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器件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6862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器件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器件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定位结构和注水槽,其中,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放置器件;所述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并注入散热液体以带走器件的热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散热主体,在散热主体上设置用于放置器件的定位结构和注水槽,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经注水槽注入散热液体,散热液体通过毛细管效应扩散流动至注水通道,使得定位结构与器件之间形成液体膜,液体膜在器件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焊接后从液相转变为气相,快速将大量热量吸收,同时,散热主体将其余热量散发,从而防止器件非焊接区出现温度过高或过热损伤问题,起到保护器件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器件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器件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器件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器件采焊接加工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加热方式对器件进行加热以便焊接。高频感应加热是目前低温玻璃焊料或锡类焊料焊接时的理想加热方式,特别适用于要求非接触的小型器件,但其快速产生的大量热量容易对器件其它非焊接区造成损伤。现有对器件焊接时的散热方式是:通过在器件周围增加大型的散热铜板或者冷凝板将多余热量散去,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将短时间产生的大量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散去,特别是对于小型器件或者焊接区附近有热敏感部件的器件,散热效果不佳,容易对器件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器件散热装置,解决器件采用高频感应加热时散热效果不佳,器件容易损伤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器件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定位结构和注水槽,其中,定位结构,用于放置器件;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并注入散热液体以带走器件的热量。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沿注水槽的路径设置的多个斜面,多个所述斜面围合形成储液部。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主体上还设有与注水槽连通的开槽,所述开槽设于其中一所述斜面上。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散热主体上用于放置器件的定位槽。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注水槽包括沿定位槽的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槽段以及沿定位槽的深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二槽段、第一槽段和第三槽段依次连通。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二槽段和/或第三槽段的横截面呈圆弧形结构。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主体上还设有由每一所述斜面延伸至注水槽设置的端面。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定位槽内设有用于对器件进行限位的限位部。本技术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散热主体的材质为黄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散热主体,在散热主体上设置用于放置器件的定位结构和注水槽,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经注水槽注入散热液体,散热液体通过毛细管效应扩散流动至注水通道,使得定位结构与器件之间形成液体膜,液体膜在器件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焊接后从液相转变为气相,快速将大量热量吸收,同时,散热主体将其余热量散发,散热效果良好,从而防止器件非焊接区出现温度过高或过热损伤问题,起到保护器件的作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器件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器件散热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器件散热装置(放置有器件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器件散热装置(放置有器件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器件散热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4,所述器件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主体10,所述散热主体10上设有定位结构和注水槽11,其中,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放置器件A;所述注水槽11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并注入散热液体以带走器件的热量。通过设置散热主体10,在散热主体10上设置用于放置器件A的定位结构和注水槽11,经注水槽11注入散热液体,散热液体通过毛细管效应扩散流动至注水通道,使得定位结构与器件A之间形成液体膜B,当高频感应开始加热器件焊接区A1时,快速产生的热量通过器件A壳体从焊接区A1传导到非焊接区时,非焊接区的液体膜B受热直接从液相转变为气相,快速地将大量热量吸取离器件A;同时其余热量再通过散热主体10散发,散热效果良好,从而防止非焊接区出现温度过高或过热损伤问题,起到保护器件A的作用。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散热主体10的材质可采用黄铜,黄铜的成本低,散热效果良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青铜、紫铜、铝及其合金等可对器件A散热的材质。另外,所述散热液体可以采用液体水,液体水在器件A与定位结构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当器件A加热焊接时,通过液体水膜从液相转变为气相时需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特点,快速地将焊接时产生的多余热量带离器件A,从而防止器件A内部或关键部位过热导致功能失效。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所述散热主体10上还设有用于存储散热液体的储液部12,所述储液部12与注水槽11连通。储液部12可注入并存储散热液体,散热液体不断通过毛细管效应注入至注水槽11,再通过毛细管效应扩散到定位结构与器件A之间,为器件A散热。具体地,所述散热主体10上设有沿注水槽11的路径设置的多个斜面121,多个所述斜面121围合形成储液部12。通过在多个斜面121围合形成的空间注入散热液体,存储散热液体,结构简单。其中,可在散热主体10上设置与注水槽11连通的开槽13,并将开槽13设于其中一所述斜面121上。通过该开槽13可注入散热液体至注水槽11,且散热液体可存储于多个斜面121围合形成的存储部中。开槽13加速散热液体注入至注水槽11中,且方便注入散热液体。进一步地,参考图1,所述散热主体10上还设有由每一所述斜面121延伸至注水槽11设置的端面14,端面14增加散热主体10与器件A的接触面积。散热液体在端面14与器件A之间形成液体膜B,在器件A进行高频感应加热时对器件A进行散热。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散热主体10上用于放置器件的定位槽15。将器件放置于定位槽15中,器件与散热主体10贴合,器件端面与注水槽11形成注水通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结构也可以是设于散热主体10上的卡扣件,将器件定位于散热主体10上,使其与散热主体10贴合,器件端面与注水槽11形成注水通道。进一步地,定位槽15内设有用于对器件A进行限位的限位部151。具体地,定位槽15内设置有两用于对器件A进行限位的凸起,两所述凸起形成限位部15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注水槽11包括沿定位槽15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槽段111以及沿定位槽15的深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槽段112和第三槽段113,所述第二槽段112、第一槽段111和第三槽段113依次连通。散热液体注入依次连通的第二槽段112、第一槽段111和第三槽段113,围合器件A的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能充分地在器件A的各端面14与定位槽15之间形成液体膜B,对器件A充分散热,避免器件A因高频感应加热损伤。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槽段112和第三槽段113中一者或者两者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结构。圆弧形结构能通过毛细管效应对散热液体的扩散能力更好。本实施例中,还可在散热主体10上设置用于避让器件A管脚的避让槽16。操作人员将器件A放置于定位槽15中,器件A的管脚位于避让槽16中。本技术中,可采用液体水作为散热液体带走器件的热量。在使用本技术的器件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定位结构和注水槽,其中,/n定位结构,用于放置器件;/n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并注入散热液体以带走器件的热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定位结构和注水槽,其中,
定位结构,用于放置器件;
注水槽,与器件端面构成注水通道,并注入散热液体以带走器件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上还设有用于存储散热液体的储液部,所述储液部与注水槽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沿注水槽的路径设置的多个斜面,多个所述斜面围合形成储液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上还设有与注水槽连通的开槽,所述开槽设于其中一所述斜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礼初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昂纳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