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94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包括使T型螺栓穿过的支撑体、位于支撑体的左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压肢体、位于支撑体右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压肢体,第一下压肢体和第二下压肢体对称设置,第一下压肢体左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左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第二下压肢体右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支撑体中间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68.5~7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增加运行舒适度和平稳性,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外形设计为大角度弯曲,扣压力大,弹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
本技术涉及铁路扣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扣件的KSL12弹条。
技术介绍
随着铁路运输机车车辆轴重的增加和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发展,弹条作为轨道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弹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运输条件、地区差别很大的国家,需要各种不同性能要求的弹条,满足不同轨道不同轨型的要求。如在常规线路上,需要扣压力大,弹性好的弹条,满足重载、高速线路的需要;而在高架桥轨道无缝线路中,为减小钢轨与桥梁的相互作用力,要求扣件阻力较小,且保证弹条有足够的弹性,即保证弹条有足够低的钢度,以保证列车通过时因轨下垫层压缩引起的扣压力损失很小,扣件不松动,W型弹条是由弹簧钢圆棒料加工制造而成,弹条整体为圆状,采用T型螺栓固定,T型螺栓与弹条上部接触位置由于接触面积小,存在应力集中,容易断裂。并且弹条下部压肢段也存在与轨距挡板接触面积小,存在应力集中而容易断裂的问题,增加后期检修更换的工作量,同时弹条的使用寿命短,浪费资源,且现有的弹条容易腐蚀,弹条外形的弯曲度小,弹性不好。因此,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弹性好且减少应力集中的用于扣件的KSL12弹条,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弹性好且减少应力集中的用于扣件的KSL12弹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包括使T型螺栓穿过的支撑体、位于支撑体的左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压肢体、位于支撑体右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压肢体,第一下压肢体和第二下压肢体对称设置,第一下压肢体左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左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第二下压肢体右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支撑体中间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68.5~75mm,支撑体的前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10~15mm,支撑体的后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4~27mm。所述第一下压肢体的左侧中部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距离为68.5~73mm,第一下压肢体的后端右侧面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后端左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55mm。所述支撑体中部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面、位于第一支撑面右侧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为平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分别与T型螺栓接触。所述第一下压肢体的后端下表面设有第三支撑面,第二下压肢体的后端下表面设有第四支撑面,第三支撑面为平面,第四支撑面为平面。所述支撑体的中部向上弯曲,第一下压肢体的左侧中部向上弯曲,第二下压肢体的右侧中部向上弯曲。所述支撑体的后端高于第一下压肢体的后端,支撑体的后端高度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后端,第一下压肢体的后端和第二下压肢体的后端在同一高度,支撑体的前端高于第一下压肢体的前端,支撑体的前端高于第二下压肢体的前端端,第一下压肢体的前端和第二下压肢体的前端在同一高度。所述支撑体中部的下表面与支撑体后端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8.5~22mm,第一下压肢体的左侧中部下表面与第一下压肢体的前端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44.5~48mm,第二下压肢体的右侧中部下表面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前端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44.5~48mm。积极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增加运行舒适度和平稳性,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外形设计为大角度弯曲,扣压力大,弹性好,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的设置,增大了与T型螺栓的接触面积,避免应力集中,延长了弹条的使用寿命,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的设置,增大了肋形基板接触面积,减小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仰视图;图4为图1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中为:支撑体1、第一下压肢体2、第二下压肢体3、第一支撑平面4、第二支撑平面5、第三支撑平面6、第四支撑平面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SKL12弹条呈W型结构,包括使T型螺栓穿过的支撑体1、位于支撑体的左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压肢体2、位于支撑体1右侧且与支撑体1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压肢体3,第一下压肢体2和第二下压肢体3对称设置,支撑体1、第一下压肢体2和第二下压肢体3均采用原材料为Φ13mm的60Si2MnA热轧弹簧钢,弹条表面脱碳层深度(包括纯铁素体与过渡层)不超过0.25mm,支撑体1、第一下压肢体2和第二下压肢体3一体成型,支撑体1、第一下压肢体2和第二下压肢体3采用电泳喷涂或静电喷涂,涂层厚度≥25μm,能够满足1000小时中性盐雾试验不出现锈蚀,极大的提高弹条疲劳寿命和使用年限,弹条经残余变形试验后,残余变形不大于1.0mm,弹条经500万次疲劳试验后不得折断,残余变形不大于1.0mm。第一下压肢体2左侧中部与支撑体1的左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mm,第二下压肢体3右侧中部与支撑体1的右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mm,支撑体1中间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68.5mm,支撑体1的前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10mm,支撑体1的后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4mm,便于使T型螺栓通过。所述第一下压肢体2的左侧中部与第二下压肢体3的右侧中部之间的距离为68.5mm,第一下压肢体2的后端右侧面与第二下压肢体3的后端左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mm。所述支撑体1中部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面4、位于第一支撑面4右侧的第二支撑面5,第一支撑面4和第二支撑面5均为平面,第一支撑面4和第二支撑面5分别与T型螺栓接触。所述第一下压肢体2的后端下表面设有第三支撑面6,第二下压肢体3的后端下表面设有第四支撑面7,第三支撑面6为平面,第四支撑面7为平面,第一支撑面4和第二支撑面5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支撑面4和第二支撑面5分别与T型螺栓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接触,增大了与T型螺栓的接触面积,避免应力集中,延长了弹条的使用寿命,扣件维护简单,结构稳定可以显著减少维护作业,降低维护成本,第三支撑面6和第四支撑面7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三支撑面6和第四支撑面7与肋形基板的上表面接触,增大了与肋形基板的接触面积,避免了应力集中,延长了弹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后期检修更换的工作量。所述支撑体1的中部向上弯曲,第一下压肢体2的左侧中部向上弯曲,第二下压肢体3的右侧中部向上弯曲。所述支撑体1的后端高于第一下压肢体2的后端,支撑体1的后端高度与第二下压肢体3的后端,第一下压肢体2的后端和第二下压肢3体的后端在同一高度,支撑体1的前端高于第一下压肢体2的前端,支撑体1的前端高于第二下压肢体2的前端,第一下压肢体2的前端和第二下压肢体3的前端在同一高度。所述支撑体1中部的下表面与支撑体后端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8.5mm,第一下压肢体1的左侧中部下表面与第一下压肢体2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其特征在于:包括使T型螺栓穿过的支撑体、位于支撑体的左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压肢体、位于支撑体右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压肢体,第一下压肢体和第二下压肢体对称设置,第一下压肢体左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左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第二下压肢体右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支撑体中间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68.5~75mm,支撑体的前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10~15mm,支撑体的后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4~27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其特征在于:包括使T型螺栓穿过的支撑体、位于支撑体的左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下压肢体、位于支撑体右侧且与支撑体的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下压肢体,第一下压肢体和第二下压肢体对称设置,第一下压肢体左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左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第二下压肢体右侧中部与支撑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1~70mm,支撑体中间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68.5~75mm,支撑体的前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10~15mm,支撑体的后端在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4~27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肢体的左侧中部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右侧中部之间的距离为68.5~73mm,第一下压肢体的后端右侧面与第二下压肢体的后端左侧面之间的间距为50~5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扣件的SKL12弹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中部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面、位于第一支撑面右侧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为平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分别与T型螺栓接触。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邵缇马红伦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