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742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头枕(28)支承于座椅框架的上横部件(72U)和下横部件(72L)。头枕撑杆(32)贯通在上横部件(72U)和下横部件(72L)形成的引导槽(74、76),在头枕撑杆(32)的下端挂设有张紧设置线(34B)。在后面碰撞时,座椅靠背由于从就座者受到的力而后退,张紧设置线(34B)的张力(T)松弛,从而头枕(28)通过倾动弹簧(88、90)的作用力而向前方倾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9年5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088106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整体结合到本文中,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尤其涉及头枕。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主动式头枕装置,其在车辆后面碰撞时使头枕朝向就座者的头部移动,以尽早地与就座者的头部抵接。在日本特开2010-100197号公报中,示出了一种在后面碰撞时利用火药(54)的爆炸力来解除锁定机构(R)的锁定而使支承板(24)接近就座者的头部的装置。另外,上述的()内的标号是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使用的标号,与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标号不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利用火药的主动式头枕装置中,一旦装置工作,就难以再利用。本公开使主动式头枕装置的再利用变得容易。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框架;座椅靠背,在背面具有背面盘;多个张紧设置线,张紧设置在座椅框架与背面盘之间;头枕,以能够向前方倾动的方式配置于座椅框架;弹性构件,以使头枕向前方倾动的方式对头枕施力。挂设于背面盘的张紧设置线中的一部分挂设于头枕,该张紧设置线在通常时将克服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将头枕保持于立起位置的张力施加于头枕,在后面碰撞时,伴随背面盘的后退,张力松弛,从而头枕向前方倾动。头枕可以具有:头枕主体,承接就座者的头部;及一对头枕撑杆,从头枕主体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下端部分别挂设一部分张紧设置线。另外,座椅框架可以在上部具有上下分离地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横部件和下横部件。在上横部件和下横部件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头枕撑杆贯通引导槽,由引导槽引导前后方向的运动。上横部件和下横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引导槽可以改变前后方向的长度。通过改变引导槽的长度,能够改变头枕向前方倾动时的角度。弹性构件可以分别配置在上横部件与头枕撑杆之间以及下横部件与头枕撑杆之间,并且,可以使上横部件和下横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置高度能够改变。能够改变配置有弹性构件的上横部件和下横部件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改变作用于头枕的弹性构件的力矩。座椅靠背可以以背面盘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通过多个张紧设置线支承于座椅框架。专利技术效果在后面碰撞时,由于挂设于头枕的张紧设置线的张力松弛,从而能够使头枕向前方倾动,因此通过将张紧设置线张紧而能够再次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背面盘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从斜前方俯视车辆用座椅的上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从斜后方仰视车辆用座椅的上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头枕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头枕的支承结构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后面碰撞时的背面盘和头枕撑杆的动作的图。图8为表示调节头枕的可动范围的机构的俯视图,且为表示可动范围窄的状态的图。图9为表示调节头枕的可动范围的机构的剖视图,且为表示可动范围窄的状态的图。图10为表示调节头枕的可动范围的机构的俯视图,且为表示可动范围宽的状态的图。图11为表示调节头枕的可动范围的机构的剖视图,且为表示可动范围宽的状态的图。图12为表示调节下横部件的配置高度的机构的侧视图。图13为表示调节下横部件的配置高度的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front)、前方(forward)、后、后方、左、右、侧方、上、上方、下、下方等相对位置关系和朝向的短语表示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以下,记为就座者)有关的位置关系和朝向。在各图中,箭头FR的朝向为前方,箭头UP的朝向为上方,箭头LH的朝向为左方。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用座椅1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且以从左前方俯视车辆用座椅10的状态示出。在图1中,去除了一部分部件。车辆用座椅10是应用于乘用车等汽车的座椅。车辆用座椅10具有搭载于车身的座椅框架1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座椅框架12的座垫14和座椅靠背16。在图1中,座垫14以透视内部结构的状态被示出。座垫14从下方支承乘员的臀部和大腿,座椅靠背16从后方支承乘员的上身。座椅框架12具有支承座垫14的座垫支承框架18和支承座椅靠背16的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座垫支承框架18在下部的四个角具有座椅腿22。座椅腿2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在一对座椅轨道26上,该一对座椅轨道26固定在车辆的地板24上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车辆用座椅10以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搭载在地板24上。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具有在从前方观察时倒立的U字形状,下端部与座垫支承框架18的后端部结合。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座垫支承框架18结合。通过使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相对于座垫支承框架18转动,从而能够调节座椅靠背16的倾斜。在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的上部配置有能够从后方支承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28。头枕28包括:头枕主体30,承接就座者的头部;及左右一对头枕撑杆32,从头枕主体30朝向下方延伸,并支承于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对用于支承头枕28的结构将在后文详细叙述。座椅靠背16通过张紧设置在其与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之间的张紧设置线34A、34B而支承于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张紧设置线34A和张紧设置线34B分别在左右各配置一根。座椅靠背16包括承接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垫36,在座椅靠背垫36的背面固定有背面盘38。背面盘38配置在座椅靠背垫3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且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高的位置。张紧设置线34A、34B挂设于背面盘38,通过将张紧设置线34A、34B张紧,从而背面盘38被定位。张紧设置线34A为环状,架设成环绕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上的上下分离的两点和背面盘38的三点。张紧设置线34A主要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对背面盘38进行定位。张紧设置线34B也为环状,架设成环绕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上的一点及背面盘38和头枕撑杆32的下端部的三点。张紧设置线34B主要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对背面盘38进行定位。张紧设置线34A、34B从背面盘38朝向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以放射状延伸。座椅靠背16还包括座椅靠背副框架42,该座椅靠背副框架42从背面盘38由悬吊线40悬吊。座椅靠背副框架42固定在座椅靠背垫36的背面。悬吊线40在左右各配置一根,各个悬吊线40的两端与座椅靠背副框架42结合,中间部分挂设于背面盘38。座椅靠背副框架42经由背面盘38,通过张紧设置线34A、34B和悬吊线40而悬吊支承于座椅靠背支承框架20。如前文所述,背面盘38由张紧设置线34A、34B定位,而且座椅靠背副框架42从背面盘38悬吊,所以座椅靠背16能够以背面盘38为中心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像摆锤那样转动。另外,作为座椅靠背16的转动中心的该轴线贯穿就座者的胸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车辆用座椅(10)具备:/n座椅框架(12);/n座椅靠背(16),在背面具有背面盘(38);/n多个张紧设置线(34A、34B),张紧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2)与所述背面盘(38)之间;/n头枕(28),以能够向前方倾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座椅框架(12);及/n弹性构件(88、90),以使所述头枕(28)向前方倾动的方式对所述头枕(28)施力,/n所述张紧设置线(34A、34B)中的一部分张紧设置线(34B)挂设于所述头枕(28),在通常时将克服所述弹性构件(88、90)的作用力而将所述头枕(28)保持于立起位置的张力施加于所述头枕(28),在后面碰撞时,伴随所述背面盘(38)的后退,所述张力松弛,从而所述头枕(28)向前方倾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08 JP 2019-088106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中,所述车辆用座椅(10)具备:
座椅框架(12);
座椅靠背(16),在背面具有背面盘(38);
多个张紧设置线(34A、34B),张紧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2)与所述背面盘(38)之间;
头枕(28),以能够向前方倾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座椅框架(12);及
弹性构件(88、90),以使所述头枕(28)向前方倾动的方式对所述头枕(28)施力,
所述张紧设置线(34A、34B)中的一部分张紧设置线(34B)挂设于所述头枕(28),在通常时将克服所述弹性构件(88、90)的作用力而将所述头枕(28)保持于立起位置的张力施加于所述头枕(28),在后面碰撞时,伴随所述背面盘(38)的后退,所述张力松弛,从而所述头枕(28)向前方倾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10),其中,
所述头枕(28)具有:
头枕主体(30),承接就座者的头部;及
一对头枕撑杆(32),从所述头枕主体(30)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下端部分别挂设所述一部分张紧设置线(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哲也加藤康之功刀晃辉关隆之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