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器,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冷却器包括上盖、下盖、多个第一芯片和多个第二芯片。上盖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下盖上开设有润滑油进口和润滑油出口。多个第一芯片相互平行且间隔地并排设置在上盖和下盖之间,每相邻两个第一芯片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芯片。相邻的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第二芯片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第二芯片之间形成冷却液层。每一第二芯片的顶部构造成向下盖方向凸起,使得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润滑油层的表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避免冷却液局部沸腾引起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气蚀开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器。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节能政策和环保法规的加严,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增压直喷已经成为了发动机上常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及性能,但是发动机的热负荷也越来越大,为保证润滑油一直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冷却器便成了必须条件。因此,冷却器的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若发生冷却液或润滑油泄漏使得油水混合,会直接导致发动机拉缸、拉瓦等报废的问题。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冷却液出液口附近设计有狭隙空间50,该狭隙空间50中的冷却液流速很低,而高温机油对冷却液又持续进行热量传递,当狭隙空间50中的冷却液局部温度达到沸点后会发生沸腾现象,沸腾的气泡破裂导致冷却器冷却液层的芯片会出现气蚀开裂而发生油水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冷却液局部沸腾引起芯片气蚀开裂问题的冷却器。本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以增大冷却液层空间的冷却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器,用于冷却车辆发动机中的润滑油,包括:上盖,其上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下盖,其上开设有润滑油进口和润滑油出口;多个第一芯片,相互平行且间隔地并排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每相邻两个第一芯片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芯片;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冷却液层;每一所述第二芯片的顶部构造成向所述下盖方向凸起,使得所述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润滑油层的表面积;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冷却液层连通;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润滑油层连通。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底部构造成向所述上盖方向凸起。可选地,所述第一芯片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凸点,所述第二芯片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凸点,一个所述第一凸点和一个所述第二凸点连接。可选地,所述冷却器大体上呈四方体。可选地,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所述上盖相对的两个角上;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分别位于所述下盖相对的两个角上,且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形成的连线与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形成的连线交叉。可选地,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上盖相邻的两个角上;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位于所述下盖相邻的两个角上,且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形成的连线与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形成的连线平行。可选地,所述润滑油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冷却液层的厚度。可选地,每一个所述第一芯片和每一个所述第二芯片的边缘均构造成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通过焊接连接。可选地,所述下盖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向外延伸的支耳,每一个所述支耳上均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用于穿设螺栓以将所述冷却器固定。本技术的方案提供的冷却器包括上盖、下盖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个第一芯片和多个第二芯片,冷却液由冷却液进口流至每一个冷却液层,然后从冷却液出口流出。润滑油由润滑油进口流至每一个润滑油层,然后从润滑油出口流出。相邻的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个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第二芯片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第二芯片之间形成冷却液层,通过将第二芯片的的顶部构造成向下盖方向凸起以使得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润滑油层的表面积。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冷却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因边缘处的润滑油冷却不到位引起冷却液沸腾而使芯片气蚀开裂的问题,避免油水混合引起的发动机拉缸、拉瓦等故障。进一步地,本技术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狭隙部位,可以将冷却液层的厚度加大,使得冷却液层的容积空间比现有技术增大2-3倍。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左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仰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第一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第二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左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仰视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器,用于冷却车辆发动机中的润滑油,包括上盖10、下盖20、多个第一芯片40和多个第二芯片30。上盖10开设有冷却液进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多个第一芯片40相互平行且间隔地并排设置在上盖10和下盖20之间,每相邻两个第一芯片40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芯片30,相邻的第一芯片40和第二芯片30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第一芯片40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第二芯片30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第一芯片40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第二芯片30之间形成冷却液层,每一第二芯片30的顶部构造成向下盖20方向凸起,使得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润滑油层的表面积。下盖20上开设有润滑油进口21和润滑油出口22。冷却液进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也所有冷却液层连通,润滑油进口21和润滑油出口22与所有润滑油层连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冷却液层的表面积是一个冷却液层的底部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相同地润滑油层的表面积也是一个润滑油层的底部与润滑油接触的面积,因为将第二芯片30的顶部向下盖方向凸起而使得润滑油层中与润滑油接触的底部面积减小。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构成润滑油层的第一芯片40和第二芯片30的边缘贴合部分大于构成冷却液层的第一芯片40和第二芯片30的边缘贴合部分,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小润滑油层的表面积。本实施例的方案提供的冷却器包括上盖10、下盖20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多个第一芯片40和多个第二芯片30,冷却液由冷却液进口11流至每一个冷却液层,然后从冷却液出口12流出。润滑油由润滑油进口21流至每一个润滑油层,然后从润滑油出口22流出。相邻的第一芯片40的边缘与第二芯片30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个第一芯片40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第二芯片30之间形成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器,用于冷却车辆发动机中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盖,其上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n下盖,其上开设有润滑油进口和润滑油出口;/n多个第一芯片,相互平行且间隔地并排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每相邻两个第一芯片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芯片;/n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冷却液层;/n每一所述第二芯片的顶部构造成向所述下盖方向凸起,使得所述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润滑油层的表面积;/n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冷却液层连通;/n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润滑油层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器,用于冷却车辆发动机中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其上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下盖,其上开设有润滑油进口和润滑油出口;
多个第一芯片,相互平行且间隔地并排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每相邻两个第一芯片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芯片;
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的边缘贴合连接,使得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底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润滑油层,每一所述第一芯片与相邻且位于其顶部的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形成冷却液层;
每一所述第二芯片的顶部构造成向所述下盖方向凸起,使得所述冷却液层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润滑油层的表面积;
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冷却液层连通;
所述润滑油进口和所述润滑油出口均与每一个所述润滑油层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底部构造成向所述上盖方向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凸点,所述第二芯片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凸点,一个所述第一凸点和一个所述第二凸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根生,陈海兰,苏茂辉,卢瑞军,汪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