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2721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包括轨道单元和轨道座,多个轨道单元左右依次排列,每相邻两个轨道单元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同一个轨道座相连接,所述轨道单元包括前立板、后立板和连接在前立板与后立板之间的左右间隔分布的多个轨道齿,所述前立板的底面和前侧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后立板的上部设有向后凸出的台阶,所述后立板的顶面、台阶的后侧面和台阶的底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滚筒式采矿机导向系统对高硬度、高块度矿料的适应性,避免导向系统快速磨损压溃,故障处理时间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供采矿机在其上行走和滑行的轨道,尤其适用于矿料呈块状、采用现有导向滑靴磨损明显、特别是现有导向滑靴的底勾磨损严重的情况,属于井工采矿机械

技术介绍
采用滚筒式采矿机开采高硬度矿料时,截割坚硬矿料产生的反作用力(尤其是冲击)对采矿机的行走啮合系统影响很大,而且较大块度的矿石使采矿机行走啮合系统的适应性(因偏载引起接触表面越快磨损、压溃等表示适应性越差)面临严峻考验,例如图12所示的现有结构的行走啮合系统,当遇到轨道处高硬度、大块度积料无法有效排出时,行走轮齿来不及破碎岩块、导向滑靴被岩块别卡等导致啮合系统出现严重磨损与压溃,从而导致行走啮合系统的寿命明显降低,常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更换,严重影响开采的经济性。针对上述问题,业内曾提出增加采矿机导向滑靴接触面的耐磨层厚度和长度,同时对轨道接触面采取进一步的表面硬化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并提高了现有采矿机行走啮合系统的使用寿命,但是上述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仍然影响采矿机的行走速度,仍是制约产能、经济性开采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能解决滚筒式采矿机行走啮合系统对高硬度、高块度矿料的适应性问题,避免该种条件下行走啮合系统快速磨损、压溃以及需要大量更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有:一种轨道,包括轨道单元和轨道座,多个轨道单元左右依次排列,每相邻两个轨道单元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同一个轨道座相连接,所述轨道单元包括前立板、后立板和连接在前立板与后立板之间的左右间隔分布的多个轨道齿,所述前立板的底面和前侧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后立板的上部设有向后凸出的台阶,所述后立板的顶面、台阶的后侧面和台阶的底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后立板的左右两端的下方各自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耳,所述轨道单元通过所述连接耳安装到所述轨道座上。相邻两个轨道齿之间为轨道齿窝,轨道齿窝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优选采用竖直延伸的表面。或者,所述轨道齿窝的前后宽度也可以设置为上窄下宽。所述前立板的顶面低于后立板的顶面,所述轨道齿的齿顶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齿顶面,所述轨道齿的下底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下底面,或者,所述前立板的顶面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前立板的顶面与后立板的顶面平齐,所述台阶的高度小于所述前立板的高度。所述轨道座的前部中间优选设置成前低后高的倾斜表面。所述后立板的底部与连接耳的顶部之间优选通过一个倾斜向后向下延伸的过渡段衔接,所述过渡段的顶部向前分别延伸到轨道单元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轨道齿的下底面,所述连接耳的前侧面位于后立板的前侧面的后方。所述过渡段上可以设有位于对应连接耳前方的底部平面,该底部平面与轨道座的前部顶面相接触。所述轨道还可以包括漏料引导面,所述漏料引导面相对所述轨道单元呈前低后高倾斜固定设置,所述漏料引导面位于前立板和后立板的下方。相邻轨道座之间的漏料引导面由漏料引导板的顶面构成,所述轨道座处的漏料引导面由漏料引导板的顶面和/或轨道座上的表面构成。位于相邻两个轨道座之间的漏料引导面是前后连续的,轨道座处的漏料引导面在轨道座的前方和后方是分开设置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台阶的底面这一硬化表面,与导向滑靴的后方底耐磨层接触与配合,所形成的后方底部导向配合表面能够与前方底部的导向配合表面一起有效平衡行走轮与轨道单元啮合时的受力,尤其是在轨道齿窝填塞高硬度、大块度矿料引起的啮合力(破碎岩块)急增的情况下,不仅增加了底部受力接触面积,而且行走轮两侧平衡受力避免了单侧受力引起的偏载以及偏载导致的高应力接触区,以及快速磨损压溃等问题。由于轨道齿窝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为竖直或接近竖直延伸的表面,即齿窝前后宽度上下等宽或基本等宽,相比现有的上宽下窄的漏斗形齿窝,可方便轨道齿窝内矿料的顺利下落,不会产生矿料阻卡、堆积,有助于解决大块度矿料漏料排料困难的问题。将所述轨道单元整体设置成前部低后部高的倾斜式结构,可在轨道齿窝内及轨道单元下方形成更宽阔的漏料空间,又能引导矿料向前下方移动,有助于避免矿料堆积。通过在连接耳的上端与后立板之间设置所述过渡段,既可以在连接耳的前方让出更大的漏料空间,又能保证连接耳对前立板、后立板和轨道齿的足够强度的支撑。所述轨道座的前部中间优选设置成前低后高的倾斜表面,可方便相邻两轨道单元之间漏料的出料,避免堆积。当设置漏料引导面时,本专利技术结合导向滑靴可形成第一漏料通道和第二漏料通道,保证了轨道单元周边的矿料(不管是土状还是块状的高硬度矿料),都能被导向滑靴推移后从轨道单元顶部推出、自轨道单元的齿顶滑入输送槽,或者被破碎向下进入第一漏料通道,或小块矿料经第二漏料通道直接被挤入输送槽内,或后立板台阶的底面下的矿料被导向滑靴挤压进入第二漏料通道,避免了矿料堆积对行走啮合系统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在的采矿机行走啮合系统的总体安装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述轨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D-D剖视图;图4为图2的K-K剖视图;图5为图1中所述轨道座的主视图;图6为图1中所述导向滑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G-G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漏料通道示意图;图9为所述轨道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轨道所在的采矿机行走啮合系统总体安装示意图;图11本专利技术的行走啮合系统中块状矿料自漏料通道流出的示意图;图12为现有结构的行走啮合系统遇到轨道处积料无法有效排出影响行走轮、导致导向滑靴磨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导向滑靴;11.前方侧耐磨层;12.后方顶耐磨层;13.后方侧耐磨层;14.后方底耐磨层;15.前方底耐磨层;2.轨道单元;21.前立板;211.前立板的底面;212.前立板的侧面;213.前立板的顶面;22.后立板;221.后立板的顶面;222.台阶的后侧面;223.台阶的底面;224.后立板的底面;23.轨道齿;230.齿顶面;231.轨道齿的齿面;232.轨道齿窝的前侧面;233.轨道齿窝的后侧面;234.轨道齿的下底面;24.连接耳;241.连接耳孔;242.连接耳支撑面;3.行走轮;321.行走轮的轮齿;3211.轮齿的齿顶面;5.输送槽;51.铲板;52.轨道座;521.漏料口;53.漏料引导板;81.第一漏料通道;82.第二漏料通道;91.被推挤排出的块状等矿料;92.现有结构的轨道单元处被堆积的矿料。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如图1-11所示,包括轨道单元2和轨道座52,多个轨道单元左右依次排列,每相邻两个轨道单元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同一个轨道座相连接。所述轨道单元包括前立板21、后立板22和连接在前立板与后立板之间的左右间隔分布的多个轨道齿23。所述前立板的底面211和前侧面212均设置成硬化表面,分别用于与相配套的导向滑靴1的前方底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单元和轨道座,多个轨道单元左右依次排列,每相邻两个轨道单元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同一个轨道座相连接,所述轨道单元包括前立板、后立板和连接在前立板与后立板之间的左右间隔分布的多个轨道齿,所述前立板的底面和前侧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后立板的上部设有向后凸出的台阶,所述后立板的顶面、台阶的后侧面和台阶的底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单元和轨道座,多个轨道单元左右依次排列,每相邻两个轨道单元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同一个轨道座相连接,所述轨道单元包括前立板、后立板和连接在前立板与后立板之间的左右间隔分布的多个轨道齿,所述前立板的底面和前侧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后立板的上部设有向后凸出的台阶,所述后立板的顶面、台阶的后侧面和台阶的底面均设置成硬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板的左右两端的下方各自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耳,所述轨道单元通过所述连接耳安装到所述轨道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轨道齿之间为轨道齿窝,轨道齿窝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为竖直延伸的表面,或者,所述轨道齿窝的前后宽度为上窄下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板的顶面低于后立板的顶面,所述轨道齿的齿顶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齿顶面,所述轨道齿的下底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下底面,或者,所述前立板的顶面设置成硬化表面,所述前立板的顶面与后立板的顶面平齐,所述台阶的高度小于所述前立板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超葛红兵章立强王振乾胡璟胡滔宋振郭岱顾恩洋丁海春陶嵘曹杨朱红徐文锋黄秋来马子尧王兆胜唐葆霖陈鹏沈胜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