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0423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42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热管理系统,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电池换热流路,电池换热流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出口和第一入口连通;充电站热管理系统包括蓄冰池、制冰罐、刮刀以及制冰机组,蓄冰池上设置的蓄冰池第一入口经由第一流路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口连接,蓄冰池第一出口经由第二流路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入口连接,制冰罐包括底壁和围绕底壁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侧壁的内壁与侧壁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蒸发腔输送冷媒,刮刀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制冰罐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
本公开涉及电池包热管理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
技术介绍
当电动车在充电过程时,电动车的电池包的温度会不断上升,若电池包的温度过高,超过其适宜的充电温度,则会影响电池包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池包有起火、爆炸的可能。在现有技术中,当电池包充电时,一般通过风冷散热器向电池包吹风来实现电池包与外界空气的换热,进而为电池包降温;或者,通过车辆上的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然而,对于利用风冷散热器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在外界温度较高、电池包与外界空气的温差较小时,电池包的冷却效果较差,甚至外界空气的温度高于电池包的温度时,反而会对电池包进行加热,增加电池包爆炸起火的可能性;对于利用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在电池包充电时,乘员舱并无制冷需求,但车载空调系统仍需运行,增加了车辆的能耗负担。无论是利用风冷散热器还是利用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都是利用了车辆上的设备为电池包提供冷量,电池包需要一边充电一边为风冷散热器或车载空调系统供电,增加了电池包的充电时间,不利于缩短电动车的充电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电池换热流路,所述电池换热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构造为能够使得车辆的电池包设置在所述电池换热流路上;充电站热管理系统,包括蓄冰池、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制冰罐、刮刀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和蓄冰池第一出口,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经由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经由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制冰罐包括底壁和围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所述侧壁的内壁与所述侧壁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输送冷媒,所述刮刀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制冰罐运动,以将所述侧壁的内壁上的冰刮落。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站,包括充电站热管理系统,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包括蓄冰池、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制冰罐、刮刀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和蓄冰池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端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上的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制冰罐包括底壁和围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所述侧壁的内壁与所述侧壁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输送冷媒,所述刮刀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制冰罐运动,以将所述侧壁的内壁上的冰刮落。可选地,所述制冰腔形成为筒状,所述刮刀包括能够在所述制冰腔内转动的转轴和形成在所述转轴上的螺旋刀片,所述刮刀构造为能够在所述转轴转动时通过所述螺旋刀片刮落所述侧壁的内壁上的冰,并将所述冰从所述制冰腔的开放端排出。可选地,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端面上形成由溢流缺口。可选地,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可选地,所述蓄冰池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将所述蓄冰池内部分割成储冰腔和集水腔,所述制冰罐位于所述储冰腔内,以使所述刮刀从所述制冰罐中刮出的冰能够掉落到所述滤网上,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与所述储冰腔连通,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与所述集水腔连通。可选地,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与所述集水腔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制冰腔连通。可选地,所述集水腔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集水腔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可选地,所述制冰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以及第一通流支路,所述制冰罐上设置有与所述蒸发腔连通的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口经由所述第一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冷媒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媒口经由所述第一通流支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制冰机组还包括第二通流支路,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或与经由所述第二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入口选择性地经由所述第一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或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以使所述制冰机组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经由所述第一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经由所述第二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制冰机组还包括第二板式换热器、第二膨胀阀、第二水泵、第三通流支路以及第四通流支路,所述蓄冰池内设置有集水腔,且所述蓄冰池上设置有与所述集水腔连通的蓄冰池第二入口和蓄冰池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与所述蓄冰池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口连通,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口与所述蓄冰池第二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口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三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或分别经由所述第二通流支路和所述第三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四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入口选择性地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或分别经由所述第一通流支路和所述第四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四口连通;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经分别由所述第一通流支路和所述第四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四口连通,在所述第二通过状态,所述压缩机的出口分别经由所述第二通流支路和所述第三通流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四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制冰机组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A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B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C口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D口与所述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四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四通阀的A口与D口导通,所述四通阀的B口与C口导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四通阀的A口与C口导通,所述四通阀的B口与D口导通。可选地,所述第二流路上还设置有第三水泵,所述第一流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流路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流路和/或所述第二流路上设置有流量传感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2)和电池换热流路(103),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构造为能够使得车辆的电池包(101)设置在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上;/n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罐(216)、刮刀(217)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经由所述第一流路(202)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经由所述第二流路(203)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制冰罐(216)包括底壁(2161)和围绕所述底壁(2161)的侧壁(2162),所述底壁(2161)和所述侧壁(2162)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2163),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与所述侧壁(2162)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2164),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2164)输送冷媒,所述刮刀(217)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制冰罐(216)运动,以将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上的冰刮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2)和电池换热流路(103),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构造为能够使得车辆的电池包(101)设置在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上;
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罐(216)、刮刀(217)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经由所述第一流路(202)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经由所述第二流路(203)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制冰罐(216)包括底壁(2161)和围绕所述底壁(2161)的侧壁(2162),所述底壁(2161)和所述侧壁(2162)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2163),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与所述侧壁(2162)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2164),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2164)输送冷媒,所述刮刀(217)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制冰罐(216)运动,以将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上的冰刮落。


2.一种充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罐(216)、刮刀(217)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述第一流路(202)的第一端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上的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中的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一流路(202)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连通,所述第二流路(203)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二流路(203)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连通;
所述制冰罐(216)包括底壁(2161)和围绕所述底壁(2161)的侧壁(2162),所述底壁(2161)和所述侧壁(2162)共同限定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制冰腔(2163),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与所述侧壁(2162)的外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蒸发腔(2164),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2164)输送冷媒,所述刮刀(217)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制冰罐(216)运动,以将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上的冰刮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腔(2163)形成为筒状,所述刮刀(217)包括能够在所述制冰腔(2163)内转动的转轴(2171)和形成在所述转轴(2171)上的螺旋刀片(2172),所述刮刀(217)构造为能够在所述转轴(2171)转动时通过所述螺旋刀片(2172)刮落所述侧壁(2162)的内壁上的冰,并将所述冰从所述制冰腔(2163)的开放端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2162)远离所述底壁(2161)的端面上形成由溢流缺口(216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还包括电机(218),所述电机(218)用于驱动所述转轴(217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池(201)内设置有滤网(220),所述滤网(220)将所述蓄冰池(201)内部分割成储冰腔(2011)和集水腔(2012),所述制冰罐(216)位于所述储冰腔(2011)内,以使所述刮刀(217)从所述制冰罐(216)中刮出的冰能够掉落到所述滤网(220)上,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与所述储冰腔(2011)连通,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与所述集水腔(201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水泵(204),所述第一水泵(204)的入口与所述集水腔(2012)连通,所述第一水泵(204)的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永祥雷晓钧吕文春吕书军陈玲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