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973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燃油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油系统及车辆。该燃油系统包括燃油箱、油泵、集液器总成、蒸汽管、循环管、加油管以及碳罐,所述油泵及所述集液器总成安装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集液器总成连接所述油泵,所述加油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加油口;所述蒸汽管连接在所述碳罐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蒸汽管上并与所述蒸汽管连通,所述循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加油管连通。该燃油系统在加油过程中,燃油箱内的油气可通过循环管回流进入燃油箱,同时可满足国六法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油系统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燃油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油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国内部分省市即将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法规),新法规对于蒸发排放的限值仅为国五排放法规的1/3,同时增加了加油排放、在线燃油泄漏诊断以及排放耐久的要求,严苛的排放要求使燃油系统的设计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存的国五燃油系统需进行全面升级,以应对较低的蒸发排放要求以及新增的加油排放和排放耐久要求。但是,现有燃油系统仍无法满足国六法规蒸发排放和加油排放的限值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低排放的燃油系统来满足严苛的国六法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燃油系统难以满足严苛的国六法规要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燃油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油系统,包括燃油箱、油泵、集液器总成、蒸汽管、循环管、加油管以及碳罐,所述油泵及所述集液器总成安装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集液器总成连接所述油泵,所述加油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加油口;所述蒸汽管连接在所述碳罐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蒸汽管上并与所述蒸汽管连通,所述循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加油管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油系统,通过连接在蒸汽管与加油管的第二端之间的循环管,实现了燃油系统在加油过程中,燃油箱内的油气可通过循环管回流进入燃油箱,避免了需要设计更大的碳罐来吸附燃油箱中排出的全部油气以控制加油过程的排放达到国六法规要求。同时降低了碳罐的负荷,无需较大的碳罐来应对排放要求,降低了国六车型的开发成本、重量以及布置需求的空间,可为国六车型的开发奠定基础。可选地,所述蒸汽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以及三通接头,所述第一管段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之间,所述第二管段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接口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相同,所述第三管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所述第三管段的管径与所述循环管的管径相同。可选地,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加油口的负压的节流装置。可选地,所述加油管包括硬管以及软管,所述硬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加油口设置在所述硬管的第二端,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可选地,所述硬管为金属硬管,所述软管为耐渗透的低渗透多层橡胶管,所述加油管还包括第一卡箍,所述硬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软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卡箍连接。可选地,所述燃油系统还包括防回流阀,所述燃油箱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防回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防回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防回流阀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燃油箱的内腔。可选地,所述集液器总成包括集液器、压力传感器、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集液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以及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油泵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蒸汽管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可选地,所述燃油系统还包括重力阀,所述燃油箱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重力阀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集液器总成还包括第三连接管,所述集液器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重力阀之间。可选地,所述燃油系统还包括加油盖,所述加油盖安装在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加油口,所述加油盖上设置有带氟橡胶材料的密封圈以及单向阀。可选地,所述燃油箱的侧壁上形成有绕所述燃油箱一圈的梯形夹口。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燃油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系统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系统的另一剖面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燃油箱;11、梯形夹口;12、安装槽;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环形凹槽;16、O型密封圈;17、金属卡盘;18、金属嵌环;2、油泵;21、油泵本体;22、FLVV阀;23、阳接头;3、集液器总成;31、集液器;32、压力传感器;33、第一连接管;34、第二连接管;35、第三连接管;4、蒸汽管;41、第一管段;42、第二管段;43、第三管段;44、三通接头;5、循环管;6、加油管;61、硬管;62、软管;63、第一卡箍;64、第二卡箍;7、碳罐;71、吸附口;72、通大气口;8、防回流阀;9、重力阀;10、加油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系统,包括燃油箱1、油泵2、集液器总成3、蒸汽管4、循环管5、加油管6以及碳罐7,所述油泵2及所述集液器总成3安装在所述燃油箱1上,所述集液器总成3连接所述油泵2,所述加油管6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1上,所述加油管6的第二端设置有加油口。所述蒸汽管4连接在所述碳罐7与所述集液器总成3之间,所述循环管5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蒸汽管4上并与所述蒸汽管4连通,所述循环管5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加油管6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加油管6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油系统,通过连接在蒸汽管4与加油管6的第二端之间的循环管5,实现了燃油系统在加油过程中,燃油箱1内的油气可通过循环管5回流进入燃油箱1,避免了需要设计更大的碳罐7来吸附燃油箱1中排出的全部油气以控制加油过程的排放达到国六法规要求。同时降低了碳罐7的负荷,无需较大的碳罐7来应对排放要求,降低了国六车型的开发成本、重量以及布置需求的空间,可为国六车型的开发奠定基础。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燃油箱1为多层塑料异形结构。所述燃油箱1的上表面开设第三通孔14以装配所述油泵2。所述燃油箱1还包括金属卡盘17以及金属嵌环18,所述油泵2通过所述燃油箱1上的第三通孔14装入燃油箱1内后,再通过金属卡盘17与金属嵌环18配合,将所述油泵2紧固装配于所述燃油箱1上,采用金属卡盘17和金属嵌环18紧固油泵2,能避免耐久后因装配力矩衰退而引起的碳氢化合物(HC)排放上升。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通孔14的周沿还设置有环形凹槽15,所述燃油箱1还包括装配在所述环形凹槽15内的O型密封圈16。所述油泵2通过在所述燃油箱1上的环形凹槽15装配O型密封圈16,实现油泵2的装配密封,同时降低通过油泵2的装配面的HC排放。所述油泵2为塑料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油泵2包括油泵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油泵、集液器总成、蒸汽管、循环管、加油管以及碳罐,所述油泵及所述集液器总成安装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集液器总成连接所述油泵,所述加油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加油口;/n所述蒸汽管连接在所述碳罐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蒸汽管上并与所述蒸汽管连通,所述循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加油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油泵、集液器总成、蒸汽管、循环管、加油管以及碳罐,所述油泵及所述集液器总成安装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集液器总成连接所述油泵,所述加油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加油口;
所述蒸汽管连接在所述碳罐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蒸汽管上并与所述蒸汽管连通,所述循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加油管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加油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以及三通接头,所述第一管段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碳罐之间,所述第二管段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接口与所述集液器总成之间,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相同,所述第三管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所述第三管段的管径与所述循环管的管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加油口的负压的节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管包括硬管以及软管,所述硬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加油口设置在所述硬管的第二端,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燃油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为金属硬管,所述软管为耐渗透的低渗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泉卢江曾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