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110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吸收冷却管、气液混合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吸收冷却管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混合管,所述吸收冷却管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分离器。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聚气盘、聚气斗、聚气管和支撑杆,使得待吸收额气体可以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吸收液的吸收效率,通过设置的弧形导流槽,使得吸收液进入到导流管内侧后导流成膜效果显著,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吸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
本技术涉及苯甲酰氯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
技术介绍
苯甲酰氯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溶于乙醚、氯仿和苯。遇水或乙醇逐渐分解,生成苯甲酸或苯甲酸乙酯和氯化氢。苯甲酰氯为制备染料、香料、有机过氧化物、药品和树脂的重要中间体。苯甲酰氯也被用于摄影和人工鞣酸的生产之中,也曾在化学战中作为刺激性气体而使用。苯甲酰氯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氯化氢气体,需要通过石墨降膜吸收器将氯化氢气体进行吸收,并制成盐酸溶液,增加副产品产量,减少资源浪费。现有的石墨降膜吸收塔在使用时,气体不能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进而影响气体与吸收液的混合效果,影响吸收液的吸收效率,同时,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导流管上端内侧通过设置的V型切口进行导流,导流成膜效果一般,影响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影响吸收率,因此需要一种技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的石墨降膜吸收塔在使用时,气体不能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进而影响气体与吸收液的混合效果,影响吸收液的吸收效率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导流管上端内侧通过设置的V型切口进行导流,导流成膜效果一般,影响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影响吸收率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吸收冷却管、气液混合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吸收冷却管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混合管,所述吸收冷却管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吸收冷却管内侧穿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内侧壁一体成型有导流槽,所述导流管上侧设置有聚气盘,所述聚气盘下侧设置有聚气斗,所述聚气斗下端设置有聚气管,所述聚气盘外环侧焊接有支撑杆。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分离器下端中心焊接有出料管,所述气液分离器一侧穿设有气体排出管,所述吸收冷却管下端一侧穿设有冷却水进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出料管可以将吸收之后的盐酸溶液排出,所述气体排出管可以将未被吸收的少量氯化氢气体排出,所述冷却水进管可以将冷却水输送到所述换热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进管上侧设置有冷却水出管,所述吸收冷却管上端远离所述冷却水出管一侧穿设有吸收液进管,所述气液混合管外侧焊接有进气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吸收液进管可以将吸收液输送到所述稳压环内,进而使得进入到所述吸收冷却管内的吸收液压力满足使用需求,所述进气管可以将待吸收气体输送到所述气液混合管内与吸收液进行混合。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冷却管内侧成型有换热腔,所述吸收冷却管上端内侧焊接有稳压环,所述吸收液进管与所述吸收冷却管焊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腔可以将所述导流管内产生的热量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得热量可以被冷却水带走,降低所述导流管的温度,保证所述导流管内吸收液的吸收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吸收冷却管焊接,所述聚气盘与所述吸收冷却管通过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吸收冷却管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可以将所述聚气盘与所述吸收冷却管稳定连接,保证所述聚气斗和所述聚气管的聚气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在所述聚气盘外侧三等间距设置,所述导流管数量为二十四,所述气体排出管在所述气液分离器内侧一端成斜锥形,所述聚气盘上的所述聚气管位置与所述导流管位置相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气体排出管可以将未被吸收的少量氯化氢气体进行吸收排走。(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现有的石墨降膜吸收塔在使用时,气体不能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进而影响气体与吸收液的混合效果,影响吸收液的吸收效率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的聚气盘、聚气斗、聚气管和支撑杆,使得待吸收额气体可以精准集聚送入到导流管内,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吸收液的吸收效率;2、为解决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导流管上端内侧通过设置的V型切口进行导流,导流成膜效果一般,影响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影响吸收率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弧形导流槽,使得吸收液进入到导流管内侧后导流成膜效果显著,提高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吸收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的主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中聚气斗的主剖视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中导流管上端的主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气液混合管;2、吸收冷却管;3、吸收液进管;4、气体排出管;5、气液分离器;6、出料管;7、冷却水进管;8、冷却水出管;9、进气管;10、导流管;11、换热腔;12、稳压环;13、支撑杆;14、聚气盘;15、聚气斗;16、聚气管;17、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包括吸收冷却管2、气液混合管1和气液分离器5,吸收冷却管2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气液混合管1,吸收冷却管2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气液分离器5,吸收冷却管2内侧穿设有导流管10,导流管10内侧壁一体成型有导流槽17,导流管10上侧设置有聚气盘14,聚气盘14下侧设置有聚气斗15,聚气斗15下端设置有聚气管16,聚气盘14外环侧焊接有支撑杆13。气液分离器5下端中心焊接有出料管6,气液分离器5一侧穿设有气体排出管4,吸收冷却管2下端一侧穿设有冷却水进管7,出料管6可以将吸收之后的盐酸溶液排出,气体排出管4可以将未被吸收的少量氯化氢气体排出,冷却水进管7可以将冷却水输送到换热腔11内。冷却水进管7上侧设置有冷却水出管8,吸收冷却管2上端远离冷却水出管8一侧穿设有吸收液进管3,气液混合管1外侧焊接有进气管9,吸收液进管3可以将吸收液输送到稳压环12内,进而使得进入到吸收冷却管2内的吸收液压力满足使用需求,进气管9可以将待吸收气体输送到气液混合管1内与吸收液进行混合。吸收冷却管2内侧成型有换热腔11,吸收冷却管2上端内侧焊接有稳压环12,吸收液进管3与吸收冷却管2焊接,换热腔11可以将导流管10内产生的热量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得热量可以被冷却水带走,降低导流管10的温度,保证导流管10内吸收液的吸收效果。导流管10与吸收冷却管2焊接,聚气盘14与吸收冷却管2通过支撑杆13连接,支撑杆13与吸收冷却管2通过螺钉连接,支撑杆13可以将聚气盘14与吸收冷却管2稳定连接,保证聚气斗15和聚气管16的聚气效果。支撑杆13在聚气盘14外侧三等间距设置,导流管10数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冷却管(2)、气液混合管(1)和气液分离器(5),所述吸收冷却管(2)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混合管(1),所述吸收冷却管(2)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分离器(5),所述吸收冷却管(2)内侧穿设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内侧壁一体成型有导流槽(17),所述导流管(10)上侧设置有聚气盘(14),所述聚气盘(14)下侧设置有聚气斗(15),所述聚气斗(15)下端设置有聚气管(16),所述聚气盘(14)外环侧焊接有支撑杆(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冷却管(2)、气液混合管(1)和气液分离器(5),所述吸收冷却管(2)上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混合管(1),所述吸收冷却管(2)下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所述气液分离器(5),所述吸收冷却管(2)内侧穿设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内侧壁一体成型有导流槽(17),所述导流管(10)上侧设置有聚气盘(14),所述聚气盘(14)下侧设置有聚气斗(15),所述聚气斗(15)下端设置有聚气管(16),所述聚气盘(14)外环侧焊接有支撑杆(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5)下端中心焊接有出料管(6),所述气液分离器(5)一侧穿设有气体排出管(4),所述吸收冷却管(2)下端一侧穿设有冷却水进管(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苯甲酰氯生产用石墨降膜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进管(7)上侧设置有冷却水出管(8),所述吸收冷却管(2)上端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雯雯宋立梅
申请(专利权)人:新郑市永兴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