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2210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包括:上板、下板、定位立柱和锁盖,所述锁盖和定位立柱分别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上侧和下侧穿入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内后旋转卡接在一起;所述定位立柱上设置锁孔,所述锁盖上设置锁子孔,当所述定位立柱和锁盖旋转卡接在一起后,所述锁孔与所述锁子孔连通,锁子部分位于所述锁孔内、部分位于所述锁子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能够对钢轨的纵、横向提供可靠的减振性能;尤其能够能提供均匀的水平方向的限制能力,在水平方向上对上板及钢轨系统实现稳定、均匀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更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便捷性。在轨道交通中,无论是地下线路,还是地面线路,亦或是高架线路,当列车行驶过居民区、医院、办公区等区域时,车轮与钢轨的冲击将造成振动,振动向周围建筑传播后,将严重影响附近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抑制钢轨振动向周围传播,采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钢轨减振扣件。由于钢轨减振扣件具有一定的柔性,当车辆行驶时钢轨减振扣件发生弹性变形,能够有效地降低振动向周围传播。一般地,钢轨减振扣件的竖直刚度越低,此时钢轨发生的动态变形量就越大,通过钢轨向轨底基础和周围建筑传播的振动就越少,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但在列车实际运行时,还必须考虑在车辆通过时钢轨的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避免钢轨产生过大的、影响列车运行的翘曲变形和横向位移。因此,钢轨减振扣件需要在减振效果与行车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目前具有连接套的双层减振扣件,其连接套一般具有钩锁功能,即其外侧挡肩压住上板,内侧凸起钩挂在下板立柱的环槽上,由此将扣件的上、下板及橡胶垫锁扣在一起。为保证连接套能套入下板立柱上,所述立柱需进行削边处理,连接套的内侧凸起沿此削边位置向下套入,在到达立柱环槽位置时,旋转连接套即可使凸起与环槽相互扣挂在一起,形成钩锁状态。上述结构的双层减振扣件,由于下板立柱具有削边,其作为上板在水平面内的支撑结构,就具有了方向性,也就是在削边方向上的支撑能力减弱,此方向上的位移量加大,不利于配件的状态保持和振动控制。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所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包括:上板和叠置在所述上板下方的下板,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定位立柱和锁盖,所述定位立柱和锁盖分别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下侧和上侧穿入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内后旋转卡接在一起;所述定位立柱上设置锁孔,所述锁盖上设置锁子孔,当所述定位立柱和锁盖旋转卡接在一起后,所述锁孔与所述锁子孔连通,锁子部分位于所述锁孔内、部分位于所述锁子孔内。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立柱包括柱肩和柱体:所述柱体呈圆柱形,沿所述柱体的轴向设置中间孔,所述柱体上还设有所述锁孔,所述柱体的侧壁上设置内锁凸起,所述内锁凸起用于与所述锁盖旋转卡接;所述柱肩为位于所述柱体下侧的翻边。进一步的,所述锁盖包括芯柱和盖头:所述芯柱呈圆柱形,沿所述芯柱的轴向设置中心孔,所述芯柱上还设有所述锁子孔,所述芯柱的侧壁上设置外锁凸起,所述外锁凸起用于与所述定位立柱旋转卡接;所述盖头为位于所述芯柱上侧的翻边。进一步的,所述柱肩和下板上分别设置止转槽和第二凸起,所述止转槽和第二凸起凹凸卡接。进一步的,所述锁子具有以一定夹角相对设置在锁子体一侧的两个弹翅,两个所述弹翅分别与所述锁子体弹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柱体套接在所述芯柱的外围,所述锁子孔的内径略小于所述锁孔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弹翅的中部设置凸沿,所述弹翅的端部设置倒角。进一步的,所述弹翅卡接在所述锁孔内,所述锁子体5.1位于所述锁子孔2.5内,所述锁子5将所述定位立柱1和所述锁盖2联锁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锁子体具有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弹翅的对侧;所述端面上设置若干剪切槽,所述剪切槽呈凹槽状。进一步的,所述锁子体上设置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为与所述剪切槽平行设置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隔套,所述隔套包括套筒和盖板:所述套筒呈圆柱形,沿所述套筒的轴线设置内孔;所述盖板为设置在所述套筒上侧的翻边;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柱体外围,所述盖板卡固在所述上板上侧。进一步的,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座套,所述座套位于所述定位立柱和锁盖的下侧,并与所述定位立柱的下端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下板与所述定位立柱一体成型。有益技术效果本申请所述的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能够对钢轨的纵、横向提供可靠的减振性能;尤其能够能提供均匀的水平方向的限制能力,在水平方向上对上板及钢轨系统实现稳定、均匀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定位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锁盖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锁盖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隔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锁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上板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中下板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为进一步清楚的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给出了以下附图标记,并加以说明。1-定位立柱,1.1-柱肩,1.2-柱体,1.3-止转槽,1.4-内锁凸起,1.5-锁孔,1.6-中间孔,2-锁盖,2.1-盖头,2.2-芯柱,2.3-第一凸起,2.4-外锁凸起,2.5-锁子孔,2.6-中心孔,3-隔套,3.1-套筒,3.2-盖板,3.3-内孔,4-座套,5-锁子,5.1-锁子体,5.2-弹翅,5.3-凸沿,5.4-剪切槽,5.5-第一孔,5.6-端面,6-上板,7-下板,7.1-翻边孔,7.2-第二凸起,8-橡胶垫,9-器下垫板,10-螺栓,11-弹性垫圈,12-垫圈,13-套管,14-轨枕。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实施例1如图1-11所示,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包括:上板6和叠置在所述上板6下方的下板7,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定位立柱1和锁盖2,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分别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下侧和上侧穿入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内后旋转卡接在一起;所述定位立柱1上设置锁孔1.5,所述锁盖2上设置锁子孔2.5,当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旋转卡接在一起后,所述锁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包括:上板(6)和叠置在所述上板(6)下方的下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n定位立柱(1)和锁盖(2),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分别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下侧和上侧穿入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内后旋转卡接在一起;/n所述定位立柱(1)上设置锁孔(1.5),所述锁盖(2)上设置锁子孔(2.5),当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旋转卡接在一起后,所述锁孔(1.5)与所述锁子孔(2.5)连通,锁子(5)部分位于所述锁孔(1.5)内、部分位于所述锁子孔(2.5)内。/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0 CN 20181150455351.一种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包括:上板(6)和叠置在所述上板(6)下方的下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还包括:
定位立柱(1)和锁盖(2),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分别从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的下侧和上侧穿入所述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内后旋转卡接在一起;
所述定位立柱(1)上设置锁孔(1.5),所述锁盖(2)上设置锁子孔(2.5),当所述定位立柱(1)和锁盖(2)旋转卡接在一起后,所述锁孔(1.5)与所述锁子孔(2.5)连通,锁子(5)部分位于所述锁孔(1.5)内、部分位于所述锁子孔(2.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立柱(1)包括柱肩(1.1)和柱体(1.2):
所述柱体(1.2)呈圆柱形,沿所述柱体(1.2)的轴向设置中间孔(1.6),所述柱体(1.2)上还设有所述锁孔(1.5),所述柱体(1.2)的侧壁上设置内锁凸起(1.4),所述内锁凸起(1.4)用于与所述锁盖(2)旋转卡接;
所述柱肩(1.1)为位于所述柱体(1.2)下侧的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盖(2)包括芯柱(2.2)和盖头(2.1):
所述芯柱(2.2)呈圆柱形,沿所述芯柱(2.2)的轴向设置中心孔(2.6),所述芯柱(2.2)上还设有所述锁子孔(2.5),所述芯柱(2.2)的侧壁上设置外锁凸起(2.4),所述外锁凸起(2.4)用于与所述定位立柱(1)旋转卡接;
所述盖头(2.1)为位于所述芯柱(2.2)上侧的翻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肩(1.1)和下板(7)上分别设置止转槽(1.3)和第二凸起(7.2),所述止转槽(1.3)和第二凸起(7.2)凹凸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锁式减振扣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子(5)具有以一定夹角相对设置在锁子体(5.1)一侧的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李强张用兵杨巧云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