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75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属于发动机冷却器,解决了现有机油冷却器内流道存在流道截面小,流阻大,流通无规则,容易形成紊流的问题;该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座和冷却器芯,冷却器芯成对布置在冷却器座上,冷却器座内设置有与两个冷却器芯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和第二润滑油流道,且冷却器座的外侧设置有与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油口和总出油口,冷却器座内还设置有与两个冷却器芯分别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多个小型冷却器芯的布置,达到既满足小空间,高冷却性能的效果,不仅降低了发动机重量,还减少了发动机因冷却效果差而导致的磨损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道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器,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双流道冷却器。
技术介绍
冷却润滑系统是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重要系统之一,而机油冷却器是其关键零部件。在发动机工作时,为保证其内部的润滑油在合理的温度和粘度下工作,一般需要通过热交换的形式利用冷却液带走润滑油的热量,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而该热交换的过程则是在机油冷却器内完成的。如果冷却器冷却效果差,润滑油一直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势必造成润滑油温度过高,粘度降低,会降低润滑效果最终造成发动机损坏。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需要控制润滑油温度,机油冷却器性能尽可能提升。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机油冷却器通常包括冷却器座1和机油冷却器芯2,如图2所示,冷却器芯2上分别有一组进、出水口和进、出油口,与冷却器座1上的进、出水口和进、出油口分别对应。工作时,低温的冷却液从冷却器座1上的进水口21经冷却器芯2上的进水口21进入,流经冷却器芯2,最后从冷却器芯2上的出水口22进入冷却器座1上的出水口22,同时,高温润滑油从冷却器座1上的进油口19经冷却器芯2上的进油口19进入,同样流经冷却器芯2后从冷却器芯2上的出油口20流出到冷却器座1上的出油口20,如此实现热交换。现有机油冷却器存在冷却效果不佳,冷却方位、位置不全面,冷却路径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利用双流道的结构在冷却器座上布置两个较小的冷却器芯,有效减少了发动机因冷却效果不佳而导致的磨损故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座和冷却器芯,所述冷却器芯成对布置在所述冷却器座上,所述冷却器座内设置有与所述冷却器芯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和第二润滑油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油口和总出油口,所述冷却器座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冷却器芯分别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出水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的第一横向进油道和第一横向出油道,所述第一横向进油道通过纵向进油道与所述总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横向出油道通过纵向出油道与所述总出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的第二横向进油道和第二横向出油道,所述第二横向进油道通过所述纵向进油道与所述总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横向出油道通过所述纵向出油道与所述总出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的第一横向进水道和第一横向出水道,所述第一横向进水道与所述总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横向出水道与所述总出水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的第二横向进水道和第二横向出水道,所述第二横向进水道通过纵向进水道与所述总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横向出水道通过纵向出水道与所述总出水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纵向进油道和纵向出油道均沿润滑油流动方向呈渐扩式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纵向进水道和纵向出水道均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呈渐扩式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冷却器芯成对布置在冷却器座上,冷却器座内设置有与冷却器芯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通过两个冷却器芯的布置,可以增加高温润滑油的冷却路径,从而提高冷却器的冷却效果,并且通过曲折布置的流道,减缓了润滑油的流速,增加冷却面积,进而提高冷却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冷却器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冷却器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冷却器座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沿图5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却器座,2、冷却器芯,3、总进油口,4、总出油口,5、总进水口,6、总出水口,7、第一横向进油道,8、第一横向出油道,9、纵向进油道,10、纵向出油道,11、第二横向进油道,12、第二横向出油道,13、第一横向进水道,14、第一横向出水道,15、第二横向进水道,16、第二横向出水道,17、纵向进水道,18、纵向出水道,19、进油口,20、出油口,21、进水口,22、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座1和冷却器芯2,冷却器芯2成对布置在冷却器座1上,冷却器座1内设置有与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和第二润滑油流道,且冷却器座1的外侧设置有与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油口3和总出油口4,冷却器座1内还设置有与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且冷却器座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水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出水口6。具体地,第一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冷却器芯2的进油口19和出油口20连通的第一横向进油道7和第一横向出油道8,第一横向进油道7通过纵向进油道9与总进油口3连通,第一横向出油道8通过纵向出油道10与总出油口4连通。第二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冷却器芯2的进油口19和出油口20连通的第二横向进油道11和第二横向出油道12,第二横向进油道11通过纵向进油道9与总进油口3连通,第二横向出油道12通过纵向出油道10与总出油口4连通。第一冷却液流道包括分别与冷却器芯2的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连通的第一横向进水道13和第一横向出水道14,第一横向进水道13与总进水口5连通,第一横向出水道14与总出水口6连通。第二冷却液流道包括分别与冷却器芯2的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连通的第二横向进水道15和第二横向出水道16,第二横向进水道15通过纵向进水道17与总进水口5连通,第二横向出水道16通过纵向出水道18与总出水口6连通。优选的,纵向进油道9和纵向出油道10均沿润滑油流动方向呈渐扩式结构,纵向进水道17和纵向出水道18均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呈渐扩式结构,从而可以增加润滑油和冷却液的流量,方便润滑油和冷却液的流通,进而提高冷却效率。上述冷却器在工作时,冷却液经总进水口5进入冷却器座1,经纵向进水道17分流至第一横向进水道14和第二横向进水道15,再分别通过进水口21进入两个冷却器芯2,通过冷却器芯2后,冷却液再分别从冷却器座1的出水口22,通过第一横向出水道14和第二横向出水道16汇合至总出水口6。...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座(1)和冷却器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芯(2)成对布置在所述冷却器座(1)上,所述冷却器座(1)内设置有与两个所述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和第二润滑油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油口(3)和总出油口(4),所述冷却器座(1)内还设置有与两个所述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水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出水口(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包括冷却器座(1)和冷却器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芯(2)成对布置在所述冷却器座(1)上,所述冷却器座(1)内设置有与两个所述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润滑油流道和第二润滑油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润滑油流道、第二润滑油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油口(3)和总出油口(4),所述冷却器座(1)内还设置有与两个所述冷却器芯(2)分别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道和第二冷却液流道,且所述冷却器座(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进水口(5),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冷却液流道分别连通的总出水口(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2)的进油口(19)和出油口(20)连通的第一横向进油道(7)和第一横向出油道(8),所述第一横向进油道(7)通过纵向进油道(9)与所述总进油口(3)连通,所述第一横向出油道(8)通过纵向出油道(10)与所述总出油口(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流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油流道包括分别与所述冷却器芯(2)的进油口(19)和出油口(20)连通的第二横向进油道(11)和第二横向出油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锦海廖升友覃文覃壮革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