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184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涉及车辆内外饰领域。汽车座椅包括发泡、座椅骨架和防滑支架。座椅骨架内置于发泡中且与车身连接。防滑支架内置于发泡中且连接于座椅骨架的顶部,防滑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和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沿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第一加强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座椅骨架的方向弯折,且每一个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座椅骨架连接。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沿车身的横向布置,每一个第二加强杆均与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防止乘客在汽车紧急刹车前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
本技术涉及车辆内外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载人拉货的工具,人们在追求汽车驾驶操作性能的同时,对乘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汽车遇到正碰时,需要座椅支撑乘客的冲击,保证乘客的正确坐姿,可以让汽车被动安全系统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座椅骨架刚性不足容易发生下潜而产生安全事故。而目前市场上的现有轻卡车型,没有正碰要求,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制动时,乘员常有向前滑动的现象。因此缺少防前滑设计,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防止乘客在汽车紧急刹车前滑的汽车座椅。本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一种可以增大摩擦系数的汽车座椅。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发泡;座椅骨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与车身连接;防滑支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连接于所述座椅骨架的顶部,所述防滑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所述座椅骨架的方向弯折,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椅骨架连接;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二加强杆均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连接。可选地,所述座椅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包括:底部支撑框架,与所述车身连接;侧支撑框架,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侧;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顶部支撑杆的两端均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连接,且所述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方向弯折;至少两个第三加强杆,每一个所述第三加强杆均与所述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连接,且一端与所述侧支撑框架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可选地,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第二骨架,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远离所述侧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靠近所述车身头部的一个所述第三加强杆远离所述侧支撑框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骨架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骨架还包括:至少两个第四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四加强杆的两端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相对的两边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骨架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框架远离所述车身前部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骨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第一卡扣,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框架靠近所述车身前部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骨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可选地,所述第二骨架包括:第二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骨架远离所述车身前部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二骨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第二卡扣,设置在所述第二骨架靠近所述车身前部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二骨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可选地,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靠近所述车身前部的一边及靠近所述车身前部的一个所述第三加强杆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及所述第三加强杆通过焊接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骨架与所述第二骨架通过焊接相连。可选地,所述侧支撑框架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通过焊接相连。根据本技术的方案,通过在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前端区域加设防滑支架,在汽车紧急刹车过程中,防滑支架可以有效缓冲在Fx方向的分力,并且还可以给予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有效改善汽车座椅前端局部支撑性能,从而防止车辆在紧急刹车时人体产生前滑。进一步地,该座椅骨架和防滑支架隐藏在发泡内,结构简单,不改变汽车座椅整体结构,不占用驾驶室空间,不影响汽车座椅的外观和功能使用。再进一步地,防滑支架可以为人体腿部提供支撑,当人长时间乘坐时,人体不会因为大腿前部缺少支撑而产生劳累感,有效提升乘员乘车舒适性。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受力分析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防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受力分析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第一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俯视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正视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左视图;图1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俯视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人体在汽车座椅上的姿态偏高,大腿角度A偏小,坐垫倾斜度B偏小,导致人体脚步无法有效着地,进而使得人体支撑不足。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示,其中水平线01与大腿线33之间的夹角即为A,坐垫线23与水平线01的夹角即为B。因为图2中的阴影部分缺少支撑结构,导致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人体前移,大腿角度A进一步减小,从而使得Fx向分力加大。在紧急刹车过程中,惯性力在Fx方向的分力较大,在Fz方向的分力较小,而Fz方向的分力越小,静摩擦力也会越小,会进一步使得人体前移。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2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防滑支架2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受力分析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6和图7中是模拟真人的假人30的坐在汽车座椅上。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发泡10、座椅骨架20和防滑支架22。座椅骨架20内置于发泡10中且与车身连接。防滑支架22内置于发泡10中且连接于座椅骨架20的顶部,防滑支架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221和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222。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221沿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第一加强杆221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座椅骨架20的方向弯折,且每一个第一加强杆221的两端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泡;/n座椅骨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与车身连接;/n防滑支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连接于所述座椅骨架的顶部,所述防滑支架包括:/n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所述座椅骨架的方向弯折,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椅骨架连接;/n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二加强杆均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泡;
座椅骨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与车身连接;
防滑支架,内置于所述发泡中且连接于所述座椅骨架的顶部,所述防滑支架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所述座椅骨架的方向弯折,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椅骨架连接;
至少两个第二加强杆,沿所述车身的横向布置,每一个所述第二加强杆均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加强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包括:
第一骨架,包括:
底部支撑框架,与所述车身连接;
侧支撑框架,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左侧;
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沿所述车身的纵向布置,每一个所述顶部支撑杆的两端均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连接,且所述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的中间部分均向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方向弯折;
至少两个第三加强杆,每一个所述第三加强杆均与所述至少两个顶部支撑杆连接,且一端与所述侧支撑框架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
第二骨架,与所述底部支撑框架远离所述侧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
靠近所述车身头部的一个所述第三加强杆远离所述侧支撑框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骨架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框架的一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飞曹鑫王智彭志军汪万松王世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江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