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9369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一显示卡的散热,且此显示卡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平面及一第二平面。此散热装置至少包含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及一背板结构。其中,散热鳍片设于第一平面上,而背板结构则设于第二平面上且具有至少一螺柱贯穿上述两平面,除可供背板结构锁合散热鳍片于显示卡上之外,且可提供散热鳍片的一导热路径至背板结构上,更增加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有关于利用一背板结构扣合散热装置且增加其散热面积的

技术介绍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相关的多媒体资讯已被运用在各项电脑或消费性等电子产品上。对此,显示卡如何能圆满的将这些电脑或消费性等电子产品所运算的成果,再以其高速运算展现于萤幕或其他显示装置上,已为市场上的必备要求。也正如大众所期待的,目前市面上的显示卡的处理速度已确实逐步赶上了市场的要求。事实上,这些显示卡上的处理器为能达成其所需的处理速度,其实在显示卡上的处理器早已经跟电脑主机上的中央处理器可谓具备相同的功能及其效能了。对此,可想而知,显示卡上的处理器势必也遭遇到电脑主机上的中央处理器长期以来不断且持续解决的问题---散热。在这里,本专利技术遂揭露习知技艺中用于显示卡上较为常用的散热装置如后。请参考图1为习知技艺中显示卡上的一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在图1中,散热装置1包含有一散热底座10及复数个散热鳍片11。其中,散热底座10具有一顶面101及一底面102,其底面102可贴合于一显示卡12的发热源121,而顶面101则可用以直立延伸上述复数个散热鳍片11。另,上述的发热源121通常会是显示卡12上的处理器。请参考图2为习知技艺中显示卡上的一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在图2中,散热装置2包含有一散热底座10、复数个散热鳍片11、一导热管20及一导热片21。其中,散热底座10具有一顶面101用以直立延伸复数个散热鳍片11。导热管20则可具有两端缘,一端缘可连接至导热片21,另一端则可贯穿散热底座10。此外,导热片21通常可用于贴合于显示卡12上的发热源121,藉此,发热源121的热源遂经由导热片21传热予导热管20,导热管20内再以其管内的毛细现象将热源传导至散热底座10。最后,散热底座10则可藉由散热鳍片11进行其散热动作。请参考图3为习知技艺中显示卡的一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在图3中,散热装置3包含有一第一散热底座30、复数个第一散热鳍片301、一第二散热底座31、复数个第二散热鳍片311以及一导热管20。其中,第一散热底座30具有一底面302及一顶面303,且利用其底面302可贴合于显示卡12上具有发热源121的一平面上,其顶面303则可直立延伸上述复数个第一散热鳍片301。此外,第二散热底座31亦具有一底面312及一顶面(图未示),且利用其底面312可贴合于显示卡12的另外一平面(图未示)上,其顶面则可直立延伸上述复数个第二散热鳍片311。另外,导热管20则可直接绕于显示卡12的两对应面上且贯穿第一散热底座30及第二散热底座31。当发热源121处的热源经由第一散热底座30的底面302传导其热源时,此热源可同时藉由第一散热鳍片311进行散热或经由导热管20将热源分散至第二散热底座31上,遂由第二散热鳍片311来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为习知技艺中显示卡的一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在图4中,散热装置4包含有一第一散热底座30、复数个第一散热鳍片301、一第一导热管40、一导热片21、一第二散热底座31、复数个第二散热鳍片311以及一第二导热管41。其中,第一散热底座30具一顶面303可直立延伸上述复数个第一散热鳍片301。第一导热管40则可具有两端缘,一端缘可连接至导热片21,另一端则可贯穿第一散热底座30。而导热片21则通常可用于贴合于显示卡12上的发热源121。此外,第二散热底座31亦具有一底面312及一顶面(图未示),且利用其底面312贴合于显示卡12的另外一平面(图未示)上,其顶面则可直立延伸上述复数个第二散热鳍片311。另外,第二导热管41则可直接绕于显示卡12的两对应平面上且贯穿第一散热底座30及第二散热底座31。当发热源121的热源遂经由导热片21的吸热予第一导热管40,第一导热管40内再以其管内的毛细现象将热源传导至第一散热底座30。最后,第一散热底座30则可藉由其散热鳍片301进行其散热动作。再者,当热源传导至第一散热底座30的同时,上述热源可同时经由第二导热管41以其毛细现象将热源分散至第二散热底座31上,遂由第二散热鳍片311来进行散热。端看上述习知技艺的散热装置,至少包含有下列缺失(1)散热装置中的散热鳍片皆需依靠其散热底座来作为其延伸及其承载基座。惟,习知技艺中的散热底座通常都较为苯重且其体积通常占有显示卡的大部分面积,致使显示卡具有相当大的体积及其重量。(2)散热装置中的导热管于贯穿散热底座时,其热源遂经由导热管所贯穿的外壁处及其散热底座所贯穿的内壁处相互接触来进行热源传播。惟,上述导热管的外壁处及上述散热底座的内壁处通常都未能紧密接触,致使导热管与散热底座之间仅能保有相当微小的热源传导面积,因而影响其热源传导效果。(3)散热装置中的散热鳍片因需依靠散热底座来加以延伸及其承载,致使无法针对显示卡上的电子元件或其可能的发热缘处对其散热鳍片做有弹性的分配,例如划分散热鳍片的区块且可弹性分布且夹杂于显示卡上的电子元件之间。(4)由于散热装置需皆须依靠笨重且体积庞大的散热底座,对此,显示卡上必须要有足够的扣合或卡合力量,方能使散热装置得以紧密卡合或扣合于显示卡上,而不至于当显示卡遭受到一外力影响时,致使散热装置因其晃动导致散热装置脱离显示卡所原先设置的位置处。此举,通常会使显示卡上的发热源无法有效藉由其散热装置来进行散热,且易有可能造成显示卡上的电子元件因散热不及而遭致损坏。(5)从上述习知技艺来看,散热装置大都对于显示卡上的一发热源面进行其热传导及其散热动作,像是显示卡上的处理器顶面上的发热源。殊不知显示卡的热源亦会从显示卡上的另一面产生部分热源,像是上述处理器焊接处,对此,如何消除此热源亦为一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所提习知技艺的第1项缺失,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是提供第一种结构改良,适用于一显示卡且此显示卡具有一第一平面及对应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可免除习知技艺中的体积庞大且重量较为笨重的散热底座,使其散热装置具有较小体积且较为轻盈的重量。在这里所提的散热装置包含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及一导热管。其中,导热管可同时作为这些复数的散热鳍片的导热媒介及其支撑架。上述的支撑方式,可藉由这些散热鳍片所具有的一边端,固接于导热管的外壁处,使散热鳍片可分别于导热管的外壁处形成一直立延伸状。或者,可藉由导热管并可配合一固定柱来贯穿这些散热鳍片,使这些散热鳍片得以固接于导热管的外壁处。另外,在这里所提的散热装置,因已不再需要习知技艺中的散热底座,故在这里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鳍片可选择性设在显示卡的第一平面或第二平面上,且可透过上述导热管或配合至少一固定柱绕于显示卡的此对应两平面间,来作为这些散热鳍片的支撑及导热媒介。有鉴于上述习知技艺的第2项缺失,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是提供第二种结构改良,适用于一显示卡且此显示卡具有一第一平面及对应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可使习知技艺中导热管贯穿散热底座,改由将导热管并可配合至少一固定柱来贯穿这些散热鳍片,使导热管与散热鳍片的贯穿处能更加紧密贴合,藉此,其贯穿处则可具有一定程度大小的贴合面积,使导热管与散热鳍片之间可保有一定程度大小的导热面积,因而可提升其热源传导的效果。此外,在这里所提的第二种结构改良更可结合于上述第一种结构改良上,致使其导热管于贯穿或固接于散热鳍片时,导热管与散热鳍片贯穿处或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一显示卡且该显示卡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平面及一第二平面,该散热装置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设于该第一平面上且具有一扣合板;一背板结构,设于该第二平面上且具有至少一螺柱贯穿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供该背板结构预先 锁合该第二平面上后,遂藉由该背板结构延伸一扣合构件扣合该扣合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一显示卡且该显示卡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平面及一第二平面,该散热装置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设于该第一平面上且具有一扣合板;一背板结构,设于该第二平面上且具有至少一螺柱贯穿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供该背板结构预先锁合该第二平面上后,遂藉由该背板结构延伸一扣合构件扣合该扣合板。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更包含一导热管,设于该第一平面上且贯穿或固接该些散热鳍片。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结构为一散热面板且该扣合构件为一导热体,遂藉由该扣合构件导引该些散热鳍片的部分热源至该散热面板上进行一散热动作。4.一种散热装置,用于一显示卡且该显示卡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平面及一第二平面,该散热装置包含一散热底座,设于该第一平面上;复数个散热鳍片,直立延伸于该散热底座上;一背板结构,设于该第二平面上且具有一螺柱贯穿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供该背板结构锁合该散热底座于该显示卡上。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结构包含延伸一扣合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子杰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精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