出 一种像可记录型蓝光光盘(BD-R)之类的光信息记录媒体,此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构造为, 在厚度1.1 mm的树脂基板的光入射面侧形成反射层及记录层,并在形成了所述反射层和 记录层的面上,设置厚度为O.lmm的透光性覆盖层。如日本专利特开2003-45079号公报所示,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是在厚度为1.1 mm 且其中一个面上形成有引导槽(pregroove,预刻槽)的树脂基板上,依次形成反射层、 记录层,并在所述记录层上设置厚度0.1 mm的透光性树脂制的覆盖层,从而形成和CD-R (Compact Disk-Recordable,可记录型光盘)及DVD士R相同的直径及厚度。另外,如 日本专利特开2003-36562号公报所示,有时为了保护记录层,也会在所述记录层和覆盖 层之间设置由透光性无机材料所构成的保护层。这样的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层是由含有偶 氮系色素及花青系色素等色素的有机物质、以及Si、 Cu、 Sb、 Te、 Ge等无机物质而构成, 通过记录用的激光照射来形成凹坑,从而记录数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4507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365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于BD-R,存在以下问题和记录层中使用了无机物质的BD-R相比,记录 层中使用了有机物质的BD-R的调制度较低。和无机物质的记录层等相比,有机物质的 记录层的光路长度变化具有变小的倾向,因此调制度变低。这里,为了增大光路长度变 化,考虑加深引导槽的深度。然而,引导槽的深度加深后,会导致记录层的厚度增厚、 色素量增多,从而使记录前的反射率具有变低的倾向。由此反而会导致光路长度变化变 小,从而调制度会更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记录层中使用有机物质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的调制度 的光信息记录媒体。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法提出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包括基板,其中心部分具有贯 通孔,且在其中一个面侧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反射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形成有所 述引导槽的面上;记录层,其形成在所述反射层上,且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构成; 以及形成在所述记录层上的透光性覆盖层,所述覆盖层是使用硬化树脂而形成,在25'C 时,与所述记录层相对的一侧的弹性模量在34 96MPa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者等发现,在向光信息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时形成凹坑,此时使与覆盖层的 记录层相对的一侧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凹坑形成陷入到覆盖层中的形状,由此使得光路 长度变化增大,调制度良好。根据所述第一技术方法,记录层在记录时放热而引起覆盖 层变形,冷却后,因为陷入到所述覆盖层的形状而残留有变形,因此光路长度变化增大, 调制度变得良好。而且,除了所述第一技术方法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法提出一种光信息记录媒 体,其中所述覆盖层是由第一树脂层以及弹性模量低于所述第一树脂层的第二树脂层而 构成,与所述记录层相对的一侧是由所述第二树脂层而形成。根据所述第二技术方法,在向光信息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时,可一方面使第二树脂 层塑性变形以确保充分的光路长度变化, 一方面利用第一树脂层来确保覆盖层的耐久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中,为了保护记录层,也可以在所述记录层和覆盖 层之间设置由透光性无机材料所构成的保护层。因此,除了所述第一技术方法及所述第二技术方法以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法提出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在所述记录层与所 述覆盖层之间设置着保护层,此保护层的挤压塑性、挤压弹性为40%以下。当在记录层和覆盖层之间存在保护层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保护层也 必须随着覆盖层的变形而变形。根据所述第三技术方法,保护层的塑性变形的倾向会强 于弹性变形的倾向,因此保护层容易随着覆盖层的变形而变形。从而可以将C/N (Carrier toNoiseratio,载波噪声比)的变化率(AC/N)控制在1 dB以下,并且可减小对调制度 的影响。体录 层层、己 脂脂ii 槽层层层 树树层l板导射录盖坑一 二护光基引反记覆凹第第保1 2 3 4 5 6 72 2 2 2 2 2 2、 、 、 、 r 、 、12 3 4 5 6 7a b、 、 、 、 、 ^ 、 6 6 oo123456711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图1 图2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第一实施形态。图1所示的光信息记录媒体1包括圆盘状的基板2,其中心部分具有贯通孔(未图示),.且在其中一个面侧具有形成为螺旋状的引导槽3;反射层4,其形成在所述基板2的所述引导槽3上;记录层5,其形成在所述反射层4上,且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构成;以及设置在所述记录层上的透光性覆盖层6。基板2是厚度t为1.1 mm且直径为120 mm的树脂制基板。此基板2可任意选择用 作以前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基板材料的各种材料来使用。具体而言,可举出聚碳酸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酯树脂、聚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等氯乙烯系树脂、环氧树 脂、非晶聚烯烃(amorphous polyolefin)、聚酯树脂、铝等金属、以及玻璃等,也可根据 需要,通过组合或混合等方法而并用所述材料。所述材料中,从成型性、耐湿性、尺寸 稳定性及低价等方面而言,优选热塑性树脂,尤其优选聚碳酸酯。所述基板2可使用射 出成形法而形成。此时,在模具内设置压模件(stamper),由此而在基板2上形成螺旋状 的引导槽3。此引导槽3以0.35 um或0.32 um的间距而形成,并且所述凹坑形成在 此引导槽3内。反射层4是由Ag合金或Al合金等反射率高的金属薄膜而形成,并且是使用溅射等 方法而形成的。记录层5是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形成的,例如将偶氮系色素或花青 系色素等色素溶解于例如TFP (tetrafluoropr叩anol,四氟丙醇)溶液中,并以旋涂法来 涂布所述溶液而形成。覆盖层6是由透光性树脂而形成,并且使用旋涂法等方法而形成厚度为0.1 mm的经 紫外线或放射线而硬化的硬化树脂。关于所述覆盖层6的透光率,使用分光光度计,以 波长为405 nm的光来测量硬化后的厚度为0.1 mm的所述覆盖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包括:基板,其中心部分具有贯通孔,且在其中一个面侧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反射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形成有所述引导槽的面上;记录层,其形成在所述反射层上,且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构成;以及形成在所述记录层上的透光性覆盖层,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层是由硬化树脂而形成,在25℃时,与所述记录层相对的一侧的弹性模量在34~96MPa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4-19 2007-1108691.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包括基板,其中心部分具有贯通孔,且在其中一个面侧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反射层,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形成有所述引导槽的面上;记录层,其形成在所述反射层上,且由含有色素的有机物质而构成;以及形成在所述记录层上的透光性覆盖层,所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是由硬化树脂而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风美大津毅佐藤昌司加藤真悟松田勋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