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瑶专利>正文

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900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还包括:第一减震座固定在第一横梁的上侧的端部;第二减震座固定在第二横梁的上侧的端部;弹簧板固定在第二减震座和第一横梁之间;减震梁两端固定在第二减震座的上端和第一减震座的上端;第一减震座包括内筒,内筒的外侧固定有外筒;第二减震座包括壳体,还包括顶板;第一隔板固定在壳体的内腔的中部;承载架固定在壳体的底部;第一减震组件设置在顶板和第一隔板之间;第二减震组件设置在第一隔板和承载架之间;减震梁包括震架,还包括隔离件,隔离件枢接在减震架内;隔离件将减震架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减震室;收缩件设置在减震室内;弹簧架固定在收缩件的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
技术介绍
汽车底盘在是车辆的重要部件,由于支撑车身和安装车轮。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当路面不平整时车辆会出现颠簸,车辆和路面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该相互作用力传递到车辆底盘上,会对底盘造成损坏。现有的车辆底盘上都安装的减震结构大多采用弹簧板结构,该弹簧板结构在受到挤压时会产生变形以吸收挤压了,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弹簧板一直处于弯折状态,且长时间的在一个方向上弯曲,不能根据车辆底盘当时的受力情况进行自我修复,很容易造成疲劳损坏。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在受到挤压时能相应的产生变形以吸收挤压力,起到缓冲作用;且该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在受到挤压后能够复位,避免长时间处于一个弯折状态导致疲劳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用以解决汽车底盘的减震部件在受到挤压后不能自动复位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还包括:第一减震座,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一横梁的上侧的端部;第二减震座,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横梁的上侧的端部;弹簧板,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和第一横梁之间;减震梁,其两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的上端和第一减震座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震座包括内筒,在内筒的外侧固定有外筒;所述第二减震座包括长方体状的壳体,还包括:顶板,其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一隔板,其固定在壳体的内腔的中部;承载架,其固定在壳体的底部;第一减震组件,其设置在顶板和第一隔板之间;第二减震组件,其设置在第一隔板和承载架之间;所述减震梁包括长方体状的减震架,还包括:隔离件,其枢接在减震架内;隔离件将减震架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减震室;收缩件,其设置在减震室内;弹簧架,其用螺栓固定在收缩件的上端。优选地,所述内筒包括圆管状的壳子,还包括:端板,其固定在壳子的两个端口处;橡胶板,其滑动在壳子的内腔里面;承载座,其固定在两个橡胶板之间;挤压管,其设置在橡胶板的背离承载座的一侧;中心杆,其旋接在挤压管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端板上;支撑块,其铰接在壳子的内壁上;多个支撑块沿着壳子的圆周方向分布;两圈支撑块连接到两个端板上;支撑杆,其铰接在挤压管和支撑块之间;承载环,其设置在壳子的外壁上;第一弹簧,其套设在中心杆上且压紧在挤压管和端板之间。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外壳,还包括:承载槽,其沿着外壳的轴向穿设于其上部;承载槽是圆台状的;固定孔,其沿着外壳的轴向穿设于其下部;固定孔是圆柱状的;在承载槽和固定孔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的台阶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组件包括矩形的外框,还包括:第一承载柱,其是圆柱状的且滑动的穿设在外框的一端;第二承载柱,其是圆柱状的且滑动的穿设在外框的另一端;第一拨动盖,其是圆形的;两个第一拨动盖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的上端;第二拨动盖,其是圆形的;两个第二拨动盖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的下端;拨动板,其枢接在外框内;两个拨动板交叉成X形状;拨动板的两端分别铰接到第一拨动盖和第二拨动盖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减震组件包括承载杆,还包括:第一底座,其是圆形的且用螺纹旋接在承载杆的下部;第二底座,其是圆台状的且用螺纹旋接在承载杆的上部;橡胶层,其是圆形的;多个橡胶层层叠的套设在承载杆上且压紧在第二底座的上侧;第二弹簧,其套设在承载杆上且压紧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优选地,所述承载架包括长方体状的框架,还包括:承载块,其是四棱台状的;多个承载块沿着框架的内腔的长度方向排列,且相邻的两个承载块的侧壁贴在一起;承载板,其是矩形的且用螺栓固定在框架的顶部且压紧在承载块的上端。优选地,所述弹簧架包括矩形的第二弹簧板,还包括:侧板,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弹簧板的下侧;两个侧板分别处于第二弹簧板的下侧的两个边缘处。优选地,所述隔离件包括矩形的横板,还包括:转轴,其枢接在横板内;第二隔板,其用螺栓固定在横板的下侧的边缘处。优选地,所述收缩件包括第三底座,还包括:升降件,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三底座的上侧的一端;第二伸缩件,其铰接在第三底座的上侧的另一端处;边框,其一端铰接在升降件的上端且其另一端连接到第二伸缩件的上端;拉动件,其枢接在边框的一端;第一伸缩件,其一端枢接在边框的远离拉动件的一端处;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枢接在拉动件的上部。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件包括长方体状的伸缩管,还包括:伸缩板,其滑动的穿设在伸缩管内;支撑脚,其固定在伸缩板的背离伸缩管的一端的下侧;所述伸缩管包括矩形的导向板,还包括:导向槽,其是凹设于导向板内的长方体状的凹槽;阻尼块,其滑动在导向槽内;两个阻尼块分别处于导向槽的两端处;密封板,其一体成型的连接到导向板上;两个密封板分别处于导向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伸缩板包括长方体状的板子,还包括:滑块,其是矩形的;两个滑块分别固定在板子的两侧;第三弹簧,其绑定在滑块和阻尼块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两组支撑块分别处于承载座的上方和下方,则在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时,对于竖直杆向下的或者竖直向上的作用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在作用力过后,两个第一弹簧开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则处于下方的第一弹簧向上推动承载座,处于上方的第一弹簧开始拉动和其连接的橡胶板,进而带动承载座,承载座竖直方向复位。现有的减震结构采用弹簧板结构受到挤压变形后,弹簧板的形状不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最终造成自身结构的损坏。(2)由于拨动板的在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之间的撬动,确保了在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的受力平衡,确保自身稳定,同时不至于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中任何一个受到较大轴向作用力而偏离原来的的位置。第一承载柱和第二承载柱能够相互撬动对方实现复位。(3)滑块在滑动的时拉动另一侧的一个第三弹簧,第三弹簧拉动和其连接在一起的阻尼块,阻尼块和导向槽之间存在摩擦力,可以对第三弹簧的移动起到阻碍作用,避免快速滑动出现碰撞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第三弹簧被拉长变形,吸收拉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保护作用。当作用到减震梁上的挤压力去除之后,滑块两侧的第三弹簧会自动复位到原来的状态,带动滑块复位。伸缩板会滑动的到伸缩管内恢复到原状,实现复位。第二伸缩件复位同时带动边框转动到原来的位置,边框的前端带动第一伸缩件复位,第一伸缩件带动拉动件复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4),还包括:/n第一减震座(2),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一横梁(1)的上侧的端部;/n第二减震座(5),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横梁(4)的上侧的端部;/n弹簧板(3),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5)和第一横梁(1)之间;/n减震梁(6),其两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5)的上端和第一减震座(2)的上端;/n所述第一减震座(2)包括内筒(21),在内筒(21)的外侧固定有外筒(22);/n所述第二减震座(5)包括长方体状的壳体(52),还包括:/n顶板(51),其设置在壳体(52)的顶部;/n第一隔板(54),其固定在壳体(52)的内腔的中部;/n承载架(56),其固定在壳体(52)的底部;/n第一减震组件(53),其设置在顶板(51)和第一隔板(54)之间;/n第二减震组件(55),其设置在第一隔板(54)和承载架(56)之间;/n所述减震梁(6)包括长方体状的减震架(61),还包括:/n隔离件(63),其枢接在减震架(61)内;隔离件(63)将减震架(61)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减震室;/n收缩件(64),其设置在减震室内;/n弹簧架(62),其用螺栓固定在收缩件(64)的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4),还包括:
第一减震座(2),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一横梁(1)的上侧的端部;
第二减震座(5),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横梁(4)的上侧的端部;
弹簧板(3),其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5)和第一横梁(1)之间;
减震梁(6),其两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减震座(5)的上端和第一减震座(2)的上端;
所述第一减震座(2)包括内筒(21),在内筒(21)的外侧固定有外筒(22);
所述第二减震座(5)包括长方体状的壳体(52),还包括:
顶板(51),其设置在壳体(52)的顶部;
第一隔板(54),其固定在壳体(52)的内腔的中部;
承载架(56),其固定在壳体(52)的底部;
第一减震组件(53),其设置在顶板(51)和第一隔板(54)之间;
第二减震组件(55),其设置在第一隔板(54)和承载架(56)之间;
所述减震梁(6)包括长方体状的减震架(61),还包括:
隔离件(63),其枢接在减震架(61)内;隔离件(63)将减震架(61)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减震室;
收缩件(64),其设置在减震室内;
弹簧架(62),其用螺栓固定在收缩件(64)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21)包括圆管状的壳子(212),还包括:
端板(211),其固定在壳子(212)的两个端口处;
橡胶板(215),其滑动在壳子(212)的内腔里面;
承载座(216),其固定在两个橡胶板(215)之间;
挤压管(218),其设置在橡胶板(215)的背离承载座(216)的一侧;
中心杆(219),其旋接在挤压管(218)内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端板(211)上;
支撑块(213),其铰接在壳子(212)的内壁上;多个支撑块(213)沿着壳子(212)的圆周方向分布;两圈支撑块(213)连接到两个端板(211)上;
支撑杆(214),其铰接在挤压管(218)和支撑块(213)之间;
承载环(217),其设置在壳子(212)的外壁上;
第一弹簧(220),其套设在中心杆(219)上且压紧在挤压管(218)和端板(2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2)包括外壳(222),还包括:
承载槽(221),其沿着外壳(222)的轴向穿设于其上部;承载槽(221)是圆台状的;
固定孔(223),其沿着外壳(222)的轴向穿设于其下部;固定孔(223)是圆柱状的;
在承载槽(221)和固定孔(223)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的台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适应减震的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组件(53)包括矩形的外框(534),还包括:
第一承载柱(533),其是圆柱状的且滑动的穿设在外框(534)的一端;
第二承载柱(536),其是圆柱状的且滑动的穿设在外框(534)的另一端;
第一拨动盖(532),其是圆形的;两个第一拨动盖(532)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柱(533)和第二承载柱(536)的上端;
第二拨动盖(535),其是圆形的;两个第二拨动盖(535)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柱(533)和第二承载柱(536)的下端;
拨动板(531),其枢接在外框(534)内;两个拨动板(531)交叉成X形状;拨动板(531)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瑶
申请(专利权)人:吕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