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416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驱动机构,其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第一半齿轮、第二半齿轮,电机,其固定在第一转动臂上;当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二转动臂一端闭合时,第一、二半齿轮构成一齿轮,第一、二绞线块构成一绞线板;其中,绞线板具有一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开设有用于绞线的缺口;齿轮的转动由电机带动;齿轮圆心处具有一供导线穿过的通孔,通孔、第二通孔同心设置;当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时,导线位于通孔内;第一、二绞线块跟随齿轮转动,第一、二绞线块内开设有缺口,断开的导线置于缺口内,通过缺口的转动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线绞线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导线绞线装置。
技术介绍
当线束中的某一导线断开时,便需要将断开的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中,现有的捋线方式为人工手动作业,且在高空环境下作业的劳动强度及工作难度都较大,且危险性较高。如何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处成为了本公司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是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其与第一转动臂铰接构成一剪叉结构;驱动机构,其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第一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绞线块;第二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二绞线块;电机,其固定在第一转动臂上;当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二转动臂一端闭合时,第一、二半齿轮构成一齿轮,第一、二绞线块构成一绞线板;其中,绞线板具有一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开设有用于绞线的缺口;齿轮的转动由电机带动;齿轮圆心处具有一供导线穿过的通孔,通孔、第二通孔同心设置;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二转动臂端部的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将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或将第一、二半齿轮分离;当第一、二半齿轮处于分离状态时,导线从第一、二半齿轮间隙处进入;当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时,导线位于通孔内;第一、二绞线块跟随齿轮转动,第一、二绞线块内开设有缺口,断开的导线置于缺口内,通过缺口的转动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中;齿轮的转动通过电机转动实现。为了说明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丝杆螺母,其转动设置在第二电机输出端上;升降块,其与丝杆螺母固定连接,并适于沿第二电机输出端做升降运动;支耳,其固定在第一、二转动臂上;固定块,其固定在第二电机上;杆体,其设置在固定块两端,杆体另一端与支耳铰接;在本方案中,丝杆螺母沿第二电机输出轴进行升降运动,从而带动升降块进行升降运动,升降块的顶部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升降块在上行的过程中,使得第一、二转动臂绕杆体与支耳铰接点发生转动,将第一、二转动臂的端部远离,反之实现第一、二转动臂端部的靠近。为了保证第一、二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升降块的顶部始终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本技术采用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上设置有腰孔;升降块顶部固转动轴;转动轴穿过腰孔;转动轴可在腰孔内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在第一、二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升降块的顶部始终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为了实现升降块在升降过程中不发生偏移,本技术采用升降块两侧底部设置有导向杆;固定块两侧开设有供导向杆穿过的导向孔;通过导向杆与导向孔的配合,防止升降块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偏移。如何实现电机驱动齿轮的转动,本技术采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齿轮啮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导线绞线装置,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二转动臂端部的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将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或将第一、二半齿轮分离;当第一、二半齿轮处于分离状态时,导线从第一、二半齿轮间隙处进入;当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时,导线位于通孔内;第一、二绞线块跟随齿轮转动,第一、二绞线块内开设有缺口,断开的导线置于缺口内,通过缺口的转动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中;齿轮的转动通过电机转动实现;第一、二转动臂能够将本装置置于地面上,对高空的导线进行绞线动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上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齿轮、绞线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下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转动臂、2-第二转动臂、3-驱动机构、4-第一半齿轮、5-第一绞线块、6-第二半齿轮、7-第二绞线块、8-电机、9-齿轮、10-第二通孔、11-缺口、12-通孔、13-第二电机、14-丝杆螺母、15-升降块、16-支耳、17-固定块、18-杆体、19-腰孔、20-转动轴、21-导向杆、23-第二齿轮。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4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臂1;第二转动臂2,其与第一转动臂1铰接构成一剪叉结构;驱动机构3,其与第一、二转动臂1、2连接;第一半齿轮4,其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臂1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绞线块5;第二半齿轮6,其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臂2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二绞线块7;电机8,其固定在第一转动臂1上;当驱动机构3带动第一、二转动臂1、2一端闭合时,第一、二半齿轮4、6构成一齿轮9,第一、二绞线块5、7构成一绞线板;其中,绞线板具有一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内开设有用于绞线的缺口11;齿轮9的转动由电机8带动;齿轮9圆心处具有一供导线穿过的通孔12,通孔12、第二通孔10同心设置;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二转动臂端部的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将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或将第一、二半齿轮分离;当第一、二半齿轮处于分离状态时,导线从第一、二半齿轮间隙处进入;当第一、二半齿轮结合形成齿轮时,导线位于通孔内;第一、二绞线块跟随齿轮转动,第一、二绞线块内开设有缺口,断开的导线置于缺口内,通过缺口的转动将断开导线卡入至线束的间隙中;齿轮的转动通过电机转动实现。如图4所示,为了说明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驱动机构3包括第二电机13,丝杆螺母14,其转动设置在第二电机13输出端上;升降块15,其与丝杆螺母14固定连接,并适于沿第二电机13输出端做升降运动;支耳16,其固定在第一、二转动臂1、2上;固定块17,其固定在第二电机13上;杆体18,其设置在固定块17两端,杆体18另一端与支耳16铰接;在本方案中,丝杆螺母沿第二电机输出轴进行升降运动,从而带动升降块进行升降运动,升降块的顶部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升降块在上行的过程中,使得第一、二转动臂绕杆体与支耳铰接点发生转动,将第一、二转动臂的端部远离,反之实现第一、二转动臂端部的靠近。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第一、二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升降块的顶部始终与第一、二转动臂1、2连接,本技术采用第一转动臂1、第二转动臂2上设置有腰孔19;升降块15顶部固转动轴20;转动轴20穿过腰孔19;转动轴可在腰孔内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在第一、二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升降块的顶部始终与第一、二转动臂连接。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升降块在升降过程中不发生偏移,本技术采用升降块15两侧底部设置有导向杆21;固定块17两侧开设有供导向杆21穿过的导向孔;通过导向杆与导向孔的配合,防止升降块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偏移。如图2所示,如何实现电机驱动齿轮的转动,本技术采用电机8的输出端转动设置有第二齿轮23,第二齿轮23与齿轮9啮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转动臂;/n第二转动臂,其与所述第一转动臂铰接构成一剪叉结构;/n驱动机构,其与所述第一、二转动臂连接;/n第一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绞线块;/n第二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二绞线块;/n电机,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臂上;/n当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二转动臂一端闭合时,所述第一、二半齿轮构成一齿轮,第一、二绞线块构成一绞线板;/n其中,所述绞线板具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开设有用于绞线的缺口;/n所述齿轮的转动由所述电机带动;/n所述齿轮圆心处具有一供导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第二通孔同心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臂;
第二转动臂,其与所述第一转动臂铰接构成一剪叉结构;
驱动机构,其与所述第一、二转动臂连接;
第一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绞线块;
第二半齿轮,其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臂端部;其端面上固定有第二绞线块;
电机,其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臂上;
当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二转动臂一端闭合时,所述第一、二半齿轮构成一齿轮,第一、二绞线块构成一绞线板;
其中,所述绞线板具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开设有用于绞线的缺口;
所述齿轮的转动由所述电机带动;
所述齿轮圆心处具有一供导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第二通孔同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线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二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宏山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达利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