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及其组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21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2
一种密封条,密封条(30)具有:组装部(31),其组装于在汽车的车门窗框(2)的外周部位(2A)的外周侧设置的车外侧卡止部(5X)与车内侧卡止部(5Y)间;中空密封部(32)和外唇部(33),其分别一体成型于组装部(3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板件(3)的车门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3a)及车外侧的面(3b)弹性接触;密封条对车门窗框(2)的固定仅在组装部(31)进行,中空密封部(32)并不直接固定于车门窗框(2)上,组装部(31)与中空密封部(32)通过柱部(34)而相连结,在中空密封部(32)上设置有车门关闭时与车身板件(3)的车门开口边缘弹性接触的车身密封唇(35)。的车身密封唇(35)。的车身密封唇(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密封条及其组装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汽车的车门窗框上并与车身板件的车门开口边缘弹性接触而将车身板件与车门窗框之间密封的密封条及该密封条的组装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如图6所示,密封条50安装于汽车的侧门1的周边,在侧门1 关闭时与车身3侧弹性接触,将侧门1与车身3之间密封。
[0003]作为这样的密封条50,如图7所示,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具有组装于汽车的车门窗框2上的组装部51、分别一体成型于组装部5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且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板件3的车门1开口边缘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弹性接触的中空密封部52和外唇部53,通过一根的柱部54将组装部51与中空密封部52相连结(例如专利文献1的附图)。
[0004]密封条50的组装部51组装于在车门窗框2的外周部位2A的外周侧设置的车外侧卡止部5X与车内侧卡止部5Y之间,密封条50相对于车门窗框 2的固定仅在组装部51进行,中空密封部52并不直接固定于车门窗框2上。
[0005]另外,在车门窗框2的内周部位2B安装有玻璃滑槽20,该玻璃滑槽20 具有:截面呈大致

字形状的安装基部21;一体成型于安装基部21的两端且与升降的车门玻璃4的车外侧及车内侧滑动接触的车外侧唇部22及车内侧唇部23。
[0006]根据这样构成的密封条50,由于通过一根的柱部54将组装部51与中空密封部52相连结,因此即使使得中空密封部52直接叠加于车门窗框2或在车门窗框2设置的装饰件7(Garnish)等上,在将密封条50组装于车门窗框2时,中空密封部52整体以柱部54与组装部51的连结位置为中心而向车外侧旋转,此时中空密封部52的形状在保持不变的状态下被维持而不变形。由此,中空密封部52局部变形而在中空密封部52产生收缩的部分和延展的部分的情况不会发生,因此能够得到如下这样的效果:不会发生中空密封部52的密封性能特别变差的情况。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JP专利第57157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1]但是,在这样的密封条50中,在由于洗车等而从车外侧向着车内侧施加高压水的情况下,该水由外唇部53承受,但是在施加相当大的水压的情况下,一部分的水从车身板件3与外唇部53之间进入,进而水从车身板件3与中空密封部52之间向车内侧浸入的情况有可能会发生。
[0012]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的密封条及其组装构造。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4]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密封条,具有:组装部(31),其组装于在汽车的车门窗框(2)的外周部位(2A)的外周侧设置的车外侧卡止部(15X)与车内侧卡止部(15Y)之间;中空密封部(32)和外唇部(33),其分别一体成型于该组装部(3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在车门(1)关闭时与车身板件(3)的车门(1)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3a)及车外侧的面(3b) 弹性接触;密封条(30)对所述车门窗框(2)的固定仅在所述组装部(31) 进行,所述中空密封部(32)不直接固定于车门窗框(2)上,所述组装部(31) 与所述中空密封部(32)通过柱部(34)而相连结,其特征是,
[0015]在所述中空密封部(32)上设置有所述车门(1)关闭时与所述车身板件 (3)的车门(1)开口边缘弹性接触的车身密封唇(35)。
[0016]另外,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在所述车身密封唇(35)的根部车外侧形成有通过设置凹部而构成的薄壁部(38)。
[0017]另外,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从所述中空密封部(32)的底壁部 (32A)的下侧面延伸设置有与所述车门窗框(2)弹性接触的安装面密封唇 (36)。
[0018]另外,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从所述组装部(31)的车外侧部分延伸设置有将所述车外侧卡止部(15X)从车内侧覆盖住并与所述车外侧卡止部(15X)弹性接触的覆盖唇(37)。
[0019]另外,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所述中空密封部(32)包括有:底壁部(32A),其沿着所述车门窗框(2)的车内侧面(2C)而大致平行的设定;竖立壁部(32B),其从该底壁部(32A)的车外侧端部沿着与车内外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竖立设置;密封壁部(32C),其与该竖立壁部(32B)的端部及所述底壁部(32A)的车内侧端部相连接,且向着外方向隆起弯曲;并且,所述密封壁部(32C)以相对于所述竖立壁部(32B)而向车内侧弯曲的方式与所述竖立壁部(32B)相连接,
[0020]所述车身密封唇(35)被设置成,从相比于所述密封壁部(32C)与所述竖立壁部(32B)的连接位置而偏向所述密封壁部(32C)侧的位置,向着车外侧延伸。
[0021]另外,技术方案6的密封条的组装构造,是所述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条(30)组装到所述车门窗框(2)上的构造,其特征是,
[0022]在所述车门(1)关闭时所述中空密封部(32)所弹性接触的所述车身板件(3)的车门(1)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3a),与所述外唇部(33)所弹性接触的所述车身板件(3)的车门(1)开口边缘的车外侧的面(3b),通过从车外侧向着车内侧下降的倾斜面(3c)而连接设置,且形成有台阶差,在所述车门(1)关闭时所述车身密封唇(35)的前端(35a)首先与所述倾斜面(3c)相抵接。
[0023]另外,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在所述车门(1)关闭时所述中空密封部(32)所弹性接触的所述车身板件(3)的车门(1)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3a),在所述车门(1)关闭时与所述车门窗框(2)的车内侧面(2C) 大致平行,所述中空密封部(32)弹性接触于所述车身板件(3)的车门(1) 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3a)与所述倾斜面(3c)的连接设置位置(P)。
[0024]另外,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附图以及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对应要素或对应事项。
[002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中空密封部上设置有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板件的车门开口边
缘弹性接触的车身密封唇,因此即使是存在由于洗车等而以外唇部不能承受住高压水,高压水从车身板件与外唇部之间向车内侧侵入的情况,由于利用车身密封唇而被挡住,因此也能够防止水进一步向车内侧侵入。
[0027]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车身密封唇的根部车外侧形成有通过设置凹部而构成的薄壁部,因此车身密封唇容易挠曲,能够极力使得中空密封部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时由中空密封部的截面整体造成的压缩载荷不会上升。另外,由于在车身密封唇的根部车外侧形成有通过设置凹部而构成的薄壁部,因此车身密封唇的前端受力并被该力拉拽而倒向车内侧,且在此状态下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从而提高了密封性。
[002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从密封条的中空密封部的底壁部的下侧面延伸设置有与车门窗框弹性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密封条,具有:组装部,其组装于在汽车的车门窗框的外周部位的外周侧设置的车外侧卡止部与车内侧卡止部之间;中空密封部和外唇部,其分别一体成型于该组装部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板件的车门开口边缘的车内侧的面及车外侧的面弹性接触;密封条对所述车门窗框的固定仅在所述组装部进行,所述中空密封部不直接固定于所述车门窗框上,所述组装部与所述中空密封部通过柱部而相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空密封部上设置有车身密封唇,该车身密封唇在所述车门关闭时与所述车身板件的车门开口边缘弹性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密封唇的根部车外侧形成有通过设置凹部而构成的薄壁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空密封部的底壁部的下侧面延伸设置有与所述车门窗框弹性接触的安装面密封唇。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空密封部的底壁部的下侧面延伸设置有与所述车门窗框弹性接触的安装面密封唇。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组装部的车外侧部分延伸设置有将所述车外侧卡止部从车内侧覆盖住并与所述车外侧卡止部弹性接触的覆盖唇。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密封部包括有:底壁部,其沿着所述车门窗框的车内侧面而大致平行的设定;竖立壁部,其从该底壁部的车外侧端部沿着与车内外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竖立设置;密封壁部,其与该竖立壁部的端部及所述底壁部的车内侧端部相连接,且向着外方向隆起弯曲;并且,所述密封壁部以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峠田慎吾长谷川博
申请(专利权)人: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