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32295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4 04:21
一种散热装置,包含有: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及一第二板,该第一板与该二板相结合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一第一毛细材,布设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至少一热管,具有一腔室,该至少一热管一端连接至该均温板,而另一端位于该均温板外并封闭,该腔室连通该容置空间;一第二毛细材,布设于该至少一热管的内壁;至少一纤维束,呈长形,且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另一部分延伸至该腔室中,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该第一毛细材,而位于该腔室中的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该第二毛细材;及一工作液,充填于该容置空间及该腔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散热技术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均温板与热管组合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提升,业界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许多电子产品皆追求效能提升,然而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产品内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通常以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均温板及热管广泛性的使用,例如:均温板与热管组合的散热装置。请参阅中国台湾公告第M286564号专利,一种均温散热器,其包含一均温板、数个热管及一鳍片组,其中该均温板具有一上板体、一下板体并于内部具有一中空腔室;该数个热管具有一内部空间,而该数个热管分别固定于该均温板的该上板体表面,且该数个热管套接该鳍片组,其主要在于:该热管的该内部空间与该均温板的该中空腔室相通。该
通常知识者均知热管或均温板中系以毛细结构来进行工作液的导流,进而达到散热循环的功效,而毛细结构通常以铜粉烧结所构成。上述均温散热器,系以该均温板的该下板体作为热能来源的接触面,当该工作液蒸散成汽态并进入该热管后,会透过管壁藉由该鳍片将热能向外逸散,因此该均温散热器必须仰赖良好的工作液循环来维持散热的效率。然而,上述均温散热器的该均温板与该热管的内壁,因必须藉由毛细现象达到工作液的传导,因此必须布设不间断的毛细结构,为了连接该均温板与该热管的弯折连接处的毛细结构,必须额外进行加工手段,使产品制作过程较复杂繁琐,况且以铜粉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对该工作液长距离的传输效果不佳。因此,本案申请人认为该均温散热器的导热效能存在有改良的空间,以解决上述先前技术中所造成的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缺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纤维束连接均温板与热管,藉由纤维束具有长距离传输工作液以及较佳工作液的质通量的特性,以增加本技术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包含有: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及一第二板,该第一板与该第二板相结合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并于该容置空间定义有一受热区;一第一毛细材,布设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第一毛细材位于该受热区;至少一热管,具有一腔室,该至少一热管一端连接至该均温板,而另一端位于该均温板外并封闭,该腔室连通该容置空间;一第二毛细材,布设于该至少一热管的内壁;至少一纤维束,呈长形,且该至少一纤维束的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另一部分延伸至该腔室中,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该至少一纤维束设置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该第一毛细材,而位于该腔室中的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于该热管的内壁的该第二毛细材;及一工作液,充填于该容置空间及该腔室。藉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可克服先前技术中所述仅能藉由增加或改变鳍片、热管及均温板的结构或数量作为良善措施,造成产品的体积或成本的增加,易造成生产制造及使用上不便利性的缺点。其原因在于本技术的该至少一纤维束部分连接于该受热区内的该第一毛细材,而另一部份连接于该腔室内的该第二毛细材,藉由纤维束具有长距离传输工作液以及较佳工作液的质通量的特性,达到增加热传导效率的目的。较佳地,该热管所设置的位置是不对应设置于该受热区。据此,本技术散热装置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改变该均温板与该热管组合的部位,使本技术的散热装置于生产及使用上更具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底侧视角立体图,显示移除该第一板的状态;图3是沿图1中3-3剖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底视图,显示移除该第一板的状态;图5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底视图,显示移除该第一板的状态;图6是沿图5中6-6剖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底侧视角立体图,显示移除该第一板的状态;图8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底视图,显示移除该第一板的状态;及图9是沿图8中9-9剖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所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10,主要由一均温板11、一第一毛细材12、至少一热管13、一第二毛细材14、至少一纤维束15及一工作液(图中未示)所组成,其中:该均温板11,具有一第一板111及一第二板112,该第一板111与第二板112相结合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13,并于该容置空间113定义有一受热区H;该均温板11上设置有一除气管16,该除气管16一端设置于该均温板11内并与该容置空间113连通,而该除气管16另一端设置于均温板11外并封闭;该第一板111与该第二板112为密封结合。该第一毛细材12,位于该受热区H,该第一毛细材12布设于该第一板111、该第二板112或两者111、112,本实施例以设置于该第二板112为例,而该第一毛细材12可为铜粉烧结或织网所构成,本实施例以铜粉烧结为例。至少一热管13,该至少一热管13实质数量以三为例,该数个热管13各具有一腔室131,各个热管13一端连接至该均温板11,而另一端位于该均温板11外并封闭,该腔室131连通该容置空间113;于本实施例中,该数个热管13不对应设置于该受热区H,但亦可对应设置于该受热区H;另该数个热管13穿设于一鳍片组17。该第二毛细材14,布设于该数个热管13的内壁,且该第二毛细材14可为铜粉烧结、织网或沟槽所构成,本实施例以铜粉烧结为例。该至少一纤维束15,该至少一纤维束15实质数量以三为例,位于该容置空间113内的该数个纤维束15设置于该第一板111、该第二板112或两者111、112,而本实施例以设置于该第二板112为例,该数个纤维束15呈长形,且该数个纤维束15之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113内,而另一部分延伸至各个热管13的该腔室131中,且该数个纤维束15接触该受热区H的该第一毛细材12,而位于各个腔室131中的各个纤维束15接触于各个热管13的该第二毛细材14。该工作液,充填于该容置空间113及各个热管13的腔室131,并且均匀涵容于该第一毛细材12、该第二毛细材14及该数个纤维束15。由于该工作液为所属
者所公知,且难以显示于图中,容不在此赘述。以上说明了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接续说明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该散热装置10于使用时,该受热区H与该热源(图中未示)接触后温度开始提升,涵容于该第一毛细材12的该工作液会因温度提升而蒸发成汽态存在于该容置空间113中,再藉由该容置空间113朝该数个热管13的各个腔室131流动,成汽态的该工作液所含的热能会经由该数个热管13的管壁传导至该鳍片组17并向外逸散,接着降温后汽态的该工作液会凝结成液态并且涵容于该第二毛细材14中,再藉由该数个纤维束15的毛细现象回流至该受热区H的该第一毛细材12,最后重新涵容于该第一毛细材12,藉由上述该散热循环10机制,达成本技术该散热装置10的散热目的。据此,由上述较佳实施例可知,本技术该散热装置10所提供的该数个纤维束15部分连接于该受热区H内的该第一毛细材12,而另一部份连接于该腔室131内的该第二毛细材14,藉由该数个纤维束15具有长距离传输液态该工作液的能力,及具有较佳液态该工作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及一第二板,该第一板与该第二板相结合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并于该容置空间定义有一受热区;一第一毛细材,布设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第一毛细材位于该受热区;至少一热管,具有一腔室,该至少一热管一端连接至该均温板,而另一端位于该均温板外并封闭,该腔室连通该容置空间;一第二毛细材,布设于该至少一热管的内壁;至少一纤维束,呈长形,且该至少一纤维束的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另一部分延伸至该腔室中,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该至少一纤维束设置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该第一毛细材,而位于该腔室中的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于该热管的内壁的该第二毛细材;及一工作液,充填于该容置空间及该腔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均温板,具有一第一板及一第二板,该第一板与该第二板相结合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并于该容置空间定义有一受热区;一第一毛细材,布设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第一毛细材位于该受热区;至少一热管,具有一腔室,该至少一热管一端连接至该均温板,而另一端位于该均温板外并封闭,该腔室连通该容置空间;一第二毛细材,布设于该至少一热管的内壁;至少一纤维束,呈长形,且该至少一纤维束的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另一部分延伸至该腔室中,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该至少一纤维束设置于该第一板、该第二板或两者,且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该第一毛细材,而位于该腔室中的该至少一纤维束接触于该热管的内壁的该第二毛细材;及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云宇曾惓祺崔明全
申请(专利权)人: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