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218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包括车斗底板、前板、后板和侧板,后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梁,支撑梁的顶部设置有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动端朝上且在其端部设置有滑块,后板上设置有供滑块移动的槽板,滑块上设置有两个对称铰接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三连杆通过铰接轴与侧板转动连接,侧板包括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第一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侧面配合,第二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顶部配合。本装置采用液压驱动连杆机构的方式来实现侧板的张开和闭合,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而且能够直接封闭整个车斗,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使用寿命较长,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
本技术属于车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
技术介绍
红钢车是车身主体采用红钢材料制成的特种车辆。红钢车可以运输很多普通运输车不能运输或不便于运输的物资。车用开合结构件主要是指用来打开车车厢或车斗的机构,从而方便装载和卸载物资。现有的红钢车的开合构件大多数与普通车辆的开合构件原理相同,即采用马槽与高栏,装载或卸载物资时需要将部分马槽和高栏进行相应的拆装,工作量较大,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频繁拆装很难避免马槽和高栏产生损伤,从而增加车辆的维护成本;其次,现有的红钢车采用敞开式结构,装载完成后需要用篷布或苫布进行遮盖,操作复杂,对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红钢车的开合构件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装载与运输且使用寿命较长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包括车斗底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板和后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一个侧板,所述后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动端朝上且在其端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后板上设置有供滑块移动的槽板,所述滑块上设置有两个对称铰接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滑块铰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支撑梁转动连接且其另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与侧板转动连接,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所述第一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侧面配合,所述第二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顶部配合。作为优选,所述槽板的两侧设置有与滑块侧面配合的导向槽,所述滑块在其朝向槽板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牛眼轴承。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均为箱式梁。作为优选,所述前板的顶部和后板的顶部均呈三角形,所述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倾斜相交。作为优选,所述铰接轴转动设置在第一挡板部与第二挡板部的连接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通过采用液压驱动连杆机构的方式来实现侧板的张开和闭合,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而且能够直接封闭整个车斗,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使用寿命较长,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的张开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的闭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滑块的主视图;以上各图中,1、车斗底板;2、前板;3、后板;4、侧板;41、第一挡板部;42、第二挡板部;5、支撑梁;6、液压缸;7、滑块;8、槽板;81、导向槽;9、连杆机构;91、第一连杆;92、第二连杆;93、第三连杆;10、牛眼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包括车斗底板1,车斗底板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板2和后板3,车斗底板1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一个侧板4。在此基础上,本技术提供的后板3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梁5,支撑梁5的顶部设置有液压缸6,液压缸6的活动端朝上且在其端部设置有滑块7,后板3上设置有供滑块移动的槽板8,滑块7上设置有两个对称铰接的连杆机构9,连杆机构9包括与滑块铰接的第一连杆91,第一连杆9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92上,第二连杆92的一端与支撑梁5转动连接且其另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杆93的一端,第三连杆93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铰接轴与侧板4转动连接,侧板4包括第一挡板部41和第二挡板部42,第一挡板部41与前板和后板的侧面配合,第二挡板部42与前板和后板的顶部配合。其中,侧板4采用折板结构,侧板4的第一挡板部能够直接对车斗的顶部进行封闭。支撑梁5为连杆机构和液压缸的安装基础。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液压缸6驱动滑块7,滑块7沿着槽板8作直线运动,滑块7带动第一连杆91动作,同时,第二连杆92以其端部与支撑梁5的连接节点做圆周运动,第三连杆93和侧板4产生运动的趋势,而且第三连杆93的动作是在第二连杆92的支撑力和侧板4的重力作用之下产生的,从而实现侧板4的张开和闭合,而且侧板4能够直接打开或封闭整个车斗,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使用寿命较长,适合大规模推广。为了提高滑块在槽板8中移动的稳定性,本技术在槽板8的两侧设置有与滑块侧面配合的导向槽81,滑块7的侧面与导向槽配合,而且滑块7在其朝向槽板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牛眼轴承10,通过牛眼轴承10减小滑块7的移动阻力,起到滚动支撑的作用,进而保证了滑块动作的高效性。为了提高连杆机构9的联动性能,本技术第一连杆91、第二连杆92和第三连杆93均为箱式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结构强度,而且动作稳定性较好,并且具有较高的循环利用率。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实用性,本技术提供的前板2的顶部和后板3的顶部均呈三角形,而且第一挡板部41和第二挡板42部倾斜相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且高效地将第二挡板部呈现为水平状态,而且有效避免连杆机构出现运动死点,充分保证连杆机构9的高效性。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铰接轴转动设置在第一挡板部41与第二挡板部42的连接端部,这样可以使第三连杆93的受力支点与支撑梁的连线始终大于侧板重心与车斗底板的连线,有利于连杆机构充分带动侧板转动,动作效率较高,且保证连杆机构9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包括车斗底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板和后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一个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动端朝上且在其端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后板上设置有供滑块移动的槽板,所述滑块上设置有两个对称铰接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滑块铰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支撑梁转动连接且其另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与侧板转动连接,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所述第一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侧面配合,所述第二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顶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钢车专用开合结构件,包括车斗底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板和后板,所述车斗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一个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动端朝上且在其端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后板上设置有供滑块移动的槽板,所述滑块上设置有两个对称铰接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滑块铰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支撑梁转动连接且其另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与侧板转动连接,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所述第一挡板部与前板和后板的侧面配合,所述第二挡板部与前板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凡喜张文周孔文浩徐家兵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亿浩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