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506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包括框架,框架上活动连接有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包括第一放置结构和第二放置结构,第一放置结构通过宽度调节结构与框架滑动相连,第一放置结构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放置结构;所述宽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上,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放置结构相连;所述放置平台上方设置有推动结构,所述推动结构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上。通过设置第一放置结构和第二放置结构,可以实现码放多排货物的目的,第二放置结构使用时向外伸出,需要进行卸货时向后撤回,货物就可以落至车厢内,提高码放效率。宽度调节结构使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适应多种宽度货车。适应多种宽度货车。适应多种宽度货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车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奶类、饮料、酒类等快消品大量销售,给装车运输行业带来了压力。奶类等快消品生产出来后均是以码垛的形式存放,通常使用托盘搬运,拆解成个体后按照车厢空间和商品形状码成特定排列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装车,完成装车后进入运输环节。然而人工装车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导致车辆等待时间长、周转慢,装车工招工困难且不稳定,人工装车成本较高。
[0003]目前现有的装车技术主要为机器人或机器臂进行装车,这种采用机器人或机器臂进行装车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工人的数量,但由于其一次只能装卸一箱,且设备结构复杂,工作精度较低,再加上装车时受到机械臂长度和设备装卸范围等因素影响,在实际使用中装车效率极低,甚至装车时间比人工还要长,往往只适用于小型货车。例如:公开号为CN106429483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动码垛装车系统及其装车方法,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特征,货物通过机器人在运输货车上进行装卸,所述机器人为四轴龙门式机器人,在所述四轴龙门式机器人上设置用于提取货物的吸盘装置,在所述四轴龙门式机器人上还设有激光传感器。该专利申请还提供了该装车系统的装车方法。该专利申请基于激光传感器的货物码垛装车技术,实现了运输货车定位检测、货物码垛装车。但该专利技术对于常见的6米以上的高栏车和平板挂车等较长车型进行箱体类货物装车时,由于装货量过大且机器人等设备固有的适用工作范围的限制,故对于大型车而言一般不可能采用装车机器人和机械臂进行装车,同时通过机械手抓取传输线上的商品,并将其摆放至车厢内,该类方式摆放的规则主要依赖机械手的控制系统实现,采用机械手的成本较高,活动空间需要较大,成本高,控制逻辑和结构复杂,且每次只能抓取几个商品摆放,装车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机械手进行摆放具有成本高、装车效率低、不能批量装车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用于将货物摆放到车内。
[0005]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活动连接有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包括第一放置结构和第二放置结构,所述第一放置结构通过宽度调节结构与所述框架滑动相连,所述第一放置结构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放置结构;所述宽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上,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放置结构相连;所述放置平台上方设置有推动结构,所述推动结构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上。
[0006]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第一放置结构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第三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方,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有部分可以通过交错配合拼成完整
板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底板相连。
[0007]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宽度调节结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三底板相连。
[0008]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第二底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与所述第三底板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二底板的剩余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上设置有第一滚筒,所述第一滚筒通过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第三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有多排第一转动件,每排所述第一转动件两侧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挡板转动连接。
[0009]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第三底板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为与所述第二底板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为所述第三底板的剩余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上设置有第二滚筒,所述第二滚筒通过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第四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所述第四区域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三区域上设置有多排第二转动件,每排所述第二转动件两侧设置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三挡板转动连接。
[0010]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第二放置结构包括第四底板、第五驱动机构和第五传动机构;所述第五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五传动机构与所述第四底板相连,所述第五传动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第四底板上。
[0011]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第四底板上固定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底板下方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使用。
[0012]上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所述推动结构包括推动部、第六驱动机构和第六传动机构,所述框架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相连,所述第六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六传动机构与所述推动部相连。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放置结构和所述第二放置结构,可以实现码放多排货物的目的,所述第二放置结构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回至所述第一放置结构的下方,当使用时,所述第二放置结构向外伸出,当需要进行卸货时,向后撤回,货物就可以落至车厢内,提高码放效率。
[001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当进行多排码放时,每一排可采用不同的码放方式组合(如第一排横着放,第二排竖着放等),进而可以提高货物码放的稳定性,当行走机构需要急刹时,降低乃至消除了货物跌落的概率。
[0015]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的宽度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整,进而可以适应各种装货车厢。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正视图。
[0018]附图标记:11、第一放置结构;111、第一底板;1111、第一滑槽;112、第二底板;1121、第一区域;11211、第一转动件;11212、第一挡板;1122、第二区域;11221、第一滚筒;113、第三底板;1131、第三区域;11311、第二转动件;11312、第三挡板;1132、第四区域;11321、第二滚筒;12、第二放置结构;121、第四底板;1211、滑块;122、第五驱动机构;123、第五传动机构;2、宽度调节结构;21、第一驱动机构;22、第一传动机构;23、第二驱动机构;24、第二传动机构;3、推动结构;31、推动部;32、第六驱动机构;33、第六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包括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活动连接有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包括第一放置结构(11)和第二放置结构(12),所述第一放置结构(11)通过宽度调节结构(2)与所述框架滑动相连,所述第一放置结构(11)下方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放置结构(12);所述宽度调节结构(2)设置于所述框架上,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1)和第一传动机构(2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1)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2)与所述第一放置结构(11)相连;所述放置平台上方设置有推动结构(3),所述推动结构(3)滑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第一放置结构包括第一底板(111)、第二底板(112)和第三底板(113),所述第一底板(111)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112)与所述第三底板(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111)上方,所述第二底板(112)与所述第三底板(113)有部分可以通过交错配合拼成完整板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1)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2)与所述第二底板(112)相连;所述第二底板(112)包括第一区域(1121)和第二区域(1122),所述第一区域(1121)为与所述第三底板(113)相配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1122)为所述第二底板(112)的剩余区域,所述第二区域(1122)上设置有第一滚筒(11221),所述第一滚筒(11221)通过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第三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有多排第一转动件(11211),每排所述第一转动件(11211)两侧设置有第一挡板(11212),所述第一转动件(11211)与所述第一挡板(11212)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装车设备用可调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调节结构(2)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3)和第二传动机构(24),所述第二驱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德刘霞武杰戴冬冬霍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