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085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属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领域,包括:吸收塔、再生塔和再沸器,所述再生塔通过管道与吸收塔内的富液连通,所述再生塔上具有粗气排气口,所述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与电厂的低加的凝结水管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在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该第一冷却换热器与电厂的低加凝结水连通,用于对进入低加的凝结水进行加热,从而降低通过汽机抽气对冷凝水加热的耗能,整体上降低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耗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碳捕集
,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
技术介绍
CCS技术是CarbonCaptureandStorage的缩写,是将二氧化碳(CO2)捕获和封存的技术。CCS技术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CCS技术由碳捕集和碳封存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碳捕集技术最早应用于炼油、化工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排放的CO2浓度高、压力大,捕集成本并不高。而在燃煤电厂排放的CO2则恰好相反,对电厂排放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具有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用能主要是再生塔的再生蒸汽耗量,由于再生塔塔底贫液和塔顶再生气温度差异不大,其所含热量也比较接近,若利用吸收塔塔底富液回收其热量,只能实现塔底贫液或塔顶再生器中一股物流热量回收,被加热后的富液温度与剩余另一股物流温度差异不大,不能实现另一股物流所含热量回收,目前另一个物流只能通过循环冷却水冷却,造成几乎约一半的热量被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用于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能耗过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包括:吸收塔,一端与电厂的烟气出口连通,内部适于容纳吸收液,所述吸收塔内的吸收液吸收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变为富液;再生塔,通过管道与吸收塔内的富液连通,所述再生塔上具有粗气排气口,所述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与电厂的低加的凝结水管道连通;再沸器,与所述再生塔连通,用于将进入再生塔内的富液进行汽化为气液两相,其中液相变为贫液,气相从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排出。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的冷却水进口与凝汽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的冷却水出口与低加的凝结水进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吸收塔上具有自循环管道,所述自循环管道的一端通向吸收塔的塔底吸收液内,所述自循环管道的另一端通向吸收塔的塔顶内腔中。可选地,所述自循环管道上设有自循环换热器。可选地,所述自循环管道的通向吸收塔的塔顶内腔的一端的出口上设有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吸收塔上具有尾气排空口,所述尾气排空口的前端具有尾气换热器,所述尾气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自循环管道的上方。可选地,所述吸收塔的尾气排空口的前端还具有除雾器。可选地,所述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的前端设有除雾器。可选地,所述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水回流至再生塔内。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的后端还设有第二冷却换热器,从所述气液分离器排出的分离水首先作为所述第二冷却换热器的冷却水,然后再回流至再生塔内。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在再生塔的粗气排气口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该第一冷却换热器与电厂的低加凝结水连通,用于对进入低加的凝结水进行加热,从而降低通过汽机抽气对冷凝水加热的耗能,整体上降低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耗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低加,指的是低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的作用是利用在汽轮机内做过部分功的蒸汽,抽至加热器内加热给水,提高水的温度,减少了汽轮机排往凝汽器中的蒸汽量,降低了能源损失,提高热力系统的循环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图1中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1、锅炉;2、高压汽轮机;3、中压汽轮机;4、低压汽轮机;5、凝汽器;6、低加换热器;7、除氧器;8、高加换热器;9、再沸器;10、预洗涤塔;11、吸收塔;12、再生塔;13、粗气排气口;14、第一冷却换热器;15、烟气进口;16、增压风机;17、预洗涤泵;18、洗涤液换热器;19、PH值检测元件;20、自循环泵;21、自循环换热器;22、尾气排空口;23、尾气换热器;24、富液供给管;25、贫液返回管;26、贫富液换热器;27、贫液换热器;28、气液分离器;29、第二冷却换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和低加凝结水系统。电厂的热力系统包括:锅炉1、高压汽轮机2、中压汽轮机3、低压汽轮机4、凝汽器5、低加换热器6、除氧器7和高加换热器8,热力系统是燃煤电厂利用煤燃烧发电的整个系统,汽轮机在锅炉1中燃烧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进行发电,发电后的蒸汽通过凝汽器5凝结为水,在通过低加、除氧器7和高加加热再循环至锅炉1,依次循环实现连续发电。其中,从汽轮机出来的蒸汽依次经过的装置中,位于凝汽器5和除氧器7之间的低加换热器6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低加换热器6组成的系统在本实施例中称为低加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中,具有再沸器9,通过所述再沸器9对再生塔12内的富液进行加热,以使富液中析出粗二氧化碳气。所述再沸器9通过从低压汽轮机4中抽气以进行取热,然后换热后的蒸汽变成凝结水,凝结水被送至除氧器7中。另外,所述二氧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吸收塔(11),一端与电厂的烟气出口连通,内部适于容纳吸收液,所述吸收塔(11)内的吸收液吸收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变为富液;/n再生塔(12),通过管道与吸收塔(11)内的富液连通,所述再生塔(12)上具有粗气排气口(13),所述再生塔(12)的粗气排气口(13)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14),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14)与电厂的低加的凝结水管道连通;/n再沸器(9),与所述再生塔(12)连通,用于将进入再生塔(12)内的富液进行汽化为气液两相,其中液相变为贫液,气相从再生塔(12)的粗气排气口(13)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收塔(11),一端与电厂的烟气出口连通,内部适于容纳吸收液,所述吸收塔(11)内的吸收液吸收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变为富液;
再生塔(12),通过管道与吸收塔(11)内的富液连通,所述再生塔(12)上具有粗气排气口(13),所述再生塔(12)的粗气排气口(13)后端连通有第一冷却换热器(14),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14)与电厂的低加的凝结水管道连通;
再沸器(9),与所述再生塔(12)连通,用于将进入再生塔(12)内的富液进行汽化为气液两相,其中液相变为贫液,气相从再生塔(12)的粗气排气口(13)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14)的冷却水进口与凝汽器(5)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14)的冷却水出口与低加的凝结水进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11)上具有自循环管道,所述自循环管道的一端通向吸收塔(11)的塔底吸收液内,所述自循环管道的另一端通向吸收塔(11)的塔顶内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氧化碳捕集与低加凝结水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循环管道上设有自循环换热器(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争荣孙路长王凯亮汪洋吴冲张丽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环保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