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绕制装置及绕线轴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521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9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绕制装置及绕线轴,该线圈绕制装置包括绕制单元、绕线辅助单元及旋转单元;绕制单元包括安装件、绕线轴、以及第一驱动器,安装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绕线轴穿设于安装孔中,且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绕线轴相对于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往复移动;绕线辅助单元包括连接件、配合件、以及第二驱动器,所有配合件的一侧相配合形成套孔,套孔与连接件之间设有避让空间,套孔与绕线轴套接配合,使得配合件与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空间,第二驱动器驱动配合件运动,使得套孔打开或关闭;旋转单元能够带动绕线轴旋转,或旋转单元能够带动绕线轴及配合件沿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绕制装置及绕线轴
本专利技术涉及音圈制作
,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圈绕制装置及绕线轴。
技术介绍
扬声器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音圈在通电状态下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从而带动振膜振动,产生声音。目前,具有至少两个线圈的音圈制作时,第一个线圈在绕线轴上绕制完成后,还需要在绕线轴上绕制其他线圈,最后再将绕制好线圈在绕线轴上紧贴进行粘接固定。此过程中,需要将已经绕制后的线圈重新套入绕线轴或在绕线轴上调整位置时,但已经绕制后的线圈冷却收缩会与绕线轴发生过渡配合,而导致已经绕制好的线圈重新套入绕线轴或在绕线轴上调整位置时,线圈的结构容易发生偏移,导致音圈制作的良品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圈绕制装置及绕线轴。该绕线轴能够辅助进行线圈的绕制,以及预设数量的线圈的粘接固定,且导致已经绕制好的线圈重新套入绕线轴或在绕线轴上调整位置时,线圈的结构不易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音圈制作的良品率。该线圈绕制装置采用了该绕线轴,能够减少线圈移动过程中结构偏移,有利于提高音圈制作的良品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轴,包括用于连接的第一本体、用于辅助绕线的第二本体以及用于辅助粘接的第三本体,第二本体的一端与第一本体固定,第二本体的另一端与第三本体固定;其中,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相似,且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上述绕线轴应用于音圈制作时,线圈可以通过第二本体进行绕制,绕制好的线圈可以在第二本体上移动;而需要进行线圈的粘接固定时,可以利用第三本体进行承载已经制作好的线圈,由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便于将已经制作好的线圈的套入第三本体或在第三本体上移动,此过程中,线圈的结构不易发生偏移;同时通过移动在第二本体上的线圈,使得第三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线圈相互紧贴,由于金属线上本身涂抹有粘胶,故加热后即可将第三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线圈固定成音圈。如此,该绕线轴能够辅助进行线圈的绕制,以及预设数量的线圈的粘接固定,且导致已经绕制好的线圈重新套入绕线轴或在绕线轴上调整位置时,线圈的结构不易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音圈制作的良品率。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本体的自由端设有导入部,导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倒锥角结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圈绕制装置,包括绕制单元、绕线辅助单元及旋转单元;绕制单元包括安装件、绕线轴、以及第一驱动器,安装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绕线轴穿设于安装孔中,且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绕线轴相对于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往复移动;绕线辅助单元设有套孔,套孔与绕线轴套接配合,使得绕线辅助单元与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空间;旋转单元能够带动绕线轴旋转,或旋转单元能够带动绕制单元及绕线辅助单元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上述线圈绕制装置使用时,第一驱动器动作,使得绕线轴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将金属线的一端固定在绕线轴上,旋转单元动作,使绕线轴旋转,使得金属线在绕线轴上绕织形成第一个线圈。获得第一个线圈后,第一驱动器动作,使得绕线轴移动,使得第一个线圈移出限位空间。然后再将金属线的一端固定在绕线轴上,旋转单元再动作,使绕线轴旋转,使得金属线在绕线轴上绕织形成第二个线圈。如此,往复操作,获得预设数量的线圈后,需进行线圈的粘接固定时,可以利用第三本体进行承载已经制作好的线圈,由于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便于将已经制作好的线圈的套入第三本体或在第三本体上移动,此过程中,线圈的结构不易发生偏移;同时通过移动在第二本体上的线圈,使得第三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线圈相互紧贴,由于金属线上本身涂抹有粘胶,故加热后即可将第三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线圈固定成音圈。如此,该线圈绕制装置采用了该绕线轴,能够减少线圈移动过程中结构偏移,有利于提高音圈制作的良品率。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绕线辅助单元包括连接件、至少两个配合件、以及第二驱动器,所有配合件相配合形成套孔,套孔与连接件之间设有避让空间,套孔与绕线轴套接配合,使得配合件与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空间,第二驱动器驱动至少一个配合件运动,使得套孔打开或关闭。如此,上述线圈绕制装置使用时,第二驱动器动作,使得套孔处于打开状态;然后第一驱动器动作,使得绕线轴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然后再关闭套孔。将金属线的一端固定在绕线轴上,旋转单元动作,使绕线轴旋转或绕线轴及配合件沿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使得金属线在绕线轴上绕织形成第一个线圈。获得第一个线圈后,第二驱动器再动作,使得套孔打开,第一驱动器动作,使得绕线轴移动,使得第一个线圈移出限位空间,设置于避让空间中,且设置于第三本体上。然后再关闭套孔,再将金属线的一端固定在绕线轴上,旋转单元再动作,使绕线轴旋转或绕线轴及配合件沿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使得金属线在绕线轴上绕织形成第二个线圈。如此,往复操作,可以在同一根绕线轴上绕制出至少两个线圈,且能够避免已经绕制好的线圈对后面新进行绕制的线圈的影响。进一步地,在绕制轴上,完成预设数量的线圈绕制后,将所有的线圈设置于限位空间内;然后关闭套孔,使得绕线轴移动,调整相邻线圈之间的预设距离,最后加热所有线圈固定成一个音圈。如此,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有利于保证具有至少两个线圈的音圈的品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配合件可相对于连接件旋转;配合件的数量与第二驱动器的数量一一对应,且一个第二驱动器驱动一个配合件旋转;或绕线辅助单元还包括联动件,配合件可转动设置于连接件上,且第二驱动器通过联动件带动所有配合件同步转动,使得套孔打开或关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配合件的一侧朝向绕线轴设置,且配合件的一侧设有用于形成套孔的凹面,配合件还设有间隔设置于凹面的两端的抵压端以及承压端;当所有配合件的凹面相配合形成套孔时,相邻两个配合件之间,其中一个配合件的抵压端与另一个配合件的承压端相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设有与绕线轴间隙配合的容纳孔,容纳孔设置于套孔的上方形成避让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配合件能够自动复位,使得所有配合件的一侧相配合形成套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配合件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使得配合件能够自动复位;或配合件可弹性复位设置于连接件上,使得配合件能够自动复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旋转单元包括第一旋转器及第二旋转器,第一旋转器用于带动绕线轴旋转,第二旋转器用于带动配合件旋转,第一旋转器与第二旋转器相配合,使得绕线轴及配合件沿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线圈绕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线圈绕制装置的套孔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线圈绕制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A-A的剖视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的第一本体、用于辅助绕线的第二本体以及用于辅助粘接的第三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本体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相似,且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的第一本体、用于辅助绕线的第二本体以及用于辅助粘接的第三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本体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相似,且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所述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本体的横截面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本体的自由端设有导入部,所述导入部为倒圆角结构或倒锥角结构。


4.一种线圈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绕制单元,所述绕制单元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的绕线轴,所述绕制单元还包括安装件、以及第一驱动器,所述安装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绕线轴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绕线轴相对于所述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往复移动;
绕线辅助单元,所述绕线辅助单元设有套孔,所述套孔与所述绕线轴套接配合,使得所述绕线辅助单元与所述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限位空间;及
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能够带动所述绕线轴旋转,或所述旋转单元能够带动所述绕制单元及所述绕线辅助单元绕所述绕线轴的中心线同步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绕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辅助单元包括连接件、至少两个配合件、以及第二驱动器,所有所述配合件相配合形成所述套孔,所述套孔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有避让空间,所述套孔与所述绕线轴套接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学园张国建陈俊黄博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