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特征尺寸不断减小。金属互连的多层布线导致金属导线的电阻、线间电容和层间电容增大,从而使RC延迟时间、串扰噪声和功耗等增加,这些问题成为集成电路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采用Cu金属互连线(电阻率为1.7μΩ·cm)代替Al金属互联线(电阻率为3μΩ·cm),减小电阻;另一方面用低介电常数(低k)介质材料(如SiCOH)代替二氧化硅(k>>3.9),降低金属互连层间的寄生电容。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推进,铜互连双镶嵌工艺沟槽以及通孔的横向尺寸不断缩小。为了能够在铜互连双镶嵌工艺沟槽以及通孔中填充更多无孔洞、低电阻率的铜层,集成电路后道工艺对扩散阻挡层的厚度以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国际半导体工艺技术发展规划,集成电路工艺中先进微处理器(MPU)技术对扩散阻挡层厚度要求,在10nm以下技术节点时,阻挡层将缩减到2nm以下。对于如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n底部沟槽,形成在绝缘介质(200)内,内部填充底层铜互连线(201);/n通孔,贯穿第一刻蚀终止层(20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203)所构成的第一介质叠层,通孔内填充有石墨烯(204);/n顶部沟槽,贯穿第二刻蚀终止层(205)和第二绝缘介质层(206)所构成的第二介质叠层,内部填充有顶层铜互连线;/n介质覆盖层(210),覆盖上述结构的上表面,/n其中,所述石墨烯(20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顶层铜互连线和底层铜互连线(201)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底部沟槽,形成在绝缘介质(200)内,内部填充底层铜互连线(201);
通孔,贯穿第一刻蚀终止层(20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203)所构成的第一介质叠层,通孔内填充有石墨烯(204);
顶部沟槽,贯穿第二刻蚀终止层(205)和第二绝缘介质层(206)所构成的第二介质叠层,内部填充有顶层铜互连线;
介质覆盖层(210),覆盖上述结构的上表面,
其中,所述石墨烯(20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顶层铜互连线和底层铜互连线(201)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层铜互连线包括铜扩散阻挡层(207)、Cu籽晶层(208)和金属铜(209),其中,所述铜扩散阻挡层(207)覆盖所述顶部沟槽的侧壁和下表面,所述Cu籽晶层(208)覆盖所述铜扩散阻挡层(207),所述金属铜(209)覆盖所述Cu籽晶层(208),并完全填充所述顶部沟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刻蚀终止层、所述第二刻蚀终止层是SiCN、SiN、SiC、SiON和SiOC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覆盖层是SiCN、SiC、SiN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石墨烯/铜复合互连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在绝缘介质(200)内形成底部沟槽,并在底部沟槽内填充底层铜互连线(201);
依次形成第一刻蚀终止层(202)和第一绝缘介质层(203),刻蚀所述第一刻蚀终止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宝,陈琳,孙清清,张卫,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